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唐对突厥、铁勒等的征服与羁縻州统治
隋末混乱时期,突厥脱隋自立。如前所述,隋末群雄中称臣事之者众多,有记载显示,在群雄之中兴起的唐也一度向突厥称臣。虽然也有对此持怀疑态度的研究者,但是至少唐在攻陷隋都长安时曾获得突厥的援助。因此,唐初突厥势力尚强,经常侵寇唐土。其间,突厥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处罗、颉利三人先后继立可汗,全都以启民可汗迎娶的隋朝大义公主为妻。唐与突厥固然是邻敌关系,但是唐朝送至突厥的书简变成了传达中国皇帝命令的诏敕形式,突厥愤而发动侵略。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唐朝皇帝的文书中,中华世界的天子意识显露无疑,但突厥也拥有对此说不的实力。武德九年(626)太宗即位,随即与颉利结为同盟。可以说,当时的唐王朝是竭尽全力地抵御突厥
的侵略。
次年,隶属突厥、居于北方的铁勒诸部造反,其中的薛延陀首称可汗。贞观三年(629),唐朝乘机出兵北方,在来年俘虏了颉利可汗,摧毁了突厥国家。由此,突厥大
众四散,其中一部分逃往薛延陀和西域,大部分投降唐朝,其数量多达数十万。
经此,唐朝根据以往的异族统治政策,并未废止册封其君长的做法。对这些人的处理方式,朝廷上出现了分歧,最终决定让其在北方边境内外居住,采取设置都督府和州的统治形式。在突厥可汗所在的今内蒙古,设置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其下辖六州,在北方边境内建四州,关于这些府州的名称和设置年代众说纷纭。[1] 而且,这些府州同中国内地的府州县有所区别,被称为“羁縻州”。关于羁縻州,《新唐书·地理志》有整理和记述,其开头如下: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这虽然是依据保存异族社会而进行统治的羁縻传统,但是设置了都督府、州县,使之一并被编入官僚体制之中。这种体制被称为羁縻州。
正如前述,突厥有多位可汗。唐初将隋淮南公主嫁给同颉利可汗对抗的突利可汗为妻。唐朝瞄准这个契机,李世民(后来的太宗)与他结为兄弟之盟。颉利的势力崩溃之后,唐朝封他为北平郡王,不希望他统治突厥全体。他一死,其弟结社率拥立突利之子,在贞观十三年(639)发动叛乱,袭击了太宗营帐。因此,在唐朝内部,认为突厥族居住在中国内地过于危险的意见高涨,有人提出让他们全部迁移到黄河以北的内蒙古之地,册封可汗一族的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以统率突厥部众。这是在羁縻州体制内复活一部分突厥旧统治体制的方案,但是突厥人并非全都服从思摩,他们再次渡过黄河进入中原。
这一事态的起因,是思摩执着于同北方的薛延陀作战。于是,贞观二十年(646),唐朝进攻薛延陀,使其势力覆灭,翌年实行六府七州的羁縻州体制,为统治铁勒诸部而任命其酋长为都督、刺史。而且,还在其上设立燕然都护府以监领。这些内容整理如下(据《唐会要》卷七三“安北都护府”条、《旧唐书·铁勒传》)。
燕然都护府设置在今内蒙古,位于铁勒诸部的入贡道路之上。后来唐在铁勒西北的黠戛斯族之地又设立了坚昆都督府,由此,在其周边增置的州,也归燕然都护府统辖。
其后,唐朝讨破铁勒诸部叛乱,在高宗龙朔三年(663)设置了下列都护府,以统辖突厥、铁勒(前揭《唐会要》卷七三“安北都护府”条)。

云中都护府(后为单于都护府)—设立于今内蒙古,统辖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之下的突厥。瀚海都护府(后为安北都护府)—燕然都护府迁移到今蒙古国,主要统辖铁勒诸部。

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朝在突厥的东方,位于今天中国东北西部的契丹、奚之地置羁縻州,设置了松漠、饶乐两个都督府,契丹与奚的君长被任命为都督,其下部
族置州, 族长被任命为刺史(《新唐书· 契丹传》《新唐书·奚传》)。
由此,羁縻州的统治方式大体完成,这一方式与前代的通婚政策或册封关系相比,中国对异族的支配进一步加强了。根据羁縻的传统,诸民族的自治一度得到了承认,对于突厥和铁勒来说,不存在统一统治他们的君主。而这些君主,是历来通婚和册封的对象。羁縻州制度下,诸部族被分割,置于更低阶的首领治下。更为重要的是,唐朝在其上设立都护府,派遣官吏、军队予以监督。通过这些都护府的官吏,唐政府的命令直达都督、刺史等。当然,在前代,诸国的君主会被任命为都督诸军事或者各州的刺史,只是由于中国王朝弱化,事实上那无异于册封。然而,唐代并非册封那种君主和君主之间个人的关系,而是建立了系统化的官僚体制。随着唐朝征服的推进,这种羁縻州体制通过都护府扩大到了周边各地。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朝大约有856 个羁縻府州。与之相对,在开元二十八年(740),中国内地一般的府、州共有有328 个,因而羁縻州更为普及。下面考察他们的普及和变迁的大体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