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总  序
  让我们一起开启一场有“yi”的法律之旅吧
  一
  在法学教育工作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孩子们选择法学专业的原因种种不一,但往往有迹可循。
  譬如说,有的孩子怀有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在他们朴素却真挚的情感里,法官能够手执天平,捍卫世间公平正义;律师能够口若悬河,拯救众生于泥淖。当然,在这些孩子眼里,最有光环的还是警察和检察官,他们头顶国徽,一身正气地代表国家除尘涤垢。
  还有的孩子要现实得多。他们或是目睹至亲陷入法律困局而无法自救,或是听闻好友权益受损但不知所措,虽心有戚戚却力有不逮,遂立志精研法律以解心结。还有一些孩子因亲友经商,而近水楼台地窥见了商业运作的真相,他们早熟的规则和权利意识令人讶异。
  当然,因为“喜欢”而选择法学专业的才是大多数,只不过喜欢法律的原因富有浓郁的年代气息。40岁左右的法律人,大多是因为港片而初识法律,不少人在入门后方知所要面对的全然不同于港片中描述的那样,电视剧中的法政先锋、律政精英只能停留在儿时的回忆之中。再年轻些的,深受《今日说法》的熏陶,每天午间都有一个离奇、惊悚或唏嘘的法律故事吸引着他们,这些故事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断刷新着想象力,“诱惑”着他们把法律职业作为毕生挑战。最近这几年,孩子们的答案大多是“罗翔”,不得不说罗翔老师的“出圈”,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至少是中国法治教育的巨大进步,他荣获“CCTV年度法治人物”,实至名归。
  可以说,除了一些“随便”“都行”的孩子之外,学习法学的动机大体可以用有意义、有益处、有意思来概括。
  二
  2020年9月15日,南京市江北新区少年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如何把少年法学院办好?如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叙事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如何让法律成为孩子的守护神?如何培养孩子的法律思维,让法律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日常必需品?这样一个重大且重要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虽觉责任重大,但又内心雀跃,因为对我们而言,即将开启的是一场有意义、有益处、有意思的青少年普法之旅。
  这三年来,我们坚持每天推出“法治小课堂”,定期拍摄法治微视频,为孩子们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我们坚持每个月开展一场德法课师资培训、法治课堂或家长课堂,有关《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主题的20多场专题讲座,显著提升了师生的法治素养。我们坚持每年举行一次青少年法治活动,如法治故事大赛、模拟法庭大赛、法治书画大赛以及规划中的法治情景剧大赛等,覆盖新区所有中小学,孩子们通过沉浸式参赛体验,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我们坚持每年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宪法日等活动,让法治节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印迹。
  应当说,少年法学院的工作有声有色,但我们内心总还是有些忐忑:通过几次讲座、几场活动,孩子们真的能准确地理解精深的法律知识吗?课堂和活动的热闹退去,孩子们脑海中的法律知识还能残存几许?高度抽象的法律知识如何映射到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是否能够举一反三,用法律来武装自己?
  三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们找到了答案,也直接促成了本套丛书的问世。
  2021年,我们受邀到一个中学开展法治读书会活动。十几岁的孩子,当然得读青少年普法读物。于是,我们到网上商城选购了一些,翻阅后却发现没有特别合适的读物。有的只是对法律条文进行释义,有的通过百余字的案例来解读法律制度,还有的以绘本形式来迎合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更让我们吃惊的是,不少读物差不多是5到10年前出版的,没有结合法律的修订更新版本。反复比较后,我们选中的是一本少年文学作家写的法律故事书,故事虽然生动,但某些表述并不准确。
  这一现状激发了我们调研的热情。
  我们发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小学部分涉及30部法律法规,中学部分涉及50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教材有限的体量,显然无法呈现精深的法律知识全貌。况且,目前中小学使用的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2017年出版的,关于《宪法修正案》《民法典》《刑法修正案》《个人信息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反食品浪费法》等最新立法都无从体现。
  同时,我国中小学尚未配备一支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德法课教学师资队伍。部分德法课教师对法学基础理论、法律规范内容都是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想不清、拿不准、说不对的情况;如果学生的提问超出教材范围,教师们往往无法解答,他们迫切需要一套权威、翔实、管用的参考书目。
  毫无疑问,编写一套青少年法治教育读物,不仅是一件特别有益的事情,而且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四
  我们在编写前,确定了几个基本的原则。
  第一,要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基础法学理论。本套丛书不仅仅简单地通过案例故事,链接法规法条,讲述行为规范,更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比较人类法治文明的成果,潜移默化地讲清讲透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宏大命题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深入浅出地阐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关系,初步建立学生对法的概念、对象、本质、价值等基础法学理论的直观、形象、科学的认知。
  第二,动态呈现最新立法理念和成果。要科学及时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融入《宪法修正案》《民法典》《刑法修正案》《个人信息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反食品浪费法》等最新法律法规。并以修订本、在线教学资源、视频教学资源等形式实时动态反映立法、执法与司法的最新成果。
  第三,贴合青少年现实需求,分类编写系列法律读物。以法学二级学科为主要依据,以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为主要内容,第一辑先行编写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分册,并陆续推出刑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行政处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等领域的读物。
  第四,尊重中小学教学规律,填补青少年法治教育资源空白。在编写中严格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规律,同时依托江北新区少年法学院,对每一章节进行试讲试用,根据课堂教学反馈调整完善,确保本套丛书文字简练、语言生动、贴近生活、故事性强,成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辅读物。
  第五,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出版中华法治小故事和世界法治小故事分册,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增强“四个自信”,从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拓宽视野,做到包容开放。这也是当前市面所售的青少年法治读物从未有过的尝试。
  五
  给孩子写的法律书,必须是有趣的。
  我们把故事的主人公设置为在江北新区工作、学习的一家四口。
  江小北是八年级女生,今年14岁,成绩优秀,乖巧懂事,富有正义感和同理心;龙小山是江小北的弟弟,今年8岁,刚上二年级,成绩中等,懵懂淘气,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小山随爸爸姓,小北随妈妈姓。
  龙爸爸是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今年45岁,兢兢业业,事业处于上升期,对孩子们细致耐心,热心于公益事业;江妈妈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销售主管,42岁,公司的业务骨干,也是孩子们生活和精神上的依赖。
  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家庭,甚至我们自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中呢?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很多开心的事、头疼的事、难过的事,也一定是在我们生活中所经历过的。
  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会发现,江小北和龙小山他们一家人只要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就能够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维护公平正义。他们在法律的学习之旅中不断进阶,法律知识也日益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喜欢上这一家人,会为他们的收获而开心,为他们的困难而担心,为他们的烦忧而难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段有“yi”的法律旅程中,你也一定能成长为法律知识小达人。
  六
  最后照例是感谢。
  除了有意义、有益处、有意思,“yi”还有很多特殊的含义。
  (1)始终如“yi”(一)。本套丛书的问世离不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综合治理局、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等单位领导的高度认可,尽管这不能算作任何一家单位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但他们自始至终给予了最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2)深厚情“yi”(谊)。本套丛书的问世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无私帮助。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京建宁中学等诸多单位的志同道合者,为丛书贡献了许多“金点子”,并提供了调研和试讲的机会。常欣妍警务工作室为插图提供指导,丛书中“常警官说”的人物肖像,就来自她的慷慨授权。
  (3)仁心胜“yi”(医)。本套丛书能得到法律出版社的青睐,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大肯定。法律出版社在选题、编辑、设计、装帧、审校各环节无不表现出专业、严谨、细致,确保丛书能高质量地完成。能遇到责编李军,更是我们的幸运,她专业细致的指导,“007”般的在线响应,不厌其烦的答疑,有求必应的反馈,医治了丛书中一个又一个错讹。
  (4)坚定不“yi”(移)。编写团队的成员有教师、国家公务员和资深律师。每位编写者都有着繁重的主责主业,拥有着“回报”率更高的工作。但每一个人都不计得失,经常用节假日的时间聚在一起,开展调研和讨论,有始有终,没有一个人中途掉队。法政学院的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参与了故事的创作,可以说他们就是江小北本北和龙小山本山,他们的创新、高效和坚持值得点赞,他们与江小北和龙小山的共同成长必将成为值得珍藏的特殊记忆。
  编委会  
  2023年5月4日?

  序?言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以保护未成年人为目的的法律。除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外,还存在专门保护特定人群的立法,但此类法律往往在特定人群后面加上“权益”二字,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权益”二字,是因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更加全面,而不仅仅是“权益”。
  法律与生活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我们每一天相伴。我们平时乘坐公交车,进入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能够享受免费或者折扣优惠;我们能够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在家受到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很好的照护等,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提供的法律保障。可以说,未成年人的保护离不开法律,同时,法律存在的意义恰恰是通过告诉全社会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法律为了制度的安全,‘无赖假设’充斥其中。”在法律的世界里,我们将看到社会最黑暗的一面,将看到父母可能虐待孩子、老师可能体罚学生、有缺陷的学生可能受到歧视、适龄儿童可能辍学……而所有这些都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明确禁止的。法律关注世界悲惨一面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未来可期。
  那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什么内容呢?《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132个条文建构起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六大保护体系,并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规定了违反法律将受到的惩罚,而这些惩罚性规定使《未成年人保护法》更具刚性,像“长出了牙齿”一样。
  法律文字中没有生僻字,即便我们是小学生,法条中的每一个字可能都认识,但是这些文字组合起来表达了什么,似乎不太容易看懂。“法律是一套编码,法外狂徒张三就是一个符号,不指向任何特定的人。”法律的生命不仅仅在于逻辑,更在于经验。“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通过解释,结合具体的案例,读者才能对具体法律条文表达的内容有所感知。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通过龙小山、江小北身边发生的20个小故事,学习、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部分条文内容。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特殊保护,并可能产生一种《未成年人保护法》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特殊保护的学习冲动。
  当我们都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甚至还会用法,懂得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真正成为了我们的守护神。
  ?人物介绍
  “江小北(八年级女生,14岁,姐姐,成绩优秀,乖巧懂事,富有正义感和同理心)”
  “龙小山(二年级男生,8岁,弟弟,成绩中等,懵懂淘气,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龙爸爸(生物医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45岁,兢兢业业,事业处于上升期,对孩子们细致耐心,热心于公益事业)”
  “江妈妈(电子商务公司的销售主管,42岁,公司的业务骨干,是孩子们生活和精神上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