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十个领域未来发展的战略关注点

                               张国有

 

九、 中国现代化愿景构思中的经济步骤

现代化是全球范围内以先进状态为标杆相互比较、不断激励的进化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有三个:一是在什么范围内?是全球还是一国、一地?这里先以全球为范围。二是先进的标杆是什么?相比之下,什么产品效率更高、什么规则更合适、什么理念更具前瞻性等,谁先进谁就代表了“现代”。三是如何进步转化?相互比较、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而不是强迫、威胁和发动战争。就生产工具而言,蒸汽机、纺纱机比手工纺车现代化,电力牵引机车比蒸汽牵引机车现代化,电子计算机比算盘、计算尺现代化。就生产方式而言,流水线比作坊现代化,无人工厂比多人工厂现代化,3D打印比积木制造现代化。就生活环境而言,砖瓦结构比土坯房现代化,城市比乡村现代化,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现代化。上述先进的现代化产品、工具、方式、场景等被学习、采纳、保留、传续、再创造,非现代化的一切被替代、淘汰,成为物质遗产或非物质遗产。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相互比较、不断激励、引进输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经济现代化是什么?也是在经济领域的全球范围内以先进状态为标杆相互比较、不断激励的进化过程。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总体性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包括生产者、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材料、生产关系、分配制度、交换方式、消费习惯等在内的先进程度,以及相互学习、创造、引进、输出的过程。数字技术、机器人、数据要素、流量索酬、电子货币、游戏空间消费等虚拟经济形态是经济现代化的其中一个特征。人们目前追逐的“元宇宙”是现代化的一个场景。除虚拟经济以外,实体经济也有一些现代化特征,例如,农业的无土栽培、工业的智能制造、交通运输的高速铁路、买卖的电子商务、交易的电子支付、餐饮的外卖服务等。如果谁现在还拿现金支付,谁就不被认为“现代”。

现在常说的经济现代化还有一个角度,就是着重考虑经济发展的愿景、道路、模式的现代化问题。例如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何者为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兼顾、规模高速扩张如何转为高品质发展、知识技术如何转化为人力资本、如何协调各国关系获得所需的外部资源、如何凝聚国民力量实现国家愿景,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宏观上经常考虑和颇具争议的就是共和国发展的愿景、道路、模式,以及如何规划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七十余年中,如何构思、规划国家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成为人们常常特别关注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那时的经济现代化主要指的是工业和农业。那时的中国比较落后,被形容为“一穷二白”。那时,人们对工业现代化的印象就是烟囱林立,炼钢、炼铁、采煤、造汽车。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印象就是要用拖拉机代替耕牛,施用化肥,合理密植等。交通上要修公路、通汽车,而不是使用马车、驴车。商业上要建百货大楼,而不仅仅是小店铺。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对经济现代化的设想。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现代化中还有“现代科学文化”,分解开来就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当初的“四化”,但当时强调的重点还是经济中的工业、农业现代化。

工业、农业等经济现代化的道路怎么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都高度重视。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到工业化道路,以及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比例问题。他说:“工业化的道路,苏联有一条。我们现在走的是不是完全跟苏联相同?我想有些不同。……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应该比较过去有一点改变。苏联是九比一,即百分之九十的重工业,百分之十的轻工业和农业,对于农业刮得太多。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市场就不繁荣。重工业的市场在什么地方?在轻工业和农业。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比例是八比一,实行的结果是七比一,比苏联好。我看这个比例,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要考虑一下。重工业还是优先发展,但要走新的道路。他说,一切国家都要学,美国也要学,这是肯定了的。但是我们主要还是学习苏联。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什么都学,教条主义,坏经验、不适用的东西都搬来。这种态度不好。我们讲的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20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如何搞建设,对中国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如何构想,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过大致的描绘。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讲到国家建设好需要多少年的问题。他说:“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一百年吧。要分几步来走:大概有十几年会稍微好一点;有个二三十年就更好一点;有个五十年可以勉强像个样子;有一百年那就了不起,就和现在大不相同了。要一百年,我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就不能享福了。要进行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教育。我们现在是白手起家,祖宗给我们的很少。让我们跟全国人民一道,跟国家一道,跟青年们一道,干他个几十年。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同上书,第1612页。毛泽东同志的描绘代表了中央的意图。现在看来,这是当初的现代化“四步走”构想。尤其重要的是提出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今后的中心任务是搞建设这样的指导思想。虽然提及下半个世纪搞建设,但遗憾的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没有真正这样做。

现在中央的愿景和20世纪中央的设想基本吻合。当初的“四步走”设想,第一步的“十几年”,大致是1957年之后,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国家会稍微好一点,时间段为1958—1972年。第二步的“二三十年”,大致是再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总共前后三十年左右,国家会更好一点,时间段为1973—1987年。第三步的“五十年”,大致是在三十年的基础上再经过二十年左右时间的建设,国家像个样子,时间段为1988—2008年。第四步的“一百年”,大致是从2008年后再发展五十年,国家“那就了不起”,时间段为2009—2059年。这里的国家“那就了不起”,大致是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四步走”的设想,我们现在行走在2009—2059年第四步时间段内的第十四个年头。

20世纪50年代的“四步走”设想,后来做了几次修订。到了60年代,1963年11月至12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号召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和50年代相比,这个设想增加了“现代国防”。到了20世纪70年代,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设想,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没变,但顺序发生了变化,农业现代化被放在了第一位,体现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协同国防与科技,在2000年之前,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意图。到了80年代,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80年代的设想,与以前不同的是将国家现代化推移到21世纪中叶实现。到了21世纪,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世纪的设想,与以往不同的是将现代化分成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强国。2022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十大,承继了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国家现代化目标及步骤。所不同的是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来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并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同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目标步骤上有个不同的方面,就是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是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此看,这个目标的实现提前到了二〇三五年。而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具体的、自然的、随机的过程。从1957年到2021年,观察经济中工业、农业的现代化进步,比较简便直观的办法就是去做可比实物量的比较。因为实物量不存在价值、价格的时期转换。这里选择1957年可比的实物量与2021年比较,来观察经济现代化的进步

工业产品领域,1957年还没有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手持机、微型计算机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交通运输建设领域,1957年还没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上述无论哪个产品领域的增扩倍数,都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口的增扩倍数,说明人均可享用的产品规模大幅增加,同时也体现了经济现代化进步的效率和效益。

经济现代化进程中,GDP总量是个很有参考价值的分析指标,中国的经济现代化需要GDP总量统计,但不需要以它为经济努力的目标。今后的发展更要看重国民的就业状况、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人均收入差距、国民受教育程度、国民健康水平、国民创新动力、国民文明行为、国家法治程度等。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要建立在国民素质和国民能力发挥的机制上。中国更需要在GDP总量之外的诸多方面去借鉴、追赶和超越先进国家。

四个现代化中,工业、科技、国防现代化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相比之下,农业现代化的差距比较大。中央一再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央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又一次推到了前列。

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是乡村居民的现代化。让生于乡村中的居民实现现代化,让城市中的现代化居民到乡村中来,形成乡村成规模的现代化人群,以乡村现代化的人群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现代化,才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如何促进乡村人的现代化问题,将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