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北京

我读到的北京/我生活中的一棵树

真题回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   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思路引导

题目(1):“我读到的北京”是一个富有诗意的题目。把北京比喻成书,一本读不尽的书,很是形象,颇具诗意。那么,“读”北京,读什么?首先要明确写作对象。材料中提到“阅读作品”“走进建筑”“参加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写作范围。

1.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

选择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品,如老舍、邓友梅、刘绍棠等的作品,有小羊圈胡同八号的《四世同堂》;住着小妞子、程疯子的《龙须沟》;莫谈国事的《茶馆》……他们是永远活着的“北京城”。学生可选择自己熟悉的京味文学代表作,谈谈其中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或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或质朴的市井生活气息。

2.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

北京这座城市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结合,代表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现代化的发展。从紫禁城到国贸大厦,从长城到水立方……一座座的建筑,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段让人咀嚼的故事。学生可介绍自己熟悉的北京建筑,或写其历史变迁,或赏其精巧结构。

3.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

在北京,无论是年节时赶庙会还是平时的社区活动,你一定都感受过其中的独特意蕴。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庄严,饭桌文化中藏着的“礼”……学生可详细描述自己的活动经历,谈谈北京独特的习俗,体现北京文化的魅力。

题目(2):“我生活中的一棵树”,同样诗意盎然,让人浮想联翩。本题重点在于让考生自由发挥想象,写出不同视角下的“树”的形象及其承载的内涵。下面提供三种写作思路:

1.鸟儿的视角,大树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时光的见证者。它们在大地上生长,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见证了无数个日出日落。从幼苗到参天大树,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时间的流逝。

2.小草的视角,大树的庇护,让它感受到了安全与温暖。在大树的枝叶下,小草寻找到了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在夏日的炎热中,它躲进大树的树荫下,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清凉;在寒冬的夜晚,它躲进大树的怀抱里,感受到雪花飘落的宁静。大树,像一位亲密的朋友,默默地倾听着小草的心声,承载着它的喜怒哀乐,成为小草情感的寄托。

3.风雨的视角,在强风暴雨中,大树并不退缩,而是傲然挺立。它们用坚实的根系固守在大地上,用强韧的枝干抵挡风雨的侵袭。大树的精神体现在,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与挫折,它都坚忍不拔,绝不退缩。

 

美文1

我读到的北京

我喜欢老舍,喜欢读老舍笔下的北京。

老舍用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且真实的北京风景。他的文字如一抹秋阳,温暖而明亮,让我心中的北京在纸上重现,荡漾出岁月的美好回忆。

老舍笔下的北京,是一座充满烟火气息的古都。读着老舍的文章,我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大街小巷,感受着独特的氛围。老北京的胡同巷口、四合院、酒楼茶馆、小贩的叫卖声,都跃然纸上,生动而鲜活,“崇效寺的牡丹,陶然亭的绿苇,天然博物院的桑林与水稻,都引来人声伞影……到西山去,到温泉去,到颐和园去,去旅行,去乱跑,去采集,去在山石上乱画些字迹。……各种的草花都鲜艳的摆在路旁,一两个铜板就可以把‘美’带到家中去……然后提着钓竿与小鱼,沿着柳岸,踏着夕阳,从容的进入那古老的城门。”

老舍笔下的北京,也是一座繁荣与变革并存的城市。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描绘了一幅家族沉浮的图景。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的时代变迁中,老舍将北京的历史变迁融入了故事的情节之中。通过四代人的命运,他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兴衰更替,也让我体味到了历史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承载着无数个家族的记忆,也见证着国家的崛起。

在北京,你可以听到胡同里孩子们的欢笑声,也可以看到老北京街头巷尾那热闹而又喧嚣的景象。老舍笔下的北京,虽然在城市的角落,见到人性的冷漠和自私,但是它拥抱着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北京是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城市,我爱这座城市。正如老舍所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点评

考生注意巧妙选取角度进行表达,“我喜欢老舍,喜欢读老舍笔下的北京。”开篇就把内容定格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为下文的展开和内容的集中提供了保证。开篇点题,巧妙引出写作的内容,由老舍的作品娓娓道来,体现了北京充满烟火气息、繁荣与变革并存、真实而丰富的特点。文章适当引用老舍原文,体现了考生丰厚的文学素养。最后加以总结,突出主旨,使得布局精妙、结构严谨。

 

美文2

我读到的北京

嘿,您听我说。读北京,当然要从春节开始,这不是正合“一元复始”吗?

这不,从泡腊八蒜开始,妈妈就开始了迎新春的准备。奶奶倒是清闲,不时哼着一首老歌“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不过还真的是快,一晃就到了小年。孩子们当然也不会闲着,“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妈妈,给我吃一点儿吧!”见到那么多让你馋涎欲滴的年货,任谁也是忍不住的。

“新年的东西不能动。”奶奶是“老传统”。妈妈立即对奶奶的话表示支持,可是趁着奶奶不注意,偷偷就递了过来,蜜饯、干果、瓜子、点心一样都不少,奶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有几个规矩,您得记住喽。过年可一定要贴福字、贴年画、挂灯笼、贴窗花。福字不能只贴在门上,影壁上、水缸上、衣柜上都要有,还得倒着贴,毕竟福到,福到,处处有福!要祝福新年,还要贴年画,年画一贴,来年吉祥喜庆。若家里有地方,还可以“大红灯笼高高挂”。窗花也必不可少,这是奶奶的拿手绝活了,剪子“咔嚓,咔嚓”几下,一只喜鹊便登上枝头,一尾鱼儿便跃然纸上……

北京人或许都是“吃货”,对吃可是不敢马虎,平时尚且如此,新年那更是全力而为。家家户户都要开锅炸丸子、炸咯吱盒,又香又酥,象征团团圆圆。再准备上各种点心糖果,果脯、糖瓜、花生、瓜子、年糕……既可以全家围坐聊天时吃,又可用来招待客人。过年时亲友走动,那可要拎上稻香村的“京八件”,有礼又有面儿。

过年的高潮在除夕。从下午起,胡同里就不时传来各家开心的笑声和热闹的张罗声。入夜,老北京人的年夜饭是吃饺子的。包饺子有人家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还要将1元的硬币洗干净包在饺子里,谁吃到谁来年就会一切顺利。饭后,长辈们端坐堂上,接受晚辈的拜年祝福,再送出自己对晚辈的期盼祝愿。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时刻,为什么呢,收压岁钱了呗!

喜迎新年,吃过饺子,拜过亲友,逛天桥,看杂耍,听相声,唱京韵大鼓,遛鸟,斗蟋蟀……北京的春节既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浓浓气息,也有自己的特色,从春节里你就能感受到北京的神韵,也让你能读出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点评

文章点面结合,借助春节展开文章内容,叙写和北京有关的春节情景,从而展现北京特有的风貌,行文自然,舒缓有致。借“北京的春节既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浓浓气息,也有自己的特色”让主旨得以升华。语言洗练,于朴素的叙说中显出生活的情味,颇耐咀嚼,且颇有“京味儿”,显得俏皮可爱,如“嘿,您听我说”“这不……”“还有几个规矩,您得记住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