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部分图片有血腥元素、动物尸体呈现,请谨慎阅读 )
海边小巷的冰库外,一股浓烈的腥臭扑面而来,绕过口罩的防护,钻进鼻孔中,让人不住想干呕。
两个穿白大褂的学生,抬起一具刚刚解冻好的尸体。赤条条的胴体上,灰蓝色的皮肤微微发皱,这是在冰冻又解冻的过程中失了水。另两位“白大褂”,一个手持记录簿,一个拿着解剖刀。待胴体在解剖台上摆好,几人配合着测量它的各种数据:体重多少,身长几何,各部分的比例……
数据记录完成,主刀者下了刀,刺破坚韧的皮肤,划拉开厚厚的脂肪,接着是肌肉。几人打开胴体的腹腔,逐个器官检查:心脏完整,没有过分肥大或者别的畸形;肺部略有增大,边缘出现了钝圆的肺尖,这是水肿的痕迹,说明它死前有一定的溺水反应;消化道不存在出血,内容物也比较正常;子宫和卵巢看起来还没发育好,这是个相当年轻的雌性……
在人手的摆弄下,尸体体内的压力发生着变化,许多液体自孔窍流出。一滴血从它的眼中滑落下来,就像是泪。
这是一头东亚无鳍鼠海豚,或者叫“东亚江豚”。
鼠海豚科江豚属下有三个种。最有名的自然是生活在长江的长江江豚,它们居于极危(CR)的境地,为了保护这个物种和长江生态,中国执行了严格的“长江十年禁渔”政策 。长江江豚在海洋中还有两个亲戚:东亚江豚、印太江豚(也叫印太无鳍鼠海豚)。其中,东亚江豚的分布范围较为狭窄,主要是在中国东部的东海、黄海、渤海和朝鲜、日本附近海域;印太江豚则从中东的波斯湾一直到中国南海都有分布。
这两种“海江豚”恰好在福建、台湾一带相遇。
解剖尸体的,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助理研究员曾千慧和她所在团队的成员。这一天,他们一共处理了 3 具海江豚的尸体:一个是老年个体,器官明显衰竭;一个是壮年个体,被海船的螺旋桨打碎了下颌而死;一个就是上文说的那条,只凭肉眼,查不出来死因。
这 3 个个体,全都是曾千慧和她所在的团队在福建省平潭岛的海滩上收集回来的。台湾海峡北部的水很深,许多鲸豚都喜欢这里。平潭岛就像是福建向海洋中突出的一个角,洋流撞到岛上,在部分海湾处形成了天然的、收集海洋垃圾的“网兜”,会有各种神奇的东西被冲到滩上,其中,就有各种大型海洋生物的尸体。在曾千慧经常关注的一片海滩上,有一处天然的垃圾场,隔一段时间就能找到一头海江豚。当地人发现之后,会上报给有关部门,然后再转交给研究团队。这种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附近海域的江豚数量不少,尤其是东亚江豚,比印太江豚还要多很多;另一方面,则是海浪对此地颇为眷顾。
曾千慧就像一个守株待兔的猎人,等待着海洋的眷顾。想要保护这些海中的精灵,就得从它们的尸体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