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阅读提要

 

作为全书第一回,本回起笔于东汉末年的政局动荡,向读者展示了三国豪杰登场时的初始背景。在这一背景之上,则是更加宏大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框架。所谓分分合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英雄事业的悲壮基调就此奠定。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突出了一个“义”字。而在乱世之中,能够全始全终地坚守“义”,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这也正是全书的主题之一。在七十五回以后,关羽兵败被杀,刘备倾全国之力为他复仇,最后张飞、刘备也因此先后去世。兄弟三人,真正践行了不求同生、但求共死的结义誓词。

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言大喜。曹操为何不怒反“喜”?“喜”在何处?值得思考。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阅读提要

 

上回写到张飞要斩护送军人救出卢植,又愤懑不平地提刀要杀董卓,这回又写张飞酒后怒鞭督邮,这几段文字相隔不远,集中展现了张飞快意恩仇的性情,让读者从一开始就对张飞留下了一个十分鲜明的印象。事实上,按照史书的记载,是刘备“缚督邮,杖二百”(《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小说家把这一情节挪移到张飞身上,显然是出于人物刻画的考虑。

宦官和外戚,共为东汉政局腐败的两大根源。当时的形势,外有民变之乱,内有朝政之争。作者不仅沉稳有序地叙写诸多历史事件,呈现各方势力此起彼伏的争斗,更重要的是借此穿插笔墨,让后一阶段的重要人物,如孙坚、袁绍等陆续登场亮相,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前后故事的衔接、转换。

《三国演义》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半文不白,使讲述军国大事的历史演义显得厚重,历史人物也显得更加古朴。语言与题材可谓相得益彰,值得耐心品味。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阅读提要

在帝制时代,皇位的继承以血统为根基。所谓“立长不立贤”,嫡长子继承制保障了皇权过渡的稳定,但又牺牲了“选贤举能”的原则。二者孰优孰劣?陈留王在颠沛流离之时,尚且举止得体,应对自如,与战战兢兢的皇兄相比,显然更符合帝王的气质。然而,在他继承帝位后,终其一生,依然活在权臣的阴影之下不能挣脱,与他的哥哥并无二致。本非庸才,却终成庸君,眼睁睁看着汉家天下终结在了自己的手上,其悲凉的一生该如何评说?以上问题可以放在一起思考。

李肃劝反吕布一段文字,是本回尤为精彩之处。作为高明的说客,李肃并不开门见山地表露意图。他让吕布羡慕自己的官职,又垂涎珍贵的赤兔马,明明是以利相诱,又口口声称“为义气而来”。最妙的是让吕布自己说出“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这句话来,可谓用心险诈。反观吕布,虽然威风朗朗,执戟立马,表面上有大丈夫的气概,实则是彻底的无耻小人,难怪张飞骂他是“三姓家奴”。本回吕布杀丁原,父子反目,正与首回的兄弟结义相对,不仅将吕布的本性暴露无遗,又为第九回吕布杀董卓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