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丛书”总序
  “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丛书”自2010年年初问世以来,我们已陆续推出了7本系列专著,分别是林德木(现为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的《美国联邦公司并购税收制度研究》(2010年1月版)、陈延忠(现为厦门海事法院海商庭副庭长)的《国际税收协定解释问题研究》(2010年7月版)、蔡庆辉(现为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的《有害国际税收竞争的规制问题研究》(2010年8月版)、陈红彦(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的《跨国股息征税问题研究》(2011年 5月版)、蔡连增(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的《美国联邦所得税法外国税收抵免制度研究》(2011 年2月版)、邱冬梅(现为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的《资本弱化税制研究》(2013年6月版)、李丰[现为丰收影视文化(广州)有限公司总裁]的《欧盟公司税法律协调研究》(2012年6月版)。这些系列专著的出版,一方面在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弥补了国内系统深入研究的欠缺和不足,进一步充实丰富了国内中文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的文库,受到众多相关业界人士的嘉许好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高层次的国际税法专业人才,丛书的各位作者现在均是各自所在工作单位的国际税法研究的带头人或骨干中坚。“成为展示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优秀成果,促进税法学术交流的一个窗口,培养和发现国内外税法才俊之士的一个平台”,正是我们当初筹划推出这套丛书的初衷目的。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本人为此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组织编辑出版好这套丛书的信念。
  近年来,国际税法学研究在国内外都迎来了一个辉煌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各国现行所得税法和双边国际税收协定中那些传统的税收概念和课税规则不适应企业全球化的经营管理和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的矛盾更加凸显;各国税收管辖权实施的地域局限性和彼此税制的不透明与不匹配,促成了所谓“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BEPS)国际避税现象的泛滥发展。二十国集团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携手在全球发起了实施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动计划(BEPS Action Plan)。这是一场涉及对已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现行国际税收法律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的运动,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各国税收法律制度和双边税收协定规则的未来发展。国际税法学界和实务部门都在密切关注和跟踪研究新的改革举措的制定和落地实施问题,国际税法和国际税法学研究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是BEPS现象的受害国,也是应对BEPS行动计划的积极参与国。在研究制定应对BEPS问题的改革措施和在国内所得税法和双边税收协定中贯彻落实这些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中国不仅要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上积极发声,努力在应对BEPS问题上形成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新国际准则,而且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改革历史契机,争取推动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权益分配新秩序。因此,摆在中国税法学界同仁面前的是更多的挑战问题和更大的时代历史责任,需要有更多青年才俊投身于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他们的智力研究成果和改革建议方案。我们继续组织编辑出版本系列丛书,也是希望通过丛书这一平台传播中国税法学界同仁在这一国际税法除旧布新的重要发展进程中提出的观点思想和对策方案。
  承蒙法律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重视支持,也基于本系列研究丛书能够更好地吸收反映业界人士的优秀研究成果和传播扩大其学术影响,从第八本专著起,本系列研究丛书由原先科学出版社转自法律出版社编辑出版。但我们组织编选出版本系列专著的宗旨目的和方针标准不变,冀望丛书出版能够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变(参见后附原总序内容)。同时也继续期待广大读者在阅读本系列专著的同时,对其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及时予以批评指正,帮助我们共同改进提高。
  “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丛书”主编
  廖益新
  2021年6月8日于厦门大学法学院
  “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丛书”总序(原)
  从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的名称可知,本丛书的研究内容涉及税法学中的两个重要但又是复杂的领域。我们所理解的国际税法,就其法律渊源的构成范围而言,是一个由各国的相关国内税法规范和各国彼此间签订的双边和多边性的国际税收条约规范组成的综合性的税法分支体系。国际税法学是随着国际税法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越传统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分界的新的综合性的法学分支学科。它以国际税法规范本身和这类法律规范在调整国际税收关系过程中的法律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它的任务在于宣传、认识和解释这些国际税法规范,研究评析它们的功能与效益,并结合它们作用于调整规范国际税收关系的实际,谋求其内容与形式更趋科学性和合理化,使它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协调国际税收权益分配矛盾、保证和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正常与不断扩大发展这一根本宗旨。
  国际税法渊源构成的双重性决定了国际税法研究与比较税制研究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在国际税法这一综合性的法律体系中,各国相互间签订的双边或多边税收条约,就像是联系和衔接缔约国的国内相关税制的桥梁和纽带;而缔约国各自的国内相关税法制度,就像是维系和支撑这座桥梁的桥墩或桥头堡。缔约国国内有关税法上主张的征税权,在适用于具有跨国性质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人时,需要经由国际税收条约这座桥梁加以规范协调;国际税收条约中协调缔约国各方对各种跨国征税对象的征税权冲突的原则和规定,必须通过缔约国各自的国内税法中相应的实体和程序性规则的配合施行,方能有效地避免对跨国征税对象和纳税人的国际重复征税或双重未征税,同时防止国际逃税和避税现象的发生和泛滥。因此,无论是正确科学地认识和研究国际税法制度规范,还是依法理智地分析处理国际税法实务问题,既要精通掌握国际税收条约的条款内容,又要熟悉了解缔约国各方的相关国内税法制度和程序。而比较税制研究正是我们发现和认识缔约国各自国内相关税法制度的异同,及其对缔约国之间的税收条约的适用执行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必由路径。
  与其他部门法学和法学研究领域相比,税法学研究在中国一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部门,而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又是税法学中更为冷僻的两个领域。国内热衷于在这两个领域内耕耘探索的学者人数不多,高质量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固然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现代税制本身的发展和税法学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直接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上述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交叉性和多变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均涉及对本国税制与相关外国税制的异同及其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发现和认识。税法在各国都属于那种制度内容相对复杂且修改变动频率较快的法律部门,研究工作往往赶不上税制本身的发展变化,这令许多人感到不胜其烦。而且,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律部高级顾问维克多·瑟仁伊(Victor Thuronyi)教授在他的《比较税法》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为了研究比较税法,除了对一般比较法有所了解外, 还必须同时关注基本法律传统以及税收传统……不仅需要研究其他国家的税制,而且需要研究它们的基本法律制度”。“由于这一领域的复杂性以及语言上的障碍,要了解不同国家的税制也是极为困难的。”
  然而,国内有关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的现状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税收法治的形势发展是极不适应的。中国自20 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创建有利于吸收外资,发展国际经贸和技术合作的税制环境,在对国内税制先后进行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改革完善的同时,也陆续同90多个国家谈判签订了有关避免对所得和财产的重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双边税收协定。随着近年来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外之间的各种经济、技术和人员交往也日益扩大和频繁,我国在吸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鼓励促进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投资,利用世界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在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受到进一步削减和控制,各国投资准入和金融外汇管制渐趋宽松的同时,税收因素对跨国经济交易和人员交往的影响作用相形更加突出,国际税收权益分配的矛盾冲突和问题也随着中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而大量发生。在国际税收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税制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不断加强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借鉴吸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内税收法律制度中的科学合理成分和税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相关的国内税法制度规范;如何更好地利用发挥有关中外双边和多边税收协定的作用,在避免国际重复征税和防范国际逃税与避税的同时,促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健康发展。这些形势和任务的发展都要求当今中国的法学界有更多的同仁致力于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方面的研究,奉献出更多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避免过多的人拥挤在某些热门的领域和部门中重复劳动浪费资源。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法学青年才俊认识到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对中国扩大开放和税收法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看到了在这两个领域中有众多至今仍无人涉足的“处女地”有待进行开拓性的“耕耘”。他们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努力克服前期研究基础薄弱,相关参考文献资料匮乏以及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上的障碍,从尽可能广泛收集和悉心研析国外第一手文献资料入手,运用历史研究、经济观察、实证分析和综合研究等各种方法,对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领域中的有关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完成了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富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我们组织编辑这套“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丛书”的出版,就是冀望于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及时向相关的学界同仁、政府和实务部门以及读者大众推介他们其中的优秀研究成果,以吸引更多的学界同仁关注并投身于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领域的研究,以弥补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荒缺和不足,促进中国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事业的发展。
  本套丛书在选题和研究内容上力求体现以下特色和特点:
  首先,丛书的选题注意紧扣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领域中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前瞻性课题。所谓重要和前瞻性课题,是指对国际税法理论发展和中国相关的税法制度建设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意义的选题,以及当今国内外税法学界和实务部门共同关注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其次,丛书的研究内容强调结合联系中国对外开放的国情实际,有的放矢地瞄准中外双边和多边税收条约以及国内相关税法制度的解释、适用、改革和完善问题,提出相应具有可操作性的看法、建议、方案与对策。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注意针对研究对象与问题的跨国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提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重视经济观察和法律实证分析相结合,制度规范比较和典型案例分析相补充,国际法与国内法相联系,以求全面、客观和准确地发现和认识问题,科学合理地总结经验和应对方案。
  最后,本套丛书在研究范围和视野上追求学贯中西、博采众长,作者在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注意跟踪和及时反映国内外理论和实务部门在有关问题上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中外各国相关税法制度和国际税收条约实践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以求各自研究的结论和成果能够适度超前和跟上国际税法和各国相关税制实践发展的步伐。
  因此,我们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发挥如下功用:
  ——为财政税收和税法学界的研究人员反映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领域内相关问题的立法变化、实践发展、研究动态和学术信息;
  ——为财税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从事国际税收和涉外税收立法和实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为财税法、 国际法和比较法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提供教学参考用书。
  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一项长期的计划,本着“荟萃精品、宁缺毋滥”的编辑方针,我们将按严格的学术质量标准审查挑选纳入本丛书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也竭诚欢迎和感谢学界同仁将各自精心研究创作的成果奉献给这套丛书,以便使这套丛书能够成为展示国际税法和比较税制研究优秀成果,促进税法学术交流的一个窗口,培养和发现国内外税法才俊之士的一个平台。尽管本套丛书的各位作者和我们在撰写和编辑这套丛书的构成中都秉持着一种精品责任意识,由于作者和我们的学识和水平有限,各本著作中的错误、疏漏和不足恐在所难免,在此我们和作者均恳切期望广大读者在阅读和使用的过程中随时向我们和出版社反馈意见,以便作者和我们共同改进提高。
  “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丛书”主编
  廖益新
  2009年12月8日于厦门大学海滨东区寓所
  序  一
  晚近这些年来,“全球税收治理”这一概念用语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种国际税法和国际税收研究文献中。然而,国内外学界和实务部门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范围,尚未取得普遍一致的认识,尤其是全球税收治理的兴起发展,对国际税法理论和体系产生的影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究。余鹏峰博士撰写的专著《全球税收治理:国际税法范式的革新》,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似可弥补国内外理论界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
  该书着重从学理层面阐释了全球税收治理概念内涵、属性特点及其与相近概念用语的区别,指出了全球税收治理的勃兴可能对国际税法学理论研究带来的深刻影响。作者通过本书对全球税收治理的价值追求、参与全球税收治理主体相互间的权义关系内容,以及全球税收治理的规则选择这些有关全球税收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论证说明,在指出传统的国际税法理论问题和制度缺陷的同时,提出了作者自己独立的观点见解。本书的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拓展国际税法理论研究的视野和促进国际税收治理的实践理性,对丰富和深化全球治理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学术参考价值。
  余鹏峰博士毕业的厦门大学早在2014年就在国内率先自主设立了财税法学专业博士点,并于2015年开始招收培养财税法学博士研究生。余鹏峰是我在厦门大学财税法学专业博士点指导的2016级博士研究生,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他就表现出自身具有的博闻强记、思维敏锐和文笔流畅等优良素质。国际税法由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复杂性,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门“阳春白雪”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虽然他入学前在国际税法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不厚实,但他异常刻苦努力,不仅认真精读消化了我开列书目中的国际税法经典著作,而且广泛收集阅读了大量相关中外文研究文献资料,从而在攻读财税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4年期间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基础。同时,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他积极参与了我和教研室其他教师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努力提升自身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出色完成所分配承担的研究任务。他在学期间已先后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10余篇论文,有关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个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奖励。由于他的出色学业表现,他提前半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成为厦门大学财税法学专业毕业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同时也是国内培养的第一位财税法学专业博士,并被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作为优秀青年人才引进从事财税法学教学科研工作。
  我更感欣慰的是他在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后,仍然不懈努力,在承担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产出新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江西省和所在学校等多项科研课题,很快就成为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成员。列入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丛书的这本专著,是余鹏峰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结合晚近国际税法和全球税收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经过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完善后奉献给读者大众的最新研究成果。应作者的诚意约请,我在他的大作付梓之际,写下以上简短序文以示祝贺,愿他再接再厉,在未来财税法教学科研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在人生事业道路上不断进步。
  廖益新
   2022年11月10日于厦门大学法学院
  序  二
  国际税法伴随跨国课税对象的出现和国家税收管辖权的扩大而产生,历经百余年发展形成了各国统一、联动融合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有效地避免了国际双重征税,促进了国际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然而,现行国际税法在规制有害税收竞争、防范国际逃避税等方面显得力有不逮,尤其是在应对跨境投资、经营内容和方式多元化发展所诱发的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等问题时更是捉襟见肘。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迅猛发展,破坏了在物理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传统税收原则和规则的有效性,并对现行基于一百多年前的概念所建立的国际税法理论框架造成巨大冲击,各国在征税权划分界定与税收利益协调分配方面的分歧、矛盾日益突出。
  国际社会一致认为有必要对现行国际税法进行改革,以妥善应对税收问题跨境性与外部性导致的单一国家的不可治理性。晚近以来,尤其是二十国集团成员方领导人一致赞成并委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进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15项行动计划,在转让定价、防止协定滥用、弥合国内法漏洞、应对数字经济挑战等一系列基本税收规则和管理制度方面达成了重要共识。国际税收体制正在历经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国际税收秩序进入了调整和重塑的新阶段。国际税法也具有了从协调国家税收管辖权的协调法到协同国家间税收行政权的合作法的特点,表现出全球多主体参与、国际多层次推进、国内纳税人合作遵从的治理法的发展趋势。如何从理论上阐释国际税法变革的这种新形势,在国际税法体制、机制、制度革新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是每一个中国财税法学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全球税收治理:国际税法范式的革新》一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历史性变化,从国际税法的实践困境与理论转型出发,探究全球治理与国际税法的契合度,提出全球税收治理是国际税法的新范式。以此为基础,遵循“本体—价值—权义—规则”的逻辑,追问全球税收治理的本体内涵、价值取向、权义关系以及规则选择。并且借助概念、内涵和属性,秩序、正义与自由,权力、权利和义务,原则、规则及标准等法学要素,从宏观到微观立体地阐释了全球税收治理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其价值和意义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
  第一,深刻揭示了国际税法变革的新趋势。百年以来,国际税收治理体系发生了几次重大变革,无论是以国际联盟为主导的国际税收治理,还是联合国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并驾齐驱的国际税收治理,始终以绝对税收主权为圭臬,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然而,最近因金融危机所推动的变革,形成了以二十国集团为主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制定,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积极参与的国际税收治理体系,渐显彼此照顾关切和合作共赢的国际税收新理念。在此过程中,国际税法发生了从技术官僚到政治博弈、从经济关联到价值创造、从税收协调到国际合作的变化,面临扩张与限缩、竞争与合作、让渡与分配的多层次调整与平衡,正在经历从双边协调到多边治理的转型。本书深刻地认识到了上述变革新趋势,创造性地揭示了国际税法的发展规律,提出“全球税收治理是国际税法的新范式”的新观点。本书以此为核心命题,在审视并反思传统国际税法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国际税法的性质、价值、权义、规则等传统理论观点进行了突破性解读,推动了国际税法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二,系统阐释了全球税收治理的新概念。面对百年国际税法重构之势,既有研究采用国际税收治理(International Tax Governance)、全球税收治理(Global Tax Governance)、国际税收的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ax)等多重概念进行描述或解读,提高了国际税法改革的关注度。然而,严谨概念的缺乏,无法精准概括国际税法新的话语体系及其制度实践,也不利于学术传播、交流和积累。在当前国际税法的理念、原则、制度、方法持续扩展的进程中,科学界定全球税收治理的内涵与外延、本源和特质显得尤为重要。本书运用历史考察法和文献梳理法评述了全球税收治理的各类概念,采取属加种差定义法提炼了全球税收治理的法律内涵,并使之与国际税收治理、国际税收秩序、国际税收机制等概念相区分,避免了模糊使用导致学术论述的混乱,促进了相关研究成果的累积。本书基于法学分析范式,从法理层面对全球税收治理的价值追求、权义关系及规则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地探讨,系统地构建了全球税收治理新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实现了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深入拓展了国际税法研究的新领域。国际税法是一门新兴学科,整个国际税法学的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尚处于空白,许多具体制度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诸如国际税法与国际政治、国际税法与国家利益、国际税法与国际关系等相当部分内容尚未进入国际税法学者视野,亦没有受到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者的关注,国际税法的研究领域还局限于相当狭窄的技术规则领域。本书在考究国际税法规则技术理性的同时,深入挖掘了国际税法革新所表征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变化因素,分析了其中目标价值变迁、权义关系调整、税收利益博弈等深层次原因,勾勒了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税收治理体系的未来图景,拓展了国际税法研究的新领域。本书以国际税法范式的革新为要旨,尝试综合运用国际税法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从法理化的高度全面研究国际税法转型问题,力求全面构建全球税收治理的理论体系,促进了国际税法与相关学科的融通,推动了学科向更加纵深发展。
  余鹏峰是我的博士后,也是厦门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首位财税法学博士。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是一位颇具学术研究潜力的青年才俊。他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优秀的学术素养,开阔的研究视野,严谨而又活泼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是他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结晶,作为他的合作导师,我感到十分欣慰,也非常乐意推荐本书,并期待他有更优秀的学术成果问世,为推动我国财税法学繁荣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是为序。
  2022年9月于法大小月河畔科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