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

世间万物,得失有序,起落无常,没有谁的人生能一直顺心如意,就像辛弃 疾词中写的那样:“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遇到不如意的事,人很容易产生抱怨。

有些人认为,抱怨与否是一种习惯,但不抱怨其实是一种修养。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戒除牢骚和抱怨。

咸丰元年(公元1851),为了庆祝皇帝登基,增开了科举考试。曾国藩的 六弟和九弟参加乡试落榜,其中,九弟因为生病落下了功课,在考场上又眼疾发作,九弟对这个结果很坦然,但六弟心高气傲,自觉无颜见父母,牢骚和抱怨随

之而来。

曾国藩得知此事,专门写信劝导弟弟们,先是安慰他们如今正当盛年,就算晚一年考也不算迟,接着,曾国藩话锋一转说到六弟,说他虽然天分高,但性情懒散,牢骚太多,落榜后自暴自弃,将责任全推给命运捉弄,这是不对的。

在古代官场中,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很多,曾国藩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总爱发牢骚,最终也是遍尝坎坷,一生挫折不断。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无缘无故怨天尤人,天蒙冤人不服,又怎么可能如意顺遂呢?

在曾国藩看来,曾家家底殷实,不必寒门苦读,已经是读书人中最顺之境,发牢骚只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差,导致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016 / 做个真正厉害的人患。”这是他给弟弟们的劝诫。想发牢骚时要是先好好反思,就能平心静气,把精力用在需要的地方。

遇到不如意的事,先反省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却想得太好,做得不够想要得到的却太多。

将责任推给外界,只会发牢骚和抱怨是弱者的体现。这些人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放弃了改变自己,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荀子》中有“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的

说法。

从根本上说,抱怨的初衷就是推卸责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抱怨换不来想要的东西,反而会让自己在面对考验时越来越无力。屡试屡败,生出更多牢骚和不满。

想要改变就要付诸行动,与其抱怨不如反省自己。找到不足,努力改善,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的努力配得上梦想,人生才能更加如意顺遂。

那些看似春风得意的人,很多都有不被人认可的经历。

明智的人不抱怨,因为他们不愿浪费才华和时间,更不愿成为一个行走的负能量炸弹,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也许有些不够优秀的人侥幸成功,但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被埋没。

一个人,无论学识和能力多高都可能有无法施展的时候,与其花费时间自怨自艾,愤愤不平,觉得全世界都亏欠自己,所有人都针对自己,不如埋头去做正确的事,跳出当下的圈子和阶层,进入更适合自己的环境,找到更适合的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