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
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沐浴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件极为普遍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古人的日常生活里,沐浴并非一种必要活动。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沐”“浴”“澡”三字分别为濯发、洒身、洗手之意。现代字意上的澡身沐浴被拆解为清洁身体的不同部位,可见古人对沐浴的理解与现代观念有所偏差。1 春秋时期人们在祭祀或有重要事务时,往往会斋戒沐浴、洁身清心,以示虔敬。如孔子见鲁哀公“沐浴而朝”2,“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是古人在重大活动前的必要仪式。3 洗澡在礼仪上的功用随着儒学的拓展,逐步成为人们所应遵循的经典法则。洗澡不仅具有礼仪上的功用,还包含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儒有澡身而浴德”将澡身喻为浴德,在澡洁其身不染浊垢的同时,还能身而浴德,以德自清。4直至帝制时代末期,沐浴也并不是人们日复一日、每日必行,以清洁身体为目的的卫生习惯,而仍是一种祭祀朝拜,改善德行的活动。儒释道均强调沐浴,三者皆要求人们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行礼如仪,洗澡净身,以表明庄重虔诚。沐浴活动中还隐藏了诸多的社会功能,家中需要在婴儿出生后三日为其举办“洗三”仪式,以洗除“前世前因”带来的污垢,并宣告婴儿正式成为家庭成员之一。在给小孩消灾解厄时则会采用“跳墙”仪式,令家中小儿拜一僧道为师,成龄后,从庙里“跳墙”出来,在遇到的第一个浴堂中洁身沐浴,以示灾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