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彼得·德鲁克:为什么我们开始关注工作的“有效性”?


管理书籍大多谈的是管理他人,本书的主题却是管理自己以求有效。


一个人能否真正管理他人还有待进一步证明,但管理自己始终是可以的。不去管理自己以求有效的管理者,也就别指望他能管理同事和下属。


管理总体上需要以身作则,因此管理者如果不知道怎么在工作中做到有效,就会给人树立错误的榜样。


要想做到相当有效,光有聪明、勤奋、博学是不够的。


有效性(effectiveness)与它们既不能画等号,也无必然关系,但管理者要想做到有效,也不需要什么过人的天赋、特殊的才能或者特殊的训练,而是只要做到几件事就行,而且是相当简单的几件事。


有效性由为数不多的几种惯常做法组成,它们便是本书探讨的主题。


这些做法并非人“生而有之”。我当咨询顾问45年来,接触过大量的管理者,他们来自各种各样的组织(它们有大有小,有企业、政府、工会、医院、大学、社区服务机构,有美国的、欧洲的、拉美的、日本的),“天生”有效的管理者,我一个也没有见过。


所有做到了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是学而有之,而且必须持续练习,直到成为习惯。所有持之以恒学习变得有效的管理者,也都做到了有效。因此,有效可以学会,也必须学会。


有效性是管理者获得报酬的原因,无论他们是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绩效负责的经理(manager),还是只需要对自身绩效负责的专业的个体贡献者(individual professional contributor)。他们付出的聪明才智再多,花费的时间再多,如果有效性为零,“绩效”就为零。


迄今为止,我们对有效管理者的关心很少,但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组织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在100年前,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工会、大型医院、大型高校这些组织,几乎就没有人接触过,那时人们跟组织打交道可能*限于偶尔去当地邮局寄一封信。


管理者的有效性,指的是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并通过组织获得的有效性。


那时谁也没有多少理由去关心有效管理者,或者说去在意有那么多管理者的有效性不高。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


大多数人,特别是受过不少教育的人,其整个职业生涯都会在某种类型的组织当中度过。


所有发达国家都已成为组织型社会(society of organizations),于是个人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于他们在组织当中以及作为管理者取得有效性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有效性和正常运转的能力,甚到它的存续能力,都越来越取决于在各类组织当中担任管理者的人的有效性。


有效管理者正在快速成为社会的一种关键资源,而作为管理者取得有效性正在快速成为对个人取得成绩和成就的头等要求—对职业生涯过半的中年人如此,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