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二章 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经典古桥

中国古桥作为中国古代特色建筑,建筑造型和建筑技艺闻名遐迩,令世人惊叹。远观或近瞻这些古桥,不禁会惊叹于古人的创造智慧,被古桥背后的建筑文化所折服。

忆岁月匆匆,赏古桥悠悠,跟随历史的脚步,去探赏中国经典古桥,领略中国古代名桥的魅力。

海内第一桥——洛阳桥

洛阳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宋代古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

跨江接海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由宋朝泉州知府蔡襄督造,始建于1053年(宋皇祐五年),是一座梁式跨海石桥。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出海口处,现存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共有47孔、45座石墩。

洛阳桥自宋朝始建,前后经历了大约六年的时间终于建成,此后投入使用至今,其间经过多次修缮,如今的洛阳桥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原始风貌。

洛阳桥的桥墩、桥面、桥身均采用了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建桥所用的花岗岩块大、体重,据测量,桥板所用的整块花岗岩最长有 11米长,洛阳桥可谓名副其实的大石桥。

别出心裁的建筑设计

洛阳桥的建成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多项打破常规、别出心裁的建筑设计均为后世桥梁的建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经验。

首先,“筏形基础”在古代建桥史上具有创新意义。

洛阳桥位于江面跨度大、波涛汹涌的洛阳江上,在建桥之初就遇到了重重困难。如当时技术和条件有限,桥基的选址、桥墩的固定、建筑石材的搬运等,都并非易事。

要使桥稳固地屹立在江水中,必须有坚固的桥基,据说,初建洛阳桥时,很多投入江中的石块都被江水冲走了,于是人们便采用“筏形基础”这种技术来建桥。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船装载大石块,行至江中,沿着规划好的桥梁中线的位置,将船中石块尽数抛下,在水中铸就了一道水下堤坝,然后在水下堤坝上建桥基、桥墩。洛阳桥桥基呈石船形状,中间方,两头尖,方便桥基分水和减少水对桥基的冲刷。

其次,“浮运架梁”彰显了古人桥梁建造的高超智慧。

在洛阳桥未建成之前,江水涨落会让桥基和桥墩时隐时现,也正因如此,人们选择以水运石,借助洛阳江江水的潮起潮落,将石梁架设在桥墩之上,就地取材地借用了江水的运载力。

最后,“种蛎固基”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造桥技术的创举。

为了使洛阳桥的桥基更加牢固,建桥工匠在桥基处养殖大量的牡蛎,牡蛎附着力强、繁殖力强,这样桥基和桥墩就像是用“胶水”牢牢地粘在一起一样。这种固基方法科学环保,为世界首创,是将生物学技术应用到建筑实操中的成功典范。

初日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现存年代久远(距今有1400余年的历史)、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犹如一道长虹落于洨河之上,唐代张鷟在《朝野佥载》卷五中称赵州桥:“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

结构精妙的石拱桥

赵州桥始建于隋朝,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由李春设计并督建。宋朝时期曾被宋哲宗赐名安济桥,此后,“安济桥”便成为该桥的正名,但在民间,“赵州桥”这一名字流传更广。

赵州桥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可以说为此后敞肩拱桥提供了标准的建筑模板,具有非常高的建筑研究价值。

赵州桥建筑结构极其精妙,这正是其屹立千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赵州桥的结构巧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州桥的桥拱为敞肩圆弧拱,拱肩两侧各建两个对称小拱,桥拱的跨度和分力均匀,桥体坚固。

其次,赵州桥的最大的桥拱跨度大,因此桥拱的弧度并不高,而是趋于平缓。单孔长跨,拱下无墩,便于泄洪。

最后,赵州桥的桥面两侧桥头处较宽,桥拱弧顶的桥面较窄,这样的设计使得桥的力量向两边分散,再加上石头的纵向砌筑,更增加了赵州桥的稳固性。

工艺精湛的桥梁石雕

赵州桥上有许多精美的石浮雕,这些浮雕多以龙为主题(以蛟龙为主,伴有兽面、花饰等),体现了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古人认为,有龙的地方就有水,龙能兴云布雨,可镇压波浪,因此在桥上雕刻龙形图案,旨在祈求桥梁稳固、地方安宁。

赵州桥的龙形雕刻充分体现了隋朝雕刻技法风格,赵州桥的栏板上的龙形浮雕刀法苍劲有力、造型新颖、风格豪放。同时,桥体亦有许多刻画精细的雕刻装饰。

据不完全统计,赵州桥的栏板、桥体有58种不同的龙形浮雕形象,有威风凛凛的龙头石雕,有相互缠绕的蛟龙石雕,有双龙戏珠石雕,还有双龙相抵嬉戏的石雕,等等。这些龙形态各异,刻画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以双龙双足相抵的一组石雕为例,在这幅石雕作品中,左龙矫健有力,右龙蜿蜒灵动,双龙双前爪前探,张力十足。双龙在相互抵推发力的同时,又相互回望,一收一放对比鲜明,令观者能真切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抗。更奇妙的是,双龙的一部分龙身隐入赵州桥的栏板之中,似乎在踏浪前行、迎风飞舞、辗转腾挪,生动刻画雕塑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空间的纵深感,增加了视觉张力。

十八梭船廿四洲——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十八梭船廿四洲”是其重要的特色。“洲”即桥墩,桥墩上的楼台各不相同,故有“二十四样”之说,“十八梭船”则是指广济桥桥中间可移动的船,这些移动的船连接成浮桥,构成广济桥的中间部分。

设计巧妙的启闭式桥梁

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因江水湍急,桥始终未能合拢。明宣德年间,潮州知府令人增设桥墩,桥墩上建望楼,将桥命名为“广济桥”。明德年间又设舟为浮桥,浮桥可连接闭合或打开,浮舟断开时让出水面,供船只在水面通行,为过往船只提供了通行便利,广济桥由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首座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曾在战争中被炸断,后进行了重修,但古老的石桥和浮桥终究不能复原如初,实在可惜。

桥上望楼,水上长街

广济桥的桥墩敦实,桥墩上有台,上建望楼,不同楼台依次连接,构成一条长长的水上长街。明代李龄撰有《广济桥赋》,其中描写道:“五丈一楼,十丈一阁”。两岸人们来来往往,在桥上观景、购物、叫卖,形成一幅热闹的街市景象。

广济桥的望楼可以说是桥梁建设中的创新之举,这使得桥梁摆脱了单一的通行功能,增加了观赏、互通贸易、开展娱乐活动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