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中国,被忽视的盟国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影响至今仍存。然而,在优先着眼于欧洲及太平洋战场的当代西方史学家的视野中,其重要性却往往被忽视。当时,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是各种国际势力政治角逐的重要赌注,而持续的混乱政局正不断削弱着这个国家。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眼中,中国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国际角色,但无力采用政治或军事的手段摆脱自己的困局,而蒋介石的政权最初表现得似乎不堪一击——1931 年,它无力抵御日军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进
攻,并听任日方于1932 年建立了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
1937 年7 月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大举侵华。继1894 年之后,中日战争再度爆发。蒋介石的军队节节后退,但他本人的地位反而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得到巩固:蒋介石的嫡系和各路军阀之间暂时放下纷争,国共两党也结成了临时同盟。中国军队数量庞大,但现代化程度不高。1928—1938 年,德国曾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1938—1940 年,中苏曾短暂结盟;美国从1941 年开始与中国并肩作战,联合组建了前往缅甸的远征军。这些军事现代化的初步努力,对蒋介石抵抗日军的进攻,起到了一定作用。日军在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开展的大屠杀,暴露了他们的凶残面目。1941 年12 月,抗日战争的性质发生转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战场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美国希望最大限度地牵制日军将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并确保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空军基地; 此外,它也希望把蒋介石政府拉进西方“民主世界”的阵营,从而抵制日本有关“黄白之战”的意识形态宣传。蒋介石对有机会成为世界“第四巨头”的前景欣喜若狂。不过,即使有美国撑腰,他在军事方面的拙劣表现,也使他永远无法稳坐在这把交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