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赫图阿拉之问”这个“问”是怎样提出来的? 20 世纪90 年代的一天,著名学者、中共北京市委主管文化的副书记王光先生,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起祥院长的陪同下,来到我家。在谈话间,王光先生对所谈的问题做了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表述。他说:“当年,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问题:满族是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民族,军队也不过十万人,怎么会打败有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的明朝?而且满族人在中原建立政权长达268 年。这个问题很长时间没有人回答,周总理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让大家研究。这也是三百年来学界、政界、军界人士不断提出的‘历史之问’。”王光先生还说,“崇年同志,这个问题你回答一下怎么样?”

我说:“书记,这道历史难题很重要,也应当回答;但我才疏学浅,知识和能力有限,回答不了。”他说:“不必着急,积累材料,慢慢思考,不设时限。”

此后,20 年来,我时常思考这个“赫图阿拉之问”,即“历史之问”—读书时、行路时、品茶时、交谈时,甚至梦境朦胧时,也有意无意地在思考这个问题,试图破解这道难题。今天把我的思考先跟诸位汇报,并求教。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是“多因一果”。原因虽然多,但一定有主有次,我思考主要原因有三条:人事、天地和文化。

先说人事 事业取得成功,关键在人,在于得人,得英杰之人和贤能之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有杰出的贤能之人。《尚书·吕刑》有一句话:“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句话过去有人说是不是英雄主义史观。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与时势的关系,今天我们不讨论。但是,可以肯定,一人有庆,的确能给兆民带来福祉。

清朝很有幸,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玄烨、清世宗雍正帝胤禛和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中期前),这6 代150 多年,其领导核心层比较优秀,也比较稳定。

一个人优秀和杰出并不够,还需要有团队和集体优秀。以清朝开国名将额亦都为例。他跟随努尔哈赤起兵,最主要特点有两个字:一是“勇”,二是“忠”。他曾在攻城时被箭射穿股部而钉在城墙上,却用佩刀把箭杆砍断,带着穿透骨肉的箭杆爬上城,率领官兵破城,取得夺城大胜。这个人不但勇而且忠。他有16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叫达启。努尔哈赤很喜欢达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少年得志让达启有些飘飘然,虽然还没到严重违法乱纪的地步,但额亦都注意到了。在一次家庭酒席上,额亦都怒斥达启骄纵妄为,将来一定会负国败门户,于是一气之下用弓弦将其勒死。事后他向努尔哈赤请罪,努尔哈赤虽然也很难过,但转念一想,额亦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应该适当表扬,最终免于刑罚。额亦都等对努尔哈赤很忠诚。努尔哈赤后来到他坟前吊唁时痛哭流涕,怀念这位既勇又忠的助手。努尔哈赤的五个开国大臣都在他之前死去,每个人死,他都要亲自去吊唁,趴在坟头哭。这显示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坚强的集体。

我联想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执政期间,都没有发生大的核心层的军事裂变。我们国家从秦始皇到宣统帝,共2132 年的皇朝历史,但200 年以上大一统的皇朝只有四个:第一个是汉朝,214 年;第二个是唐朝,289 年;第三个是明朝,276 年;第四个是清朝,268 年。

汉朝“诛吕”是很大的宫廷政治事件,引起了庙堂震荡和社会震动。唐朝有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明朝有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都是惊天动地。而清朝没有,从天命到宣统,整个清朝最高执政集团有过矛盾和争论,有过吵吵闹闹,但没有内部军事政变,没有发生主体裂变,也没有大的军政分裂动乱。这是清朝能够入关建立统治并且长达268 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

太多的历史借鉴和思考,先生治学读书的心得体会,全部在《历史的镜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