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中医之光:张仲景与华佗的救世

  瘟疫蔓延,大地、空气、河流,处处充满着死亡的味道,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在绝望的人群之中,总有个别人挺身而出,他们奋力挣扎,想把人类从疫病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让人类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总结经验,以身试药,推动了医学与人类文明的前行。东汉末期,产生了如张仲景、华佗等名医,在后世,他们医者仁心的传奇故事一直被传诵着。

  事实上,西汉时期的医术传世并不多,但在当代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张家山汉墓竹简、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竹简中,都有医书发现,足证当日医学正处于发展之中。至于被视为传统医学开山之作的《黄帝内经》,学界一般认为是在西汉中晚期成书。此书对先秦时期的医学经验做了总结,补充了西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成果。它结合黄老之说,形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脉象、经络等系列学说。在书中,不仅记录了系列病因及防治措施,还记载了传染疾疫,如肠澼、热病、黄疸之类。就疾病之因,书中提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1 。

  至东汉末年,疾疫暴发更加频繁,巫觋治病盛行,江湖术士行走江湖,以符水之类治病,被民间崇拜。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或弃医药,更往事神,故至于死亡不自知。为巫所欺误,乃反恨事巫之晚。此荧惑细民之甚者也。”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认为,得病之后,不能指望巫觋:“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3 不过王充、张仲景并不能唤醒当时的人,“举世昏迷,莫能觉悟”。张仲景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人,根据他的回忆,其家族有二百余人,这在当日乃是大家族了。张仲景年轻时,敏而好学,闻名乡里,品行也佳,被举为孝廉,可以出仕为官。举孝廉是很难得的资格,汉代二十万人口的郡国,每年只能举荐一人。二十万人口以下的郡国,每两年举荐一人。人口不满十万的郡国,每三年举孝廉一人。据后人记载,张仲景曾担任过长沙郡太守,但此事缺乏详细记录,很难确认真伪。

  张仲景本可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桓灵之世灾疫横行,张氏宗族也被冲击。建安年间,疫情持续,不到十年时间,张氏有三分之二的族人死去。为了拯救族人,拯救世人,张仲景开始自学医术。阅读《史记》时,对名医扁鹊,张仲景很是赞佩:“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4

  当日南阳有一人,名何颙,善于点评时人,他曾点评张仲景:“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此条记录,明显为后人所编造,不过也可以看出张仲景弃仕入医的经历给当时人的冲击。在当日,“巫医乐师百工”都是不入流的职业,士人多数不愿意为之。张仲景曾感慨:“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5 至于民间的医生则将医术作为传家之本,因循守旧,不思突破。张仲景四处寻访名师,曾拜张伯祖为师,得到指点,其医术不断提升,逐渐超越老师。他在医学史上的贡献在于,总结往日经验,结合当时实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他也知道在医术的道路上尚有很多可供探索之处,故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6

1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部丛刊》景明翻北宋本。

2 [汉]王符:《潜夫论》卷第三,《四部丛刊》景述古堂景宋写本。

3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页。

4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页。

5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页。

6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