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妈妈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把焦虑浮躁转嫁给孩子

 

在高速发展、生活快节奏的时代,中年母亲在职场上有被新人替代的焦虑;在生活中,有对柴米油盐的焦虑,有对孩子发展的焦虑,心境也会慢慢变得浮躁起来。不知不觉中,很多妈妈就会将这些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开始对孩子不满,对孩子失去耐心,甚至出现“唉声叹气”等负面情绪,将孩子也拉入“焦虑磁场”,原本信心满满、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孩子很有可能受到感染,也变得焦虑浮躁起来。

小妍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成绩在班上一直很优秀,基本都是全班前三名,再加上画得一手好画,弹得一手好古筝,自信满满的她一直是邻居妈妈们羡慕的对象。但是,升六年级后,知识变难了,尤其是她稍微弱一点的数学,在学分数、百分数的时候遇上了滑铁卢。在接连几次考试中,她都没能取得好成绩。

恰好学历不算太高、在某大型企业做文员的妈妈,因为这段时间公司新招了学历高的文员,陷入一种自己会被替代的忧虑中。看到孩子的成绩在下降,她的焦虑逐渐从自己转嫁给孩子,多次对小妍说:“孩子,你看你这成绩越来越差,你将来会考不上大学的,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即使找到了好工作,也会因为更优秀的人来竞争而失业,你就会养不活自己……”

一大堆孩子暂时还体会不到的“肺腑之言”,妈妈却每天要对她说上好几遍,而且看着她的成绩就一阵摇头叹气,使得小妍禁不住怀疑自己根本不是学习的料,甚至认为自己可能真的如妈妈所说,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因此,也渐渐变得焦虑起来,可是,越焦虑状态就越差,一旦遇上数学考试,整个人就紧张得手心冒汗,根本无法正常发挥,数学成绩也没有提上去。她变得越来越沮丧、浮躁,自信心也消失了大半。原本开朗的小妍也渐渐变得爱唉声叹气起来,后来但凡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暴跳如雷,整个人处于一点就着的状态……

只是一次考试没考好时,孩子们的自信心并不会被消磨,不过内心多少是有点难受的,他们会害怕、会愧疚、会忧虑,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次挫折,他们希望有个地方可以缓解、消除。而温暖的家庭,作为亲近的妈妈就是他们先想到的港湾,妈妈原本可以用坚定而温暖的爱陪孩子一起度过这次挫折,找到克服的方法。但如果妈妈也和孩子一起焦虑,还将本该是妈妈这个年龄才会产生的焦虑不合时宜地加注在孩子身上,等于将孩子推到了远远超出她这个年龄段可以承受的焦虑范围之内,迟早有一天,孩子的精神会崩溃,甚至会变得比妈妈还要焦虑。

妈妈是成年人,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一些需要自己承担的焦虑本该由自己去消化,而不是转移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要适当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要帮助孩子消除焦虑,引导孩子用一种轻松、认真的态度去克服他们遇到的问题,才能帮助孩子重拾自信。孩子不焦虑了,遇到事情才会沉稳面对,情绪才能变得平和。

可是,妈妈也是凡人,要如何才能做到不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呢?不妨试一试回到家就把让自己焦虑的事情放一边,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情,比如刷刷剧、听听音乐,或者网上购购物,看看抖音等,将焦虑转化为对生活的享受,能让焦虑感淡化,从而避免扩散到孩子身上。这时,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妈妈的焦虑,而是享受生活的轻松状态,自然也会变得轻松快乐起来,应对挫折也就不那么消极了。

 

静心坚持,孩子变沉稳

 

一个人急躁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没有耐心,三分钟热度,今天对这个升起浓烈的兴趣,明天对那个非常喜欢,可是遇到一点点挫折或阻碍就放弃,推翻之前的喜欢。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孩子没有定性,如果任由其随意做选择,随意放弃,势必走不长远,并且会让他变得没有耐心,从而慢慢滋生出急躁。

当孩子选择了喜欢的事物,尝试后觉得索然无味或是困难重重,想要放弃的时候,妈妈是否能给孩子鼓励并陪着他坚持下去;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妈妈是否能坚定地拒绝;当孩子按照要求达到一定目标的时候,妈妈能否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以上这些都会对孩子能否学会坚持产生重大影响。学会了坚持,孩子的忍耐力自然也会提高,做什么事情就能静得下心来,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潇潇上初一了,她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终,画画从4岁学起,已经学了7年,动漫人物画得灵动,素描也画得惟妙惟肖,她还学了钢琴,已经过了8级。无论是画画还是弹钢琴,她一坐下来就可以完全陷进去,常常一练习就是一两个小时。上了初中,要学习的科目变多了,她学习上也很沉得下心,一旦坐下来做作业,就没有杂念,一心扑在学习上,科科成绩都是A,邻居们看到都羡慕不已,觉得有这样一个女儿,真是太省心了。

而事实上,她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能“坐得住”,能坚持到底。她4岁的时候,很喜欢拼图,妈妈给她买了一些比较难的《城堡拼图》《美少女战士》拼图,她一开始兴致高昂,拼得很起劲,但是因为拼图块数多,一时也拼不好,小小年纪的她顿时失去了耐心,把拼图一推,恨恨地跺跺脚,想要放弃。这时,妈妈却拉住了她,温和地引导她,教她方法,并和她一起一步步地完成了拼图,看着拼好的拼图,她感觉很有成就感。慢慢地,拼图都是她一个人完成,即使再复杂、再难的拼图,她都能有耐心地拼下去直到完成为止。她也慢慢养成了“沉得下心”来做一件事的性格。

还有,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她选择了钢琴,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后,又觉得钢琴课太难了,听朋友说古筝更好学,就吵着闹着要学古筝,但是妈妈狠心地拒绝了。妈妈和潇潇耐心沟通了钢琴难在哪,要怎么坚持才能成功。妈妈不仅给她讲那些著名钢琴家的故事,还在她能坚持弹奏半个小时、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慢慢地,潇潇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钢琴,并且坚持至今,小小年纪就斩获了很多钢琴比赛的奖项。

 

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妈妈也更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的妈妈为了哄孩子开心,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时即使是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妈妈也从不说一个“不”字,或者看到孩子哭闹、撒娇,就放弃原则,半推半就地答应。如此一来,孩子极易养成自私的性格,甚至随着年龄增长,想要的东西完全超出了妈妈所能负担的能力范围,仍然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更的是,如果妈妈不同意,还会憎恨妈妈,发生人生惨剧。

近年来,这样的人生惨剧发生得不少。

2017年底,一位13岁的少年,因向母亲索要400元钱,被母亲拒绝,竟然将母亲残忍杀害。杀害母亲之后,他提着母亲的头颅扔进粪桶,还拍了一段视频放到了朋友圈,之后把母亲的头颅扔进了排水沟中,接着,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直到被警方抓获。同年,每月挣7000元工资的顾某,省吃俭用将儿子送去日本留学。儿子却丝毫不心疼母亲的辛苦,在日本留学开销极大,每年需要二三十万元,留学五年,开销超过一百五十万元,将整个家底掏光。顾某背了一身债,根本无力再支付儿子每个月高昂的生活费。一天,母亲到机场接赴日留学的儿子,没有想到,在得知母亲不再给自己钱之后,儿子竟然掏出刀子对母亲连刺九刀。四处举债的母亲,无法再成为他提款机的母亲,终躺在了血泊中。

还有一个32岁的杨姓男子,为了骗取巨额保险金,竟然残忍毒杀亲生父母。杨某是家中独子,从小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他非常溺爱,凡是有的,都尽量满足他,没有的,也会想办法满足他。他长大了,毕业后在社会上受挫,想快速赚大钱,竟想弑杀双亲骗取保险金。…………

例子中的妈妈都是因为不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欲望,遭受到孩子残忍地杀害。这些血淋淋的惨剧都在告诉我们,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只会把孩子养成“白眼狼”,使得他们理所当然地对妈妈无限地索取,没有任何慈悲之心,更别说孝心了。所以,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说“不”,而且越早越好,越早和孩子发生这样的“较量”越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越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像、第二个例子中,等孩子长大了再拒绝,显然已经于事无补,反而成为引爆悲剧的导火索。不过,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妈妈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来跟孩子说“不”,才更有效。

 

让孩子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习惯了包办的孩子,凡事不愿意多想,不愿意操心,就等着妈妈帮自己整理、规划。而这也恰恰剥夺了他们做自己主人的机会,降低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如果妈妈想要让他们自己勤快起来,就需要降低自己的控制欲和包办欲。

 

要把主人权还给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自己身体和思想的主人。妈妈应该尊重这一论断,并将一些跟孩子相关的事情的决定权交给孩子,甚至可以将家里的一些小事也交给他做主。比如,买回来的绿萝应该放在哪里,由孩子定,告诉他绿萝多少天浇一次,然后让孩子决定什么时候浇水。再比如,孩子的衣服应该放在哪里,由孩子自己定,由孩子自己去放;再比如,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要带什么,自己定,并且把它收拾好……

 

要控制自己帮忙的想法

 

很多妈妈知道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但是,让孩子自己去做的时很多妈妈知道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但是,让孩子自己去做的时候,总是产生一些意外的“效果”。比如,让他自己倒水喝,可能就把整个桌面都弄湿了;让他自己收拾书包,结果第二天好几本书忘带了;让他打扫自己的房间,结果拖地水倒了一地……这时。妈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让孩子切实履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定不能帮忙,要相信孩子肯定能慢慢做好。

 

要给孩子一点时间

 

很多妈妈很着急,一看到孩子做不好,就抢过孩子手里的活,自己三下两下给做完了。做什么事情,谁都不是天生就会,都是在一次次的体验中渐渐学会的,所以妈妈要给孩子一点时间,只要孩子有进步,就立马给予鼓励,孩子自然会干劲十足,也就自然地摆脱了妈妈的“包办”了。

 

 

妈妈,不是我不乖

 

唠叨是天下母亲的通病

 

唠叨不等于教育,同一番话隔三差五地重复一次,只会引起孩子反感,像噪声一样被孩子屏蔽。而每天只说一句话,百天不带重样的,孩子可能记得更牢。因为,他们觉得有用,不记住就没有再听一次的机会。

有些父母很强势,姿态摆得很高,压制性地让孩子聆听说教,这样导致的结果有两个:要么,全身是反骨;要么,压抑太久变得抑郁。

一名读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周末已经过去大半,作业还丁点儿没动,母子关系原本就紧张,此次又赶上孩子心情不好,妈妈连续催作业,催得孩子烦了,一怒之下掐死妈妈,就近抛尸到路边的小河里。出差回来的爸爸报警后,很快就查出真相。孩子坐在审讯室里,无比冷漠地说:“我没想杀她,只是让她闭嘴,每天唠叨个没完,简直烦透了……”

青春期的孩子性情是很不稳定的,烦躁、易怒、各种不满、歇斯底里。专门与父母做对,你越不让做什么,他们偏偏去做,明知道是错的,就是要气你。因为你总是唠叨,一件事翻来覆去地说,孩子听烦了,听腻了,想要挑衅一下你所说的不能做的那些事儿。

此刻,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多关注孩子,学习倾听和包容,让孩子把坏情绪发泄出来,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闭上嘴,敞开心,用真爱接纳孩子。

 

当有思想的画家还是原件

 

儿子与小王同学要好,周末不是他来我家,就是儿子去他家写作业。小王同学有个习惯,每逢读书或审题时,总爱把右脚放到左膝上,边看书边抓着脚脖子抖呀抖,抖得人心烦乱。刚开始,我没太在意,久而久之,儿子也学着抖起来。我有点不高兴,可还是沉住气,等人家孩子离开才批评儿子。儿子还同我狡辩:同学一抖脚,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抖,充其量只算从犯,那孩子才是主犯。惩罚他,相当于代人受过,不服!这下给我出了个难题,要么让他俩少来往,要么把这臭毛病一起改掉。

那天,再见儿子与同学抖脚,我拿出他们课外背的《弟子规》,指着上面一行字: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两位同学,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微笑着走到孩子中间,“这几个勿,都是古人教咱们要克服的一些坏习惯。诗仙李白写的诗非常好,你们也学了不少,只听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谁听过他作诗之前,先抖抖脚,考虑考虑的呢?”话音刚落,俩孩子咯咯笑了几声之后,不约而同把脚乖乖收到椅子下面,低头写作业去了。

有一次,天色渐黑,又淅淅沥沥下起雨,小王同学的爸爸来我家接他,由于作业还没完成,孩子坚持要写完再走。他爸爸便坐在沙发上玩手机,边玩手机边抖脚丫。我嫣然一笑,原来,病根儿在这儿呢!

你给孩子提供的环境是美好的、和谐的,在他们心中的世界就满是爱与祥和;相反,若孩子成天处在杂乱无章的家里,他们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有秩序,父母强调多少遍也是徒劳。所以,父母可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做个优秀的“画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