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男孩子欺负人是喜欢她的表现吗?

这是某一位妈妈告诉我的事例。有一天,学校来电话告诉妈妈说,她女儿的膝盖受伤了。妈妈心惊胆战地问班主任老师:“我们家孩子是怎么受伤的?”班主任老师说:“是她的同桌推的她。”妈妈问老师:“他为什么要推我女儿?”班主任老师回答说:“或许是因为喜欢她吧。”

后来, 妈妈带着女儿去医院。护士看着女儿的膝盖向她问道:“你是怎么受伤的?”女儿回答说:“是我的同桌推的我。”护士说:“哎呀,看来他是喜欢你啊。”

这是多么奇葩的逻辑啊?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受伤了,可人们居然会解释成“这都是因为喜欢你”。难道喜欢一个人就可以让她受伤吗?什么时候开始,伤害一个人成为了喜欢她的表现?关键是除了孩子之间,这种逻辑同样适用于爱人和夫妻之间。难怪社会上约会暴力和夫妻强奸会泛滥。这无疑是给加害者赠送了一枚免死金牌。

我们必须要将喜欢一个人和欺负一个人区分开来。喜欢就是喜欢,欺负就是欺负。男孩子欺负女孩子被视为是喜欢对方,这样的文化完全是由大人们制造出来的。看着大人们的这种反应,加害者会认为“咦?即使我这么做,大人们也不训斥我。看来欺负人也没有关系”;反观,被害者也会认为“啊,原来欺负我就是喜欢我啊”。

这样的逻辑不止适用于孩子身上,还适用于情人之间和夫妻之间。可见约会暴力、夫妻强奸在社会上蔓延也是有理由的。

曾经一度流行的“坏男人风”同样也是在这种错误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概念。原本对于坏男人,我们应该远离他们才是,但明明将对方定义为坏男人,却偏偏趋之若鹜。正因为女孩子们从小将男孩欺负自己的行为当做是喜欢自己,所以长大之后才会对坏男人产生“哇,他真的好MAN 啊”的想法。甚至,离开一个坏男人之后再投入另一个坏男人怀抱的事情也很常见。这样的女人在遇到男性对自己施加暴力的情况时,不仅不会责怪他,反而会袒护他:“他这样对我是因为真心喜欢我。” 正因如此,所以她们才会丝毫察觉不到自己是被害者的事实。

倘若看到自己的女儿被其他男孩欺负,父母就得想办法让对方给自己的女儿道歉。只有这样,男孩子才会意识到暴力是错误的事实,同时女儿也会明白遭遇暴力之后要让对方向自己道歉的道理。这也算是一种培养女儿主体性的训练方法。

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无论什么情况,暴力始终是暴力,坏男人终归只是坏男人。错误的性教育只会培养出没有主体性的迟钝女性,而好的性教育则会培养出懂得反抗性暴力的有主体性的女性。

 

不要因为长得可爱,就允许别人对自己做出亲密举动

家人之外,经常会有一些亲戚长辈、父母的朋友及一些陌生的长辈们在看到孩子时嚷嚷着“哎哟,长得真可爱”,而对孩子做一些亲密的举动。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必须要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即要让对方向孩子询问“我可以抱抱你吗”“我可以亲你一下吗”等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可以亲吻、抚摸的部位,如手背、额头、鼻子、脸颊等。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父母们反而会劝孩子接受别人的亲密举动。例如,他们会对孩子说:“这是因为他们喜欢你。”而父母做出这样的选择,多半是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

不过,这并不是将孩子养成“好孩子”的方法,而是忽视孩子的感受和判断的行为。因此,不能因为大人喜欢孩子就让孩子强行接受来自大人的亲密行为。这会让父母在家中对孩子进行自主决定权练习的成果化为泡影。

例如,在坐地铁的时候,旁边的一位叔叔突然对孩子说“你真可爱啊”,然后伸手掐向孩子的脸颊。这时,孩子会扭头看向父母。这是孩子在向父母表达“快来保护我”的行为。这时,父母就要明确地对那位叔叔说:“那个,这位叔叔你都没有征求我家孩子的意见,怎么可以伸手摸他呢?即使是我们父母,在抚摸他之前都会征求他的同意。”孩子在看到这一幕之后,就会再次确认“未经过我的允许,谁都不可以触摸我的身体”的道理;同时,他的心中还会产生“父母始终都会保护我”的信赖感。

须知,并非所有与父母关系亲近的大人都能给孩子带来亲切感。陌生感、身上的烟味、胡楂等都有可能让孩子讨厌对方。即使是每天都会见面的家人之间也有不想亲亲的时候,更何况那些亲戚长辈相隔几个月或逢年过节时才能见上一面,他们突然想要亲孩子,孩子怎么可能会愿意。因此,我们不可以因为对方是大人就强迫孩子接受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如果对方真的喜欢孩子,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称赞孩子漂亮、给孩子点零花钱、给孩子买礼物等。

从广义上来说,它甚至有可能与儿童性侵犯问题挂钩。因为很多性犯罪者都会通过“你长得真漂亮,要不要跟我一起走啊”等称赞的方式接近孩子,进行诱拐;或说着“让我摸摸,我摸你是因为你太可爱了”等类似的话,去抚摸孩子的身体。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受侵犯的对象是一个善于判断和决定自己事情的孩子,他会马上认出这是不正常的情况,然后拒方。因为他知道即使大人再喜欢自己,自己也没必要一定答应对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