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后女权主义者双人肖像
让我们来确认一下“后女权主义”这个词的意思吧。该词在使用上因使用者不同而差异巨大。在本书中,我不想把它当成后缀“-ism”[ 译者注:女权主义的英语原词是feminism。]所代表的主义、主张式的名称,而是想把它当成说明某种状况的名称[ 译者注:作者在后文中多次提到“后女权主义状况”,这里便是“状况”一词的来源。]。至于是哪种状况,美国文学研究者三浦玲一给出了如下定义。
后女权主义,以日本来说,是指1986年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通过以后的文化,这是其特征。对追求先锋性、政治性的社会制度改革、作为集团社会和政治运动的第二波女权运动或者说是女性解放运动,后女权主义是批判和蔑视的,它主张摒弃因社会性连带引发政治运动的架构,通过个人各自参与市场化文化以达成“女性自我”的目标。这种后女权主义的诞生,与同时代自由主义的变化、改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便是……新自由主义的诞生、新自由主义文化的蔓延(p.64)。
第二波女权运动或者说女性解放运动是指60年代下半叶与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大潮方向一致的女性运动。如果说之前的第一波女权运动是为女性争取参政权、财产权等法律权益的运动(欧美很多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解决了参政权问题),那么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焦点则是参政权这些法律制度也无法覆盖的女性权利问题。虽然第二波女权运动具有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多样性,但可以说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动权益、职场平等、主妇权益、受教育权、性与生殖权利(流产合法化等)上。此外,从历史角度看,我们应该明确一个事实,即第二波女权运动是在欧美福利国家中诞生的。在英国,经过战后复兴,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摇摆的60年代”,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往复循环,似乎马上就要实现充分就业的梦想。然而,这里的充分就业指的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男性的就业。在福利国家,典型的家庭形态是男性工作、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核心家庭[ 译者注:“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叫小家庭。]。福利国家就是把这种性别歧视制度化的产物,而第二波女权运动则是对这种制度的抗议。
前文对三浦的引用中没有提及的是,后女权主义状况首先是指第二波女权运动的成果。实质上这是一场为女性争取一直未被充分赋予的受教育权、工作权等权利的运动。当然,还不能说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特别是在日本),但我们姑且可以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