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整理国色 重建美学
——我们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我们中国有大美而不言,特别美的事物容易让人失语,在孤寂的书斋里阅读色彩文献时我有过这种超级生命体验。写这本书的时候,经常在艰难的取舍中,色彩文献浩如烟海,说什么、怎么说是难题。如何将凌乱的色彩历史记录,梳理成齐整的色彩美学史书,在取舍的痛和失语的快乐中,就这么走过来了。
假以时日,3卷、5卷的中国色彩美学史,我愿意去整理,研究传统色的同仁们也会去做这件工作,但当下还是需要一个通识的传播和共识的构建——所以大家看到了这本中国色彩美学小读物,它是遵循“全面、信实、简洁、清晰”的准则完成的。
中国色彩美学的未来宏大而美好,我希望把领悟到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分享给各位传统色爱好者。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分享了这样一些观点:
1、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2、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3、色彩美学为人类活下去、活得更好的需求而代言;
4、色彩美学的建立离不开暴力、财富和知识的权力背书;
5、色彩和暴力、财富、知识的捆绑,色彩因权力而显贵,权力因色彩而彰显,这不过是人类的“活下去”“活得更好”自私基因,并不是终极的道理;
6、人类可以从自然、社会的美好色彩得到审美的愉悦,这是人类最直接最本能的色彩审美。人类也可以从色彩与权力的结合得到审美的愉悦,这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色彩审美;
7、中国美学既保留重彩的极致浓艳,却又推崇水墨的极致简淡;
8、站在色彩观念的更高处,色彩的表达不必依靠色彩本身,看起来孤单力薄的墨色,它是色彩的失去,它却给出了“单一色相表达万千色彩”的美学观念,这是中国色彩观念的“空”;
9、五行与五色,是中国色彩美学的特质,却不是中国色彩美学的本质;
10、中国人看待色彩,在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走得更远,我们把色彩看作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生产方式;
11、丹粟和青雘是中国传统色的“物质源头”,巫筮和祭祀是中国传统色的“神性观念源头”,诗歌和礼仪是中国传统色的“人性观念源头”,这是中国传统色的探源工程;
12、中国传统色的科学验证,路径是明晰可见的,因为中国传统色要么是大地的土壤、天空的天象,要么是植物色、矿物色,要么是合成色、动物色;
13、中国传统色的“诗化还是物化”:诗化是指辞赋诗歌里那些浪漫的颜色词,物化是指植物色、矿物色、动物色、合成色里那些不浪漫的颜色词;
14、文献、文物和工艺还原,都是考证中国传统色的依据和支柱,文献记载的中国传统色,文物遗存的中国传统色,工艺还原的中国传统色,这三者相互考证,才能更接近于颜色的真相;
15、文献、文物和工艺还原,都是考证中国传统色的依据和支柱。无论从哪一个依据和支柱去考证,绘画、瓷器、丝绸都是离不开的中国传统色载体;
16、高雅使你得到审美的愉悦,那么色彩美学则产生自高雅;权力使你得到审美的愉悦,那么色彩美学则产生自权力;
17、内容伴生的色彩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像描述,复杂信息对于不同文化人群的心智有不同的影响,内容的审美决定权力大于色彩,“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图像描述均取决于内容的选择;
18、色彩美学在历史、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展现其社会价值,中国色彩与西方色彩的这种对话中更有优势;
19、色彩美学在材质、肌理的呈现上才能发挥其商业价值,中国色彩与西方色彩的这种对话是平等的,这个对话链接在色彩(Color)、材料(Material)、表面工艺(Finishing)的西方工业设计理念;
20、中国传统色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没有交流和互鉴,文化和文明的生命力就会消减,中国传统色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的色彩、不断借鉴外来的色彩美学来强大自己的生命力,同时,中国传统色是通过不断传递色彩向周边国家、向更远的远方来揭示东方美学的真旨,日、韩的色彩美学体系受到中国传统色的深刻影响;
21、中国传统色既有物质和真实的一面,又有观念和虚构的一面,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人对于色彩的独特认识。因为观念和虚构的一面,传统色的整理才能更加全面和系统,更具备文学性和艺术性,色彩美学的愉悦随之而变得更加丰厚,更接近今天的审美趣味;
22、色彩照入历史,历史照入文化,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诗意浪漫。色彩的崇高、色彩的优美,中国古人并没有写一部色彩美学,而是在经史子集的字里行间嵌套着色彩的美学意识,在诗词歌赋中描绘着色彩的美学场景;
23、前一个阶段聚焦在“传统色名”的挖掘、考据、整理、研究、推广,现一个阶段站在“传统色名的基础成果”肩上,推进到色域的科学验证、配色的方法研究、美学的体系论述;
24、中国传统配色法,源自锦绣华章、锦绣山河,我称之为“象色法”——这是大自然色彩的象,这是大自然色彩的法;
25、古代的先人、今天的我们是通过美来感受愉悦、传承希望的,而色彩之美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我们不能没有食物,我们也不能没有色彩——我们永远无法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谈论我们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影视、戏剧、歌舞,也无法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谈论历史、文化以及我们继承的、我们自豪的、我们愉悦的;
26、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我们不能在没有历史和文化的情况下谈论色彩,也不能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谈论历史和文化。色彩在中国不仅仅是颜色块、颜色值,而是美学的历程、文明的缩影,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基础;
27、站在工业文明的高度,我们不能在没有材质和肌理的情况下谈论色彩,也不能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谈论材质和肌理。色彩在中国不仅仅是美学、理想,也是生产的工具、生活的愉悦,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基础;
28、中国色彩美学的整理和重建——从古纸堆的学术研究,到通识传播,到日常应用,到代代传承,背后的推动力是社会共识——媒体、学术、品牌、大众的共识。
如蚕吐丝、蜂采蜜,这十四章的中国色彩美学史是这么来的。我的美术老搭档李健明老师说,这十四章如同十四支箭,看似乱箭纷飞,射向的却是同一个靶子。他说的对,这本中国色彩美学史是从十四个维度去寻找中国色彩的特质和本质,体系宏大却结论清晰——中国色彩美学与西方色彩美学是不同的。说出这些不同,在表面是为了建立中国色彩美学的学科而努力,在更深处是为了重塑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而努力,这本书的努力不过是个开始。
李健明老师是这本书的美术总监,也是从现在开始启动的《东方色彩美学丛书》的美术总监,他有自己的美术理念,我俩开玩笑说他的手艺如同中国大厨的“加少许”,在细微的美感中寻找东方色彩美学的画面感。
《东方色彩美学丛书》的用意在于召唤研究传统色的同仁们,走出学术的高阁,大家来梳理、总结中国色彩美学的特质和本质,从不同的角度、向度,推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表达,从而广为传布,深入人心,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中国人的色彩世界,彷佛一个寻找回来的世界,今天的官方、媒体、教育、娱乐、公众乃至衣食住行的各种产业都开始使用我们中国人的色彩。从色谱的考据,走向美学的接受,更远方还有下一代的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
期待研究传统色的同仁们联手,构建起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平台,汇聚行业学者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中国色彩美学走向一个更为严谨、科学的体系。这不仅是中国色彩美学的重建与复兴,还预示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前景的“色彩新时代”正在到来。
我们所接受的、所心动的,乃是一个既熟悉、又比熟悉的事物更美好的新世界。“为天地立美,为生民立趣,为往圣继绝色,为万世开新颜”,我愿为之贡献余生。
郭浩
2024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