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千秋诗圣

唐诗的美,像美酒一样,带着浓浓的酒香,在云月之下,山水之间,甚至是市井人家、天涯古道,多情地招摇着。俊逸的李太白,恬淡的王摩诘,窈眇(miǎo)的李义山,素朴的白乐天,都在那里举着酒杯,半醉半醒。
整个大唐,似乎都在酒杯里摇摇晃晃,风情万种。
唐诗,就在辽阔的大地上肆意生长,长出了寂寞与风流。
隔着一千多年的岁月,我们仍能看到,飘洒如风的李白,在一片醉意朦胧中,短歌长啸,而在远方的,是他的知己,一个叫杜甫的诗人,一边挂念故友,一边心系苍生。
如果说李白是以梦为马,那杜甫便是以笔为刀。在大唐盛世渐渐凋落的时候,杜甫褪去了青涩与疏狂,变得冷静而犀利。社会的动荡,百姓的疾苦,时局的混乱,朝廷的昏暗,都出现在他的笔下,无比清晰,无比苍凉。
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则被称为“诗史”。
在唐朝那个诗人辈出的时代,想得到“诗圣”这个称号,可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得在诗歌上获得极高成就才行,不然后面写诗的人是不会服气的。
杜甫一生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很多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像著名的“三吏”“三别”,至今还为人传唱,影响深远。因为杜甫的诗注重描写现实社会,读他的诗就像读历史一样,所以又有了“诗史”这个称号。另外,杜甫诗歌的风格也相当丰富,有的豪放大气,有的清新典雅,有的沉郁顿挫,是一位继往开来的诗歌集大成者。
律诗是杜甫最拿手的绝活,在他写的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盛唐时期,律诗虽然流行,但还不是特别成熟。早期的五言律诗大部分是些闲散消遣的作品,感慨一下眼前的生活,很少触及广阔的人生,也没有人刻意去琢磨字词的用法、韵律的协调,所以这时的律诗还处于雏形阶段,只能说是才刚刚起步。
五言律诗尚且是这样,那比它字数更多、结构更复杂的七言律诗就更不用说了。还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律诗逐渐热情了起来,经过了王维、岑参、贾至等诗人的刻意锤炼,律诗才慢慢在形式上达到成熟。只不过呢,这一时期的七言律诗虽然有些好作品,但内容上还是没多大发展,绝大部分就是应酬往来的工具诗,比如宴会上写首诗助助兴,送别时给朋友来首诗以作纪念等等,题材上比五言律诗更狭窄。
七言律诗就这样缓慢地发展着,像被装进套子里似的,一步一步地往前挪,直到碰到了杜甫,才终于从套子里钻了出来,看到了一番广阔的新天地。
以前的七言律诗,大多就在酒宴送别或者登高望远的时候露个脸,但到了杜甫这里,律诗的境界一下就高了起来,而且题材也更广泛了。在他笔下,什么都可以写进律诗中,像是什么应酬来往、情感抒发、游子在外漂泊、宴会游玩、欣赏山水、点评时事等,都成了律诗的主场,让其他的诗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而且,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杜甫都很擅长,并且能将各种事物与那些严格的格律融合在一起,运用自如,写得纵横肆意,变化无穷,将律诗的价值提到了足够与古诗、绝句并立的高度。
当然,最著名的,还得是这首被推崇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武侠小说里,有个高境界的词叫作“心中无剑”,越厉害的剑客,就越不会去记那些剑谱,一招一式,都只是根据现实需要,看似随意,实际却毫无破绽,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这样的剑客,才是大师级别的人物。
杜甫写的律诗,也正是心中无剑的另一种体现,律诗的特点在于一个“律”字,也就是句句要遵循格律。很多人为了押韵对仗,就容易出现格律对了,内容却很别扭的情况。杜甫的律诗却能做到另一个境界,读起来十分自然,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首对仗严谨的律诗,一点雕琢的痕迹都没有。
比如这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读起来朗朗上口,格律严谨却又浑然一气,可见大师功底。
先天的文学天赋,加上后天的不断锤炼,锻造出了惊世的才华,杜甫以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来写诗,不仅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句,后人从他的诗句中,还总结出了许多成语。比如成语“历历在目”来自他的诗句“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别开生面”来自他的诗句“将军下笔开生面”。还有炙手可热、惨淡经营等成语,也是来自他的诗。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杜甫“诗圣”中的这个“圣”字,其实不光是指他诗写得好,也指他具有圣人般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正是这份情怀,使得人们在欣赏杜甫杰作之余,更对他的人格有了无限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