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秘密监狱南迁之事定下后,本书的故事才正式开始……

韩子栋,这是与息烽集中营关系特别密切的人,而他也是仅有的几个从敌人魔窟中活下来,最后还能陈述其过程的人。

他也是《红岩》中被演绎成假装哑巴和疯子而逃出虎穴的共产党员,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好汉。

韩子栋在监狱里的传奇经历,也使我们了解了国民党的秘密监狱和息烽集中营里的敌人的暴行及那些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这是我写完《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重写红岩)、《革命者》(建党初期中共在上海的故事)和《雨花台》(蒋介石残杀共产党人与革命者的祭台)3 部重要作品后,开始“红色革命史”系列第四部的创作缘由。因为在我看来,息烽集中营里的共产党人所受的折磨与苦难,是其他监狱甚至是战场上都没有的那种非皮肉和生命的考验,它是对灵魂、信仰和人性的最彻底的考验,也就是我们说的“软化” 的考验。这种考验是敌人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使出的慢性毒化方式, 它考验和摧毁的是人的灵魂、心灵、信仰及意志……

韩子栋的传奇,在于他以同样的“慢性”和表面上的麻木,战胜了对手的催化与软化,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逃脱了魔掌,获得了新生,成为息烽集中营和后来从“红岩”活着出来的极少数共产党人。 而其余与他一样的“囚犯”,则无一例外地用生命坐穿了敌人的地狱, 在红旗飘扬大西南之前,在敌人的枪口下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炼狱,是革命者最彻底、最纯粹和最高尚的精神境界,它甚至比生命本身更伟大、更可贵。”我相信这句话。因为相较在战场上或刑场上吃一颗子弹而死去,在黑洞洞的牢房里十年八年、坐穿牢底而依然不改信仰和意志是极难极难的,就像是普通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道理一样。

韩子栋的真人形象与电影里、小说里的形象差距太大。他一表人才、英俊潇洒,且是当时北平的中国大学的学生出身,后来十几年的监狱生活让他完全变成了一个“疯老头”模样。这是后话。

1992 年,韩子栋在贵阳去世,终年 84 岁。这位山东汉子,如果不是因为息烽集中营的缘故,他也不会把生命的句号画在贵阳的。去世前,他曾担任过贵阳市委书记处书记、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等职务。

1933 年,25 岁的韩子栋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韩子栋到北平前,他曾在山东聊城老家的省立二中读书时,加入了国民党组织。 进步的年轻学生,在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加入国民党和加入中国共产党都可以视为进步的、上进的表现。在 1927 年蒋介石与共产党翻脸之前,所有追求进步的青年,皆以加入国民党或共产党为荣。然而单纯的年轻人哪知道两党的高层,从一开始就是朝着相反方向在行进—当时只是矛盾和形势并没达到激化和决裂的时候。韩子栋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国民党内干得“热火朝天”—他跟着比他年岁还要大一些的哥哥姐姐去鲁西搞工运,后来又改为搞农运。简单地说,就是到工人和农民中去发动革命。

苦孩子出身的韩子栋,在这期间干得很出色,尤其是在淄川煤矿的工运中发动工人们起来跟资本家斗争,又把胜利的成果分享给工人。其间,他“傻乎乎”地把几个被国民党怀疑是共产党员的人故意放跑了。这让国民党组织对“能干但容易走邪路”的韩子栋很不放心, 后来又见他正在组织工人暴动,这些不符合国民党做法又违反纪律的行为,让当地的国民党组织对他极其不满,于是决定开除他的国民党党籍。

“你小小年纪也不用太灰心,只要忠诚党国,机会还是有的。”国民党组织当时是这样对他说的。

中学生时代的韩子栋的第一次“革命”热情就这样被熄灭了。伤心之余的他,跑到北平读书,考上了中国大学。那是“九一八”事变之时,决定当一名读书人兼书店老板的韩子栋,一边读书,一边开了个春秋书店。

“北平是个革命的大熔炉,尤其受‘五四运动’和李大钊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北方小组的影响,我当时在中国大学读书时,又加上开一个书店的机会,经常接触一些进步的甚至是共产党人的知识分子,是他们引我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韩子栋后来经常这样说。

“ 小韩, 书店生意怎么样啊?”周怡先生是北平地下党的一名条块负责人, 主要负责发展学生中的进步分子。他见韩子栋开的春秋书店里有不少“左”倾读 物,比如《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世界史纲》,以及高尔基的《母亲》等文学书籍,便经常来书店买书借书。时间一长,便与韩子栋熟悉了。一熟悉,彼此的关系自然就近了。

有一天,周怡先生带了一位姓武的先生来书店,说他有本莫斯科中山大学油印的中文本《政治经济学》(拉比杜斯著),问韩子栋愿不愿帮助此书出版。那个时候,所谓的出版,也并不太复杂,就是有台油印机,以“春秋书店”的名义就可以印制出版了。

又有一天,周怡先生自己拿来一份《红军告农民书》(韩子栋自己回忆说“好像是这个书名”),问他 :“敢不敢出这个?”

“那有啥不敢的!”韩子栋粗略看了一下内容,说。

“太好了!印 5000 份……”周怡先生大喜,又说,“你不怕吗?”

韩子栋摇摇头,坚定地说 :“有什么怕的嘛!”

周怡拍拍他的肩膀,夸道 :“山东人就是不一样!”

很快,周怡通过对韩子栋的考察,认为这个青年符合发展成为中共党员的条件。1933 年的某个春日,周怡把韩子栋带到一个位于胡同里的破落的小四合院,几位地下党员等在那里,就在那一天,韩子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宣誓之后,韩子栋向组织汇报了自己在山东老家加入国民党,后又被开除的一段历史情况。周怡和北平地区的党组织负责人认为,韩子栋有这个基础,对打入敌人阵营有好处,因为韩子栋在加入国民党后,在领导工运时发展了一批青年也加入了国民党,这些人中有的已经成为国民党特务机构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