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在线试读1

哪有一帆风顺,都是百炼成钢  

 

你说 >>>

一定要读热门专业吗?一定要挤进“大厂”才算有出路吗?一定要去北上广深吗?

喵喵说 >>>

海明威说过:“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大城市有什么?有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空间。什么都见到了,就能减少偏见,全方位锻炼自己的思维。但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也都很现实:只尊重成功。实力才是一个人zui好的注解,其他你随意。只要够努力,你总会为自己赢来尊严、荣誉和更好的人生。

 

A

前几天,正在考研和找工作之间犹豫不决的表妹在微信上问了我一句:“姐,北上广深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以后应该在三线城市‘躺平’,还是应该先去一线城市‘卖命’?”

怎么说呢……

 

我首先不主张妖魔化大都市,因为那里确实是让很多人的梦想开花结果的地方。

那里有年轻人zui渴望的机遇和风口,可以24小时不打烊地供你使劲扑腾、开阔眼界、拓展人脉,搭建自己的社交圈。

那里有zui前卫、zui潮的话剧、展览,有空时可以随时去看看演出。出去吃个自助,自己喜欢的明星可能就坐在同一个餐厅,直线距离不到10米。

那里确实有很多很多人,或快或慢,一步一步,达成了比当初所设想的还要高的目标,扎根定居,成了新北京人、新上海人。

即便抛开以上这些都不谈,大都市zui起码可以做到一点,那就是让你更深切地知道,什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B

挤在北京地铁早高峰去海淀上班的人潮中,你有可能会遇见一个看上去30多岁的“眼镜男”,身材瘦高,头发稍微带着自来卷儿,有时候戴着一顶鸭舌帽,有时候手边有一个蓝色的帆布袋。他安安静静地坐着,手里捧着的,或许是一本波斯语原著。他十分专注地看着,车厢再嘈杂,身边的人再拥挤,似乎都与他无关。

你可能会问,会一门小语种的语言倒也并不稀奇吧?

但是,他会十二门。

 

他姓顾,是国家图书馆的一名馆员。

在国家图书馆工作了十二年,他靠自学,掌握了十多种语言,其中包括波斯语、阿拉伯语、希腊语、土耳其语、印地语、法语、意大利语……不是只知道“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的略懂而已,而是真正可以做到听、说、读、写和翻译、研究文稿的那种程度,其阅书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在家与图书馆之间的循环往返中,他每天看的基本都是外文书,《荷马史诗》里的段落他随口就能用古希腊语给背出来。

基本上,他本人就是一座移动的微型图书馆和一部语言小百科。

他说:“我对书的爱很纯粹。”

他的生活经历很平凡,年轻的时候,他当过旅行社的销售,也做过奥组委的场馆管理,而zui真实的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爱读书的人。对他而言,阅读就等于生活里的柴米油盐。

我不知道,站在这样的人面前,有多少人还有足够的底气敢说自己博览群书?

 

我知道他,是因为偶然看到了一部超高分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他出现在了第yi集。这集的弹幕被“牛”疯狂刷屏,在底下的评论里,我翻到了这样两条。

一条是:哪怕是一辈子不吃不睡,我也赶不上一位看似平平无奇的“扫地僧”的脚步。

另一条是:永远可以为了一些纯粹的热爱,热泪盈眶。

 

对于这种素人的“神迹”,你说他是大隐隐于市也好,说他是高手在民间也罢,因为这都不妨碍,你在他身上看到平凡当中的不凡,看到自己和对方之间的断层式差距。

也许,这就是大都市常常让人不敢懈怠、努力上进的原因,因为不光是身边的同事、上司、朋友中有一些人极其优秀,一个不小心,就连大街上某个行色匆匆、毫不起眼的陌生人,单拎出来,可能也会以“碾压”或者“秒杀”的方式让你知道,“差距”两个字到底怎么写,而这两个字会经常提醒你:放低姿态,保持谦逊。

 

如果是一个比较有上进心的人,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眼睛里所看到的都是更高阶的目标。如果他本身再肯努力一点、勤奋一点、自信一点,zui后,他够得到的高度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退一万步说,虽然他永远也成不了下一个马化腾、雷军、何小鹏,但zui不济的,他一定不会变成一只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

 

他不会自视有点小才华,就对这个不服,对那个不忿。

不会取得了一点点所谓的成绩,就开始自动上头,无知地翘尾巴。

不会刚得了一笔项目奖,就以为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了。

不会被领导夸了一句,就真以为自己是无可替代的zui强大脑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我敢打赌,那位让那么多人心生崇敬的国家图书馆馆员,心中也一定有他所敬畏的“高山”们。

从这个角度上说,其实,他跟乔布斯所做的事情似乎也没什么两样: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怀若愚)。

而这样的人,无论到了多大年纪,无论生活在哪里,总能找到zui有力的支点,过好自己的一生。

C

大都市有大都市的美好,当然,更有必要提醒你的是,那里真的没有生活版的《欢乐颂》。

你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B面的北上广深,不会给大家“群发”奇迹,更给不了所有人高光,很可能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勉强过着再普通不过的人生。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路坚持下去。

所以,要想好。

 

北上广深,是你的存款就算有七位数你都不敢裸辞。

是从入职到离职,很多人甚至都没有互加过微信,同事两三年了还没问过对方老家在哪里。

是你没挤碎过茶叶蛋、没挤丢过背包挂件、没扯断过耳机线,那都不叫经历过早高峰。

是你随便叫个网约车,开车的司机都可能是曾经年入数千万的公司老板。

在北上广深,你会发现,比原定的时间晚到十分钟,会被上级主管阴阳怪气地追着骂了7条朋友圈。

你会发现,传说中“五彩斑斓的黑”“热热闹闹又简简单单”,原来已经是挺具体的甲方需求了。

你会发现,比自己先来公司两个月的“前辈”,不只是有好看的皮囊,还有开了窍的“演技”。

 

至于当初想扩展的人脉和资源,你会发现,在一线城市,高端商场的茶座里,三三两两“闲聊”着的其实是过亿的项目,顶奢级消费商场的品牌店即便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也永远有人在排队限流进店。这些所谓的“人类高质量社交关系圈”的确真实存在,问题在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压根儿就沾不到边,融不进去。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所接触到的“人脉”,根本就算不上人脉,仅仅是人而已。

D

当初,一个朋友一毕业就拎着个小行李箱去了上海,当了沪漂。

每天在高级的soho写字楼里进进出出,抬眼望过去,窗外就是外滩。

他想象着下了班可以泡泡吧,逛逛街,遛遛狗,看看电影。

 

事实是,租房子住的时候,他在一年内zui多搬了7次家。等到终于买房了,他每个月的工资除去交房贷也所剩无几了,吃穿住用、旅行、应酬的所有开销不是靠项目奖金,就是靠拼命接私活儿或者来回拆借信用卡来解决,否则就只能啃老了。

所以,在他的“生活”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前两天,我看见他发这样一条朋友圈:“我感觉自己每天不是站在平地上,而是站在滑坡上,拼命地向上挣扎,才能艰难地留在原地。”

 

人生啊,如果真的想要“赚”到点什么,总没那么容易。

看看晚上10点地铁站外成片成片的电动车,就知道有多少人还没回家。他们可能还在灯火通明的办公楼里加班,开会,做方案。

但你要问他们后不后悔、想回老家吗?很多人都会说不会,因为即便不来这里,我们的人生轨迹也不会尽是坦途。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帆风顺,都是百炼成钢。

我希望,不管现在正在哪个地方努力奋斗的你,zui后都会看到你zui想看的风景。

 

希望有一天,你的工位不再是那个小小的格子间,你的角色也不再是人生游戏里面的NPC(非玩家角色)。

 

在线试读2

光吃一堑,没长一智

 

你说 >>>

初入职场,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处境: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领导就是不满意呢?我很羡慕那些脱颖而出的人,反复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等到自己被认可的那一天?

喵喵说 >>>

做事要以“可交付”,而不是“我尽力了”为标准。如果你的付出只是机械化的重复而没有任何突破,那就是原地踏步。真正能决定一个人职场高度的,是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和利益,而不是你能付出多少时间和真心。不必急于证明自己,不必害怕失败,所有的闪闪发光,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A

小尧,闺蜜的弟弟。基本上,也算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

他虽然不是什么学霸,但从小到大成绩一直没离过大谱,高考超常发挥,上的是985院校。大学没挂过,人也比较勤勉,该考的证都搞定了。至于性格和情商,他算不上“社牛”,但三观和修养都绝对没问题。总而言之吧,他大概就是属于那种在人群中不会太冒尖,但各项“指标”也绝不拉胯的“大多数”。

我一直以为,小尧毕业以后会从事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首选就是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之类的,但他没有。他去了杭州,进了一家海报设计公司实习。然而,第yi个项目就让他体会到了什么叫自信“跌停”——前后交了13稿方案,被毙了13次。

一切似乎都跟他当初想象的不太一样。

原来,“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随时问我”只是一句礼貌的客套话而已,真去问的时候,老员工对新人的指点可能就只有寥寥几个字,大部分的门道儿得靠你自己悟。

原来,领导并不会因为你是新人就真的把要求降低一大块,如果想不出让客户满意的创意,你加再多的班都一样——只是在浪费公司的电而已。

 

小尧不是一个玻璃心的人,公司交给他练手的项目也不是十万火急,但问题也正出在不是十万火急上—公司给了他两周的时间,算是十分充裕了,加上他自己主动加班,前后分批做了13稿海报,但在客户那里无一“幸存”。

可以猜到,面对这种情况,家人差不多会这样安慰他:“没关系,刚毕业嘛,肯定很多东西要学,慢慢来。”而我的看法就是,以后等你经历得多了,就会慢慢明白一些事实。

 

事实就是,换作你是上司或者老板,当员工给你交上来一个过不了关的方案、脚本或者项目书,如果是为时间太赶、人手不够,你尚可接受,可如果员工告诉你,他已经很努力了,他这几天查了挺多资料,请教了好几位同事,连着加了好几个晚上的班才做好的,你会怎么办?

在一个公司的管理层看来,可怕的并不是你经验不足、方案做得不好,真正可怕的是,其实是你即便已经如此努力,但做出来的东西真的只能这样了。所以,我首先肯定你的确很拼,但是很遗憾,我更需要看到你在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升值空间。

基本上,经过几次类似的事件,这样的员工zui终是去是留,对于一个没有太多耐心来培养新人的公司来说,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B

通常来说,每个公司都是唯效率论、唯结果论的。它可以接受员工是个不太听话的“魔童哪吒”——工作不能侵占我的生活,我拒绝任何形式的加班和变相加班,但在工作时间内,我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高效且优质。

一个公司也可以接受“老黄牛”,踏实认真,态度靠谱不作妖,工作能力也跟得上,而对于新人而言,公司zui看重的还是你的自学力和适配度,就像小尧和那家公司,一方真的有在努力完成项目,另一方也给出了一定的发展的空间,双方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只不过磨合出来的结果并不理想而已。

 

在又换了两家公司,熬过了一段深陷自我怀疑的时间,人瘦了一大圈之后,小尧依然没有去考公务员和事业编,他尝试去了一家广告设计公司。结果,就像钥匙开对了门锁一样,一切开始慢慢进入正轨,他陆续做出了几个很不错的案例,一步步成为那家公司zui年轻的高级项目主管。

两年后,小尧被挖到了上海,目前的职位和待遇是部门副总监。

C

人生的路,真的好像一张藏宝图,你会在哪一站捡到宝贝、拿到锦囊、踩中机关、找到出口,都说不准的。

 

在“寻宝”闯关的过程中,每个人所遇到的困难模式是不一样的,而我想告诉你的就是,命运其实很偏心的,有时候,它会不厌其烦地在一个人身上制造困难,不管做什么都是沟沟坎坎的,气得你恨不得一天怒摔八回键盘。

然而有时候,它却一个劲儿地给另外一些人叠加优待,颜值高、能力强、性格好,毕业学校是一流名校、工作单位是世界500强,简直就是零短板。你不得不严重怀疑,上帝既然给他敞开这么多道门,可到底给他关上了哪扇窗?

 

显然,我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前者,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一张白纸似的踏进职场,赤手空拳地开始闯关,谁也不比谁幸运多少。

但是三四年之后,差距就出来了。

 

有人来到了公司的中层,有自己的团队,有丰厚的薪金,有拿得出手的漂亮案例。

有的人,已经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而还有人,依然稳定地保持着“互炒”的频率,新公司换了一家又一家。

 

也许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工作就只是工作,而非事业,大半年内换个两三家公司的情况并不稀奇,理由嘛——工资少了,不满意;人际关系太卷了,不行;受甲方委屈了,走人;经常加班太累、通勤太远了,干不了。

换工作可以,关键是,换了之后你成长了吗,成长了多少?

初入职场,走走弯路、踩几个雷、交点学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光吃一堑,没长一智。

 

我相信,小尧在zui初工作的那几家公司里被反复毙稿的时候,他想的是自己在哪里做了太多的无用功;想的是这次跟客户沟通的问题出在哪,下次该怎么说服他;想的是对方想要的“更商业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想的是怎么跟同事交流,好让他们多指点自己;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情绪更稳定,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我同样相信,现在的他,面对的是更苛刻的老板、更难搞的客户、更难拔的钉子,但是,清晰的逻辑、准确的预判、专业的建议、稳定的情绪足以让他做到让老板放心,让客户信任,让下属服气。

 

人的情商、格局、创意、观察力、自控力,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往往比技术层面更关键的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生活甚至是挫败来慢慢供给和滋养的。

 

所以,我们和这个社会的磨合过程会很痛苦,但是,那些被逼无奈的努力,那些受挫之后的反思,才会带给你想要的东西。

 

希望,目前手无寸铁的你,可以早点找到自己人生藏宝图里的宝藏。

也希望你早点明白,那些用放弃、偷懒、躺平换来的舒服,不一定是真正的舒服,而你用吃过的苦换来的成长,一定是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