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946 年的自述(节选)
这篇《自述》收录于希尔普的论文集《哲学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希尔普为纪念爱因斯坦 70 岁生日,写了这本论文集。
今年我 67 岁了,来日无多,现在坐在这里打算写点东西,就权当自己的讣告了。之所以要做这件事,除了希尔普博士的说服外,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也觉得这么做很有意义。我想,给那些奋斗中的人讲一讲自己的人生体验必是一件好事,这些体验包括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他当年努力和探索过的事情。不过,我在稍稍考虑以后必须事先承认,不要对这种尝试的结果抱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期望与幻想,它肯定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因为要把一生中值得讲的东西讲清楚确实不是易事,不论我工作的时间是怎样的短暂和有限,也不论其间我经历的过程是怎样的占优势,毕竟现在的我已完全不同于 50 岁、30 岁或者 20 岁的时候了。由于任何回忆都会多少染上眼前的色彩,所以有些地方是不太可靠的。诸如此类的考虑可能会使我产生畏难而退的想法,不过基于心中的一个信念,我觉得我有必要一试。这个信念就是,一个人的经验可能会有对其他人有用的地方。
大多数人花毕生的时间去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希望和努力,这是一个我在少年时期就已深刻认识到的现象。我发现这种追逐并不轻松,甚至有些残酷。不过,从古至今,这种艰苦的追逐都被人用伪善和优美的言辞包装了起来。参与这种追逐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个胃,或者说是欲望,这基本上是注定的。通常情况下,这种追逐很可能使他的胃得到满足。当然,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例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宗教便成了第一条出路,每一个儿童正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机构得到第一手宗教理论的。因此,12 岁以前,我对宗教深信不疑,尽管我出生在一个无宗教信仰的家庭。之所以 12 岁那年我突然中止了这种信仰,是因为通俗的科学书籍引导了我。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开始质疑《圣经》里故事的真实性。其结果就是染上了一种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冒出这样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疑问:国家用谎言将年轻人欺骗了。这种经历给我带来延及终生的改变,那就是怀疑态度。我会对所有权威产生怀疑,敢于对任何社会环境里既存的信念完全持一种怀疑态度。后来,由于我要让怀疑更有逻辑,我的怀疑精神失去了原有的锋利性,不过它从未离开过我。
有一点我很清楚,我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我首次对“仅仅作为个人”这样的枷锁的反抗,这是最原始的感情、愿望和希望支配的结果,是实现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有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愿。尽管它是一个高深而永恒的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人类至少可以用观察和思维触及它的一部分。这个世界颇具魅力,有如争求自由、得到解放一样,吸引我们去探索、思考。我不久就注意到,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详。我脑海中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浮现一个最高目标,那就是我们借助一切既有力量与条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外部世界。我不乏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囊括了古往今来的各个行业与国度,他们是一群充满真知灼见的人士。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是非常平坦和诱人的,而怀疑宗教天堂的道路却不然。不过,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因为它已被证明是可以信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