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老子: 我不要飞得很高,我要像水向地底深处渗透
——《道德经》(《老子》四章) 

下岗也不迷茫
春秋末期,宋国彭城,黑压压的楚国大军兵临城下,宋国司马(负责管理军队的马匹和军用器械的官员)老佐眼神坚定,誓与城池共存亡。突然,一支暗箭飞来,“嗖”的一下,正中老佐胸口, 老佐坠马身亡。宋军一时乱了阵脚,四散逃亡。老佐的妻子已有身孕,在侍卫们的护送下,侥幸逃得性命。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老佐的妻子腹中胎动,疼痛难忍。看来肚子里的宝宝为了减少老妈的负担,要提前出来了,这可如何是好?她身边的人只得从村子里找来一个老妇人接生。
没多久,马车里就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孩子身体很小, 脑袋却很大,眉毛很宽,眼睛雪亮,耳朵特别长,所以他的母亲给他起名叫“聃(下垂,耳垂比较长)”。因为他出生在虎年,左右邻居都称他为“小狸儿”,即“小老虎”的意思,所以,老聃又叫“李耳(谐音‘狸儿’)”。
当然,这只是传说。李耳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后来陈国被楚国所灭,又成了楚国的苦县)。从他小时候能够读书来看,他家里的条件肯定不差,因为在春秋时期,书籍是顶级奢侈品,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小时候的李耳安静好学, 什么知识都想学,他总是缠着大人问这问那。母亲一看孩子这么爱学习,那就请个好老师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吧!
经过多方寻找,母亲请来了一个精通天文地理、知晓古今礼仪的“特级教师”——商容。面对眼前这个勤奋又聪明的学生,商老师确认过眼神,他就是对的人。于是,他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了这个孩子。随着李耳渐渐长大,他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越来越强, 总是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难以解答的问题。商容听到这些问题,渐渐感到浑身出虚汗、腿发软,我这水平,已经没有资格担任小狸儿的老师了。他对李耳的母亲建议,周朝的都城里有很多书籍与名师, 不如让我把他带去继续深造,怎么样?
犹豫再三,望子成龙的母亲还是选择含泪送走了儿子。

小镇少年来到了繁华大都市,进入了周王室的学校。哇,这里的老师知识好渊博,这里的书籍好丰富,天文、地理、人伦、历史、典章等,应有尽有。知识就在眼前,那还等什么呢?赶紧投入学习, 把它们都刻入我的脑子里。
三年过去了,老聃(李耳,字聃)成了学识渊博的人,被任命为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皇家图书馆管理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的收藏之地,在那个书籍匮乏、没有纸张的时代,普通人得到一本书比登天还难,现在能免费看这么多书,老聃彻底放飞了自我。不把它们都读懂,根本对不起我这个职位啊!到哪里找这种天天看书还能拿工资的工作呢?
很快,勤奋好学的老聃成了周王室的“移动图书馆”。大伙儿都知道一个秘密:有问题,找老聃,他准能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就这样,老聃成了老子(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常用以称呼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成了众所瞩目的“学术明星”“道德楷模”。部分大臣看到后嫉妒得眼睛发红,你在这里,我们还有什么存在感?对老子的排挤、陷害随之而来。老子的守藏室史职位被免, 他也光荣下岗了。
郁闷的他来到鲁国散心。有一天,他为朋友主持葬礼时,当时还是小年轻的孔子来向他打听周朝的礼仪制度、行为规范。一番交谈之后,孔子对老子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过了几年,周王室换了新君王,老子又被召回去,继续担任守藏室史。如此需要丰富学识的岗位,非您莫属!
正处于迷茫期的孔子特地前往都城,继续向老子请教各种问题,尤其是周朝的礼仪制度。老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他看着引经据典、夸夸其谈的孔子,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个年轻人的学问倒是不少,就是太好表现,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读书多,而且功利欲太强,一直把理想抱负、天下挂在嘴上。殊不知,你抱负越大, 给别人造成的负担就会越重。我得点点他。于是老子说道:“你提到的周朝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了,他们的骨头都已经埋在地下化成灰了,只剩下他们的言论和制定的礼仪规范。我觉得吧,聪明的人应该懂得与时俱进,随机应变。时势和机会来了,那就好好利用;如果生不逢时,就应该退后一步。人最重要的不是把智慧表现在言语中,滔滔不绝不如深藏不露。抛弃你强烈的傲气和抱负吧!这些东西对你没什么好处。好自为之!”
孔子听后就蒙了,高人说话就是不一样,别人都夸我学识渊博, 您却劝我低调行事,受教了。后来孔子的学生问他,老子是个啥样的人啊?比老师您还厉害吗?
孔子抬头看了看天,认真地说:“凡人怎么能同他相比呢?我看过鸟儿飞,鱼儿游,野兽奔跑。至于龙,我却从未见过它是如何飞上高空腾云驾雾的。老子嘛,就如同龙一样。”
学生们也抬头看了看天空,崇拜地点点头,神人哪!
大约在公元前 516 年,周王室发生内乱,有个叫朝的王子迫不得已逃往楚国,临走前,他想着带点什么值钱的东西呢?人家楚王不收礼,收礼只收好书籍。用书做见面礼,楚王绝对开心。可是, 他这一走,老子倒霉了。作为皇家图书管理员的他丢了这么多珍贵的书籍,还能干下去吗?
老子再一次下岗了。
这一次,他不再悲伤,也不再彷徨,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了。周王朝已经犹如猪大肠,腐臭不堪,我干吗还待在这里? 咱要去云游四方,隐身民间,无名又如何?无功又如何?无为就是大有为。
老子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周王室,出走函谷关。

与其盲目内卷,不如安静地躺平
老子来到秦国的边境函谷关,守卫这里的长官——尹喜听说名扬天下的老子正经过自己管辖的领地,激动得嘴巴直抖,偶像来了, 咱得赶紧迎接!两人见面,一番交谈之后,尹喜更加兴奋,偶像果然名不虚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说老子要隐居到别的地方,尹喜很是惋惜。不行,不能就这么放他走,得让他留下点什么。
于是,尹喜想尽办法拖住老子,好酒好菜,您慢慢吃,有事尽管吩咐。一天,他对老子说:“您马上就要隐居世外了,无论如何也得写点什么给我吧!”
老子听完,点点头,好吧,看你这么热情,我就留下来再住几天,写点东西!他也的确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当时,各国为了拿到“地皮”,进军其他国家的“房地产业”;诸侯们为了一己私欲, 抢夺其他国家的财宝,都开始发展生产,壮大兵力,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其实,他们都是打着漂亮的幌子干着抢劫、杀人的勾当, 说是为了百姓的利益,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国家之间一旦开战, 势必会拼命搜刮百姓财物,加税、征兵。
想起那些搜刮民众、扩大战争的君王,想起那些拼命追求名利而祸害百姓的贵族,老子摇摇头,叹了口气,你们太能折腾了,好端端的国家,被你们折腾来,折腾去,弄得大家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你们是不是该歇歇了?与其盲目内卷,不如安静地躺平。天天喊着治国平天下,就真的对社会有用吗?我过好自己的日子,不打扰别人,就是没用的人吗?
什么是有用,什么又是没用?什么是有为,什么又是无为? 针对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老子越写越多,一下子就写下了五千多字,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原称《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现在的人可能觉得五千字不算什么, 可在当时书写材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能写下这么多字,已经非常难得了。
尹喜读后,被《道德经》的内容深深折服,只有这样的神仙才能写出如此优美、深刻的文字啊!他一边读,一边思考。
“ 车轮有三十根辐条, 也得留出装车轴的空处, 不然怎么能成为车轮呢?用陶土做成碗,中间必须留出空的地方,不然怎么装饭菜呢?想要建造房屋,就必须留出空处来装门窗,不然怎么住人呢?空的地方看似没用,可是,如果没有它们,车轮、碗、房屋这些看似有用的东西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各自的作用,没有哪个东西、哪个人是无用的。
“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站不稳;两步并成一步走想提高自己的速度,反而走不快;凭借自己之见想要判断事情,反而无法分辨是非;那些夸夸其谈、自视甚高的人有几个能真正立下功劳呢?有几个能走得长远?上面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像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想潜心修道,就得避免急于求成、自我夸耀等人性的弱点。
“能了解别人的人比较聪明,但是,能了解自己的,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能战胜别人的人比较厉害,但是,能战胜自己的, 才是真正强大的人;懂得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努力不懈的人, 才是有志者;不失去本真的人,才能活得长久;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精神和智慧依然留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我们容易忽略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所以,做事时就要在事情还没出问题的时候处理妥当;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发现并解决小的危机。粗壮的大树,也是从小树苗长成的;耸立的高台,也是由一筐筐的土垒起的;千里的路途,也是从迈开第一步开始的。想要有所作为就会经受失败,有所执着的人将会遭受损害。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不会遭受损害。我们做事时,常常在将要成功时,突然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失败。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刚开始做事时的那份谨慎和渴望,这样才能成功。”(选自《老子》四章。)
老子想借这些“心灵鸡汤”让大家明白,地球少了谁都照样转, 别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违背自然规律,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不会为了刷存在感而扰乱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君王们不停地折腾,只会弄得群臣无所适从、百姓疲惫不堪、国家乌烟瘴气。与其改变他人和世界,不如先改变、完善自己。
老子写完《道德经》,就向尹喜挥一挥手,告别函谷关的云彩, 悄悄地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不带走一丝留恋。走吧,只要心静, 到哪里都能得道。而他的坐骑——一头老青牛,却有点不舍。从此以后就要背井离乡了,它望着西边的故土,吼叫了三声。这就是“青牛吼峪”典故的由来。
从此,老子隐居世外,销声匿迹。据说,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后来又去了秦国。孔子后来还专门到老子的住处向他请教学问。传言,老子活了一百多岁。可是,这些都只是传说。
神秘的老子因为一部顶级的“心灵鸡汤”——《道德经》而成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来还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其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这部书因为年代久远、抄写错误等,后世人很难完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人们看来看去,也看不懂。不免要问,老子写的是个啥?
一个叫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的人深入研究过《道德经》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部书进行注解,出版了通俗易懂的经典“《道德经》配套参考书”——《河上公章句》。大家读了这本书后,就能比较轻松地读懂《道德经》了。原来老子所说的清静无为, 就是不要打扰百姓,让大家自由发展天性,最终便会国富民强,大无为才能大有为。
于是,跟随河上公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也成了老子与河上公的小迷弟,他们纷纷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没啥重要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去打扰老百姓,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他们会带给你财富与尊重。
相比老子,另一个道家学派的人物更加神秘,他一激动,就会踩着云朵飞来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