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章 进化的选择

火的选择
熟食促使人类文明超预期飞跃

直立可以采到更高处的果子,空出的双手能占有更多食物。自从站起身之后,人类祖先可以看到更远处的野果、蜂蜜和鸟蛋,感觉视野被完全打开,世界呈现出了另外一种景象。

饥肠辘辘的胃在呼喊,舌尖上欲望在膨胀,他们拿起前不久才学会制作的棍棒、石斧,在觉醒的原力驱使下,冲出了非洲,奔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仅仅懂得吃喝拉撒,那人类与普通动物也并无两样。直立行走后不久,一项史前技术革命让人类实现了真正的种群突破,彻底奠定了人类在生物界的地位。
经济学中,“技术革命”这个词是指人类为实现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手段发生根本性飞跃,一般体现为生产工具、工艺过程出现重大变革。人类近代的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18世纪以瓦特的蒸汽机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20世纪以信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而火的发现和使用,从人类进化意义上来说,完全超越了近代的三次技术革命,它让人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禁止人类用火,普罗米修斯看到缺乏火种的人类生活困苦,就私自帮助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火种。
普罗米修斯因此触怒宙斯,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然后又让他的肝恢复,使他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
但这仅仅是神话,人类真实的火种却源于史前雷电。
55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一帮吃货外出打猎,遭遇了一场因雷电劈树而引发的森林火灾,不少没能及时逃跑的动物被烧死,场面惨不忍睹。这群空手而归、饥肠辘辘的猎人被一种异常的香味吸引了,那些看起来被烧得黑乎乎的动物,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香味。饥不择食的他们开始尝试吃这些被烤熟的动物,意外发现口感和味道都比以前吃的生肉好很多。他们决定把火源带回山洞,希望能再次做出这样的食物,这是火第一次进入人类生活。从此,人类生活有了烟火气。
吃货与火的偶然相遇,引发了一场史前技术大爆炸,原始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给人类的进化带来了惊人的巨变。经过火烤熟的食物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还可以形成 200 多种新的化合物,这可以帮助人类身体获得更加充足的营养。
食物烤熟的过程,杀灭了其中的病菌和寄生虫。生肉中常含有旋毛虫之类的寄生虫,如果直接吃,可能会出现发热、水肿、皮疹、肌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但经过高温加热后,寄生虫被彻底杀死,从而大大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
吃货对熟食的消化速度更快,熟肉比生肉的口感和味道都更好, 充足的营养让人体的内脏、大脑、骨骼、口腔的进化速度加快,从而为提高脑容量作好了铺垫。
在篝火到达人类聚居地的那一刻,人类文化也开始产生。
英文单词“focus”的中文意思是“焦点”,而“focus”最早的意思是“火炉”,17 世纪才被物理学家开普勒用来表示光的“聚焦、焦点”。在原始社会里,火堆毫无争议地成为劳作一天归来的人群的“焦点”。
通常,原始人类会围成一圈在篝火旁烤猎物、吃东西。火堆成为人们交流、聚会的焦点之地。山谷的风呼啸而来,篝火不仅有取暖功能,火堆旁也成为部落吃货们进行沟通的平台。
这个意义非同凡响,在千百年的时光流转中,人类一直交流甚少, 平时也只是在遇到后简单打招呼,天黑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既没有交流场所,也没有交流契机。
火堆给人类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也为人类的社交创造了场景和契机。在火堆边,集体烹饪、分享的模式开始出现,以火堆为中心的社交生活逐渐成熟。
以前,进食是一种单独、快速的个人行为,现在有了火堆,吃饭变成了一种多人的、慢节奏的群体共享行为。人们有更长的时间围坐在火堆边,共同取暖,一起烹饪,可以说,火堆是人类最早的社交圈。
一群人聚集在火堆旁,交流自然就多了起来。你可能需要让老王帮你递一块木材,让老李帮你递一块你够不着的肉,或许你面前的水喝光了,希望老赵给你再倒一点。
在漫长无聊的夜晚,大家也会围着火堆分享当天的打猎经过、猎物信息,可能还需要沟通什么动物肉好吃,哪里可以捕猎到这样的动物,怎么烤才比较味美。
这些沟通需求,进一步引发了另一个链式技术大爆炸:语言的产生。如果说人类选择直立行走划清了人类与动物的界线,那么,人类选择用火则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进化。
人直立行走之后,口腔上壁隆起,吻部萎缩,口腔和喉咙之间形成一个直角空间,口腔变得更大,这是造物主恩赐的“直角”,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有利于人类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使用火之后,熟食让人类的咀嚼器官不需要再那么用力,咀嚼器官开始萎缩,给发音器官腾出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进一步促进了声音共鸣和唇音形成。
人类强烈的沟通意愿驱使他们发出零碎、连续的音符,人类世界开始出现欢声笑语,那个把火带回家的选择再一次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熟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前吃生肉需要更多进食和消化的时间,而现在进食和消化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留出了更多思考的时间,这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大脑容量的增加。
人类一开始思考,很多事情就开始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火堆旁的座位。人们围着火堆而坐,有的位置显眼,有的位置有风, 有的位置多烟,有的位置取食物不方便,一开始,大家都是先到先得, 慢慢地,一些人认为应该把好位置让给长辈坐,长辈理应得到更多关心。
人类的思考导致了认知的差异和共识,人群由此开始分化,渐渐倾向于把好位置让给那些部落里地位最高的人,阶层开始产生。而且,这种“排座次”的习惯一直传承到了今天,形成人类延续至今约定俗成的规矩。
人类选择把火带回家,无意中促成最令人瞩目的史前技术大爆炸,快速推动了人类的进化,而且火在之后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
一开始,人类用火煮熟食物、照亮黑暗、避寒取暖、驱离猛兽, 然后,人类开始用火熔化金属,铸造青铜器,进入制造工具的青铜新时代。近代,人类用火点燃了石油,沸腾的蒸汽驱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火炬传递仪式,开启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而今,人类点燃火箭、离开地球,探寻更神秘的宇宙,颠覆了人类千万年来对世界的认知。
选择使用火,是人类进化的偶然,也是人类的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人类朝着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人类的身体进化、语言产生、文字出现都因此而大大加速。
选择了火,让人类超越自身生活状态的局限,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人类组织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一次完美的经济学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了人类身体吸收营养的收益,降低了死亡率,降低了人类生存的成本。

定居选择
渴望稳定食物引发第一次经济革命


在狩猎和采集时代,史前人类的食物基数并没有改变,他们仅仅是在开展一种纯自然的采集、狩猎活动,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跟其他动物的生存方式其实并无太大区别。
当然,随着人们采集技术的进步,早期人类逐渐积累了采集经验, 能够预判食物生长的规律和地势等,但由于当时对气候、土壤、湿度等缺乏认识,所以大致来说,依然是靠运气来偶然发现食物的,食物获取具有极强的随机性。
首先是发现食物的地点随机,可能跨越几个山头也没有遇到猎物。其次是在觅食过程中出现的猎物物种和数量随机,也许遇到的是温顺的梅花鹿,也许遇到的是凶猛的豹子,也许遇到的是一只,也许遇到的是一大群,谁是猎人谁是猎物还不好说。不仅猎物随机,食物采集也十分随机。可能走不了多远就发现一大片野葡萄,也可能辛苦跋山涉水却只能找到几朵小蘑菇,最后一群人不得不忍受饥饿。这种择食的随机性对整个群体的生存威胁是严重和致命的。
所以,人类“拿来主义”的自然采集、捕猎方式,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面前使食物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寒带的冬季,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一群吃货在漫天大雪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场景,在百万年中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大约1.2万年前,在全球人类一路吃一路生的情况下,人口快速增长,曾经一度超过了 300 万人。原始的狩猎和采集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他们不得不加快迁徙的频率,搬得更快,走得更远。
但是,迁徙异常艰苦且充满了危险,比如气候变化无常、沿途有猛兽出没,这导致很多人死在了迁徙途中,而且能否及时找到合适的迁徙地也充满不确定性,如果长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食物充足之地, 对一个部落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从《人与自然》等节目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迁徙的艰辛。
除了迁徙,有没有一种好办法可以让人类一劳永逸呢?
转折点出现在9000 年前左右,饱受迁徙之苦的人们忽然停了下来, 他们选择定居在一个地方,并且开始驯化动物和植物,他们想让肉类和粮食供应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这个天才般的选择,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未来,虽然当时世界的各大洲、各个部落无法相互联系,大家却几乎像是收到某个命令一般,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定居和驯化。
这群具有远大理想的吃货先祖,为了自己的胃、家人的胃、子子孙孙的胃,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驯化运动,从动物到植物,只要能吃的统统要驯化。
在狩猎时代,猎手们往往需要一个更好的伙伴和助手来提高狩猎效率,于是,速度极快、敢于冲锋、智商足够的狼很快进入人类视线, 他们最先成功驯化了狼,也就是今天的狗。
狗幸运地成为吃货先祖们驯化的第一种动物,面对强敌勇猛异常, 对人类忠诚度极高,这大大提升了捕猎效率。狗拥有极强的嗅觉,且智商较高,能理解人类的口令,与人类合作搜寻和包抄猎物,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世界各地的岩画上,我们会发现很多狗参与狩猎的场景。狗与人类相处上千年,逐渐获得了人类普遍的认同。在许多旧石器墓葬中, 都会出现狗殉葬主人的情况,而旁边经常摆有狩猎工具,可见当时大多数人类已经把狗作为狩猎助手。
许多文明曾想把狗驯化成一种肉类提供源,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原因特别搞笑,那就是狗本身也是吃货,吃得多、不长肉,粮食转化成肉的效率太低,如果当成肉狗养很不合算,所以最后狗被赶出了肉食领域。
进化并没有让狗走猪的路线,也算是命运对狗的垂青。猪就比较惨了,论智商它们跟狗不相上下,但因它们一吃就胖,粮食转化成肉的效率极高,于是入选人类肉食榜并成为首位。
人类的驯化没有停止,他们继续穷尽一切办法来开脑洞。
4500多年前,人类想找一些动物做免费苦力。他们发现南高加索地区有一种野马劲儿大、跑得快,是非常合适的劳动力,于是历经挫折,终于成功驯化了这种野马,用以拉犁推磨。这种驯化的马很快就在阿拉伯半岛和欧亚大陆得到了普及。
人们还发现,这种马不但可以干苦力,还可以作为代步工具。在茶余饭后,这些吃货们翻身上马扬鞭出门而去,带娃遛弯轻松无比, 野外狩猎效率也事半功倍。
人类也开始了对植物的驯化,把野生植物变成可栽培的植物。有几种划时代的植物被驯化,其产生的影响力至今还在,就是人们熟悉的小麦(单粒小麦)、大麦、小扁豆、鹰嘴豆、豌豆。感谢那些胆大的吃货们,他们多次以命试吃野生植物,为后来的人类奠定了农业种植基础。
吃货们选择驯化植物,最初的确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但最后产生的影响力并非吃喝这么简单。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植物的驯化, 直接决定了会塑造何种文明。小麦和大麦塑造了古巴比伦文明,玉米塑造了墨西哥的古玛雅文明,而水稻、谷子则支撑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在中国古代,水稻代表南方的吴越文化,谷子代表的是中原文化, 而小麦和大麦则属于西域文化,小麦通过“丝绸之路”引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步让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交会。
少有人知道,其实谷子的祖先是一种狗尾巴草,古人驯化了这种野草,让它结出了融入中国文化的谷子。古代典籍中经常提到的“江山社稷”的“稷”就是指谷子,以粮食寓意江山和政权,可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人类选择驯化动物、植物,选择定居方式,让人类再次跃升到另外一个发展阶段。从迁徙的游牧模式转化为农业模式,这种最早发生于两河流域的转换,被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称为“第一次经济革命”。
人类选择定居再次有力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吃货们天才般地发起了这次经济革命,从以前的被动采集食物转变为主动创造食物,食物基数被放大。这次伟大的选择,让人类文明发展进入了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