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证实偏差:人只愿意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东西
当我们分析 “一切都太晚了” 这句昂贵的说辞时,首先要理解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在错误的道路上,为什么人们会继续前进而不选择改变?更具体地说,是什么导致一个人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而不是停车问路或看看地图?为什么有人会一直和一个人在一起,哪怕周围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不合适?足智多谋的将军为什么在已经损失了那么多士兵的情况下,还让10万士兵去送死?
部分原因显而易见:谁都不喜欢犯错。即便是那些谦虚的人,那些热爱学习的人,那些以思想开明而备感自豪的人,也宁愿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
假设你需要一辆新车。经过大量的线上调研和几次试驾后,你决定买一辆小型货车,并选择了型号。你和经销商谈好价钱,付了款,开着闪闪发亮的新车回家了。
接下来,几乎没有例外的,你的大脑就会开始下意识地搜寻信息,并进行解读,以佐证刚才的决定。你听说,一个睿智的朋友也买了同一款车。你发现,这辆车和你的车库简直是绝配。你意识到,它和你爱的外套十分相衬。你发现汽油价格正好下跌了,因此你觉得买一辆大点儿的车很值。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巧合或某种形式的一厢情愿;这就是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心理学家和神经系统科学家已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偏差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印象如此重要且相当持久:当某人遇见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做出初步判断后,这个人的大脑往往会去寻找并接受与印象有关的信息。
如果只是选一家餐厅就餐或欣赏自己的新车,证实偏差并不会造成什么特别的问题。你的结论可能经不起法律审判,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其在无休止的分析中焦躁度日,倒不如好好享受生活。事实上,我们的大脑是出于必要才会走这些捷径的:接收的信息实在太多,大脑一直努力避免重新考虑它已经做出的决定。
然而,当证实偏差损害到我们对重要决策的评估时,它无疑是危险的。
人们普遍认为,在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证实偏差导致了许多人丧生。正如拿破仑和他的将军以许多人的性命为代价继续远征一样,无数的军事将领迟迟没有看到更好的选择,因为他们会不自觉地、不合逻辑地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辩护。
这一原则在医学上同样适用,即病人在错误的治疗方法中耽搁太久而丢了性命。在非性命攸关的事情上,这种错误同样非常普遍。当经理们忽视了与自己的想法相矛盾的信息时,丢掉的就是金钱,甚至是整个公司。
虽然无法根除证实偏差,但我们可以削弱它的影响。围绕结论,可以评估一下,它是来自客观数据,还是先有了观点再考虑数据,这对于个人和群体层面都会有所助益。观点和数据可能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其中先有谁并不总是非常明确的。
认知划界:坚持是主动的,固执是抗拒的
每一句昂贵的说辞都得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坚持不懈”这句话所处的语境,可以让人弄清楚这句建议到底是坚持了正确的路线,还是助长了错误的路线。让我们回想一下,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能发挥正能量。
坚持不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从古典时代(“忍者必胜”——佩西乌斯)到工业时代(“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爱迪生)的圣贤都非常认可。在当今注意力短暂、厌恶承诺的文化中,坚持不懈的品质貌似严重缺失。拥有这些“老掉牙”的品质,说不定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的确,当懒惰或怀疑从旁干扰时,听到一些鼓励的言辞,进而让自己坚持下去,这将甚有裨益。我们需要时刻警惕自己曾做出的决定,再次确认当初许下承诺时的初心,砥砺前行。
鼓励坚持不懈在这些特定场景下有帮助:
在上述情景中,决定必将是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然而,如果眼前情形并非如此时,那么在继续埋头苦干前,你可能要彻底反思一下。
因此,“坚持下去”是很好的建议,但要分情况。坚持是有必要的,但它必须和现实情况有机结合。当坚持不懈变成固执己见,它会让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无法自拔。
“现在回头,为时已晚”,这个说法大家应该司空见惯了,且通常被用来自圆其说。在工作中,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是这样的:
“毕竟在这个项目中投入了这么多,现在不能停。”
“咱们已经给这个项目投资3年了……不能这么放弃!”
“小王是老员工了。我们不能让他离职。”
“这单生意我已经谈了好几个月,我不会让它落空的。”
这些表述是令人钦佩的坚持不懈,还是赤裸裸的固执己见?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令人钦佩的固执己见?我们通常可以通过回答几个问题找到其根源。
问题1:你会集思广益,还是闭目塞听?
有时候,我们应该无视周遭的混乱并完成手中的任务。不过,专注和坚持并不意味着应该变得无知。亨利·沃德·比彻的这句话直接指向了动机:
坚持和固执的区别在于,一个源于坚强的意志,一个出自强烈的抗拒。
对怀疑我们方向的信息产生抗拒是人的本能,但勤奋不能掩饰否认。“努力心无旁骛”和“故意无视现实”是不一样的。
两年前,我领导过一个首席执行官论坛的分会。这个团队的座右铭是一句人们经常重复的话语:“现实永远是你的朋友。”这是一个有益的提醒,因为即便是我们遇到的非常成功的领导者,也常常拒绝倾听他们不想听到的东西。然而,如果能停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就会承认,尽管负面反馈让人难以接受,接受的代价也十分高昂,但它是成长和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其将相反的信息拒之门外,我们还不如倾听并考虑是否该改弦更张。
问题2:你是着眼未来还是不忘过去?
上述反对变化的意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以历史为参照,以曾经做过或决定过的事情为坚持下去的理由。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破解这句昂贵的说辞:这个决策是关于对未来什么是好的,还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
问题3:哪条路更好走?
我们常常抗拒的,是短期内代价较大的变化,而不去充分考虑这些变化将如何改善此后的情况。假设你走进一家超市,并取了一辆空的购物车。你只需要花很少的力气就能推着它往前跑。相比让车继续前行,快速停车或转向均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
现在假设你已经逛了半个小时,购物车里装满了罐头、饮料、肉、奶酪和蔬菜。 小车直行时仍然不需太大推力,但现在转弯比之前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
由于改变路线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坚持就能成为懒惰的借口。
当评估可能的路线变化时,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短期内哪个工作量更大——坚持下去还是做出改变?”答案本身并不是重要的,因为在一条道路上需要马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不足以使它成为选择。不过,如果需要更多努力来改变的话,阻力或单纯的懒惰就更有可能成为坚持原有路线的理由。
我们需要经常坦率地审视自己,因为惯性力量和传统智慧会告诉我们,现在改变为时已晚。这也许正是我们乐于听到的。就像我们不愿意扔掉某些穿不上的牛仔裤,只是因为它们让我们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苗条身材。有时,团队所坚持的计划,是在与现实情况不尽相同的时候制定的——而且更符合我们的喜好。怀旧之情或感情用事往往会让人们坚持错误的决定,而不是去改善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