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我们热烈相爱,且永远年轻》

 

我见过很多热恋时把海枯石烂挂在嘴边的小情侣,也见过结婚多年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互抽耳光的怨侣,我一直觉得爱情和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我还是会为那些经历了世事无常仍奋力去爱的故事感动。若最初那份炽烈的爱恋能熬成清明的月光,照耀彼此余下的一生,那么何其幸运。

我绕了些路看风景,兜兜转转才发现,在所有流转的景色里,我最喜欢你。

1

前阵子参加了一位长者的婚礼,是我的一位远房叔叔。叔叔今年已经 52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叔叔迎娶了他的初恋。

婚礼并不盛大,只请了一些亲戚、朋友。看到我的叔叔把背挺得笔直,穿着熨烫妥帖的西装,挽着他的爱人,我的心中不无感慨。

我尊重每一位相信爱情的人追求爱情,也理解保持单身的人享受自由,但是对这种寻寻觅觅,重逢后依旧觉得非你不可的笃定,就算再过 30年,我依旧会为此心生感动。

年少时的心动像是成长发育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爱人变成家人,浪漫褪去,只剩下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我们真的还可以继续保持当年牵个手就满脸通红,接个吻就心跳加速的心动吗?

更何况,兜兜转转还是同一个人,所以我既感动,又有点羡慕,羡慕他们这么多年后,在人生的后半程还能相遇。

2

叔叔与婶婶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他们的 17岁。

当年能够从初中考入师专的学生,一个村几年可能也就出一 个,因为师专毕业后包分配,相当于有了“铁饭碗”,国家又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所以对于那个时代的农村学生来说,考上师专

无疑就是他们在读书时最大的奋斗目标,而我那位叔叔便是他们村第一个通过中考考上师专的学生。

叔叔的家庭条件一般,他的父亲当年是生产队队长,能比一般家庭多赚几个工分,但家里还有 5个孩子,那几个工分连保障家人的基本温饱都够呛。上学读书?那是填饱肚子后的奢望。

但叔叔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也是最小的孩子,从小就得到万分的宠爱和期待。

叔叔的父亲从小到大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家所有人都在为了你付出,你要争气。

叔叔也的确争气,从上学开始,一直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他深知自己背负了整个家庭的希望,所以始终憋着一股劲儿,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这个小村子,去外面更大的世界看看,也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当时农村的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落后,好多老师讲课还会用方言,更遑论英语教学了,英语老师的口语几乎都带着浓重的乡音,所以在所有学科里,叔叔的英语成绩是最差的。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录音磁带,没有课外辅导,整个初三,叔叔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上。叔叔的学校距离家大概有 5里路,每天早上,叔叔总是天还没亮就要起床,步行上学,风雨无阻。路上他总是一边走路,一边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记忆英文单词。记忆中,那条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个少年,踩着蒙蒙晨色走来,口中念念有词,一步一步,一句一句,走得踏实稳定。

周末回家,虽然 4个姐姐分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农活,但他还是会主动承担一些,比如去山上放羊。叔叔十分享受这份劳动,坐在山头,感受着山间的风迎面吹来,这可以让他短暂地忘记背负在身上的压力。

那时候生产队的人经常能够看到他对着羊群说一些听不懂的话,羊能回应他的只是“咩咩咩”的叫声。这幅“对羊谈心”的画面倒是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终于,叔叔在一片暑气中走进了中考考场。正值麦收繁忙的时节,家中的人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无暇顾及叔叔的考试。然而,父亲却还是特地早起,悄悄地溜进他的房间,从怀里掏出两个鸡蛋塞给他,让他路上吃。

于是叔叔怀揣着这两个鸡蛋,激动又忐忑地走进了考场。

当生产队的麦子收割完毕,金黄的小麦秆铺满家家户户的门口时,生产队敲锣打鼓地带着喜报上了门,说叔叔以全县第 86名的成绩被市师专学校录取,成为生产队的第一个师专生。这般隆重,自是值得。

生产队难得有这样的喜庆事,于是乡亲们都赶来凑热闹,说“恭喜恭喜”“沾沾喜气”的邻居一时间挤满了叔叔家的客厅。那天叔叔站在客厅中间,手足无措地接受着乡邻的祝贺,仿佛这一切美好得如同梦境一般,让他不禁有些恍惚。

那是叔叔第一次感受到成功的滋味,人前无法分享的喜悦和背后无人可知的苦楚交织在一起,暂时稀释了曾经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只剩下眩晕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