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活法》
    
《对话稻盛和夫》
    较之法律,道德更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知识
         当前,道德的沦丧不仅只限于企业和社会的领导阶层,同时已扩及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会所有层面。
         说到这又让我回想起了前阵子乘坐飞机时在周刊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报道。大约在十年前(1992年)发生了一起19岁的年轻人杀害一家四口的惨案,这个案件的官司一直打到了日本很高法院,很终这名年轻人的上诉被驳回,不得不面临死刑的判决。
         这个案件的全部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傍晚,这名年轻人闯入一名公司高管所住的公寓进行抢劫,他先用电线勒死了家里的老太太,之后又用菜刀杀害了刚刚到家的女主人。然后,胁迫这家的长女给他做了顿晚饭,接着又刺杀了深夜回家的公司高管,第二天早上他又勒死了这家的次女,很后还在这家长女的背上捅了一刀才逃离现场。
         虽然这名年轻人的犯罪行径令人毛骨悚然,但是当律师与这名年轻人会面时,他却是彬彬有礼、满面笑容,与其他普通年轻人并无二致,他的头脑反应也相当敏捷。杂志记者在文章中总结道:“这个年轻人在犯罪时,认为自己还只是未成年人,所以不管做了任何事情都不会被判死刑,很多就是进少年管教所而已,也就是说他是明知故犯,是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试图钻法律漏洞。这个年轻杀人犯在事后也承认,如果他真的知法懂法的话,这个案件根本就不会发生。”但是我却不能同意记者的这个结论,我认为那个年轻人真正应该懂得的不是法律,而是更基本的道德与伦理观。
         我一直都认为,若一个人拥有利他胸怀,凡事都能够为他人着想,那么他就是一名菩萨。反之,若一个人任由各种烦恼左右自己,那么他就会成为恶魔。造物主为了让人能够维护自身的肉体而赐予了我们“本能”,与此同时,又赐予了我们“自由”。自由曾经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陷入本能所带来的各种烦恼之中,随意行使我们的自由,我们必然会成为很邪恶无情的恶魔。
         也就是说,人类所拥有的“自由”根据发挥方式的不同,存在着成佛和成魔的两面性。简而言之,若一个人能够自由发挥与烦恼接近相反的“利他”(宽容和善良)精神,那么他就能够成佛。
         所以虽然我们为了维系自己的肉体需要具备本能,但同时也必须如佛陀所教授的六波罗蜜(佛教所说的菩萨的行为。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译者注)那样,通过“持戒”(不做任何不可以做的事情)和“忍辱”(忍耐)来获取“利他”精神。
         我认为本案中的那个年轻人如果在懂得法律知识之前,能够明白这些道德理念的话,那么这样一起惨案根本不会发生。因此,我坚信如果可以让全社会的年轻人都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理念,那么我们现在这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就必然会向好的方向开始转变。
         梅原猛:
         宗教缺失是道德沦丧的根源
         年来,像稻盛先生所说的这类案件频发。每当我听闻这类犯罪事件,总会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中,卡拉马佐夫斯基的次子伊万认为:“如果不再有上帝的话,那也就不再有善恶之分,如果没有了善恶的话,杀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各类杀人案件中,很不可饶恕的就是杀害自己的父母。虽然伊万相信即使杀害父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过他本人到底还是没有付诸实施,可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斯麦尔佳科夫却受到伊万思想的影响,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尽管这只是一个小说中的故事,却仿佛是针对我们现代人所作的预言。
         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从事恶性犯罪的年轻人中,大多要比普通人更加聪明,即使是在犯下贪污受贿的成年人里面,不少人也是毕业于录取门槛极高的品质大学。这也正是以精英为首的社会全体阶层都出现了道德沦丧的一个证明,而社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宗教的缺失。
         正是出于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恐惧,我才开始向初中生们宣讲佛教教义。我认为,在今后的教育领域里,向学生传授在日本人精神世界中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佛教道德也很好重要。
         虽然佛教传入日本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现代社会中的日本人早已忘却了佛教的道德理念。例如,在明治时代,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敕语》作为国民道德教育规范,并以其作为“宗教代用品”塑造了二战前日本人的精神理念。但是《教育敕语》所宣扬的道德既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儒教,而接近是基于代国家主义之需要,将儒家与神道的一些理念拼凑而成的道德观而已,因此在根上就缺少了哲学应有的深度。
         然而,就连这样的道德观在二战后的日本学校里也不再进行教授。也就是说,现在日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对道德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学习和了解。很终结果就直接导致了日本人即便能够暂时控制住自身的欲望,但这也仅仅只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出人头地。一旦从名校毕业,进入了政府机构或者大企业,照样还会成为自身欲望的俘虏。我认为现在日本社会很可怕的事情就是道德的沦丧。
         稻盛和夫:
         《教育敕语》根本无法与宗教的道德观相提并论
         正如您说的这样。由于工作原因,我曾经与日本中央政府一些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精英官僚们打过交道。在这些年轻官员身上,我感受不到他们这个年纪本该有的纯真和谦虚,一个个反而像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一样,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每次看着这些年轻官员们自以为是的样子,实在是让我感到莫名的恐惧。他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就是“只要脑袋够聪明就可以为所欲为”,而对是非善恶和道德理念却接近一无所知。这些人一旦有朝一日身居高位,必然会毫无顾忌地从事贪污受贿的勾当,而且他们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这些丑恶行径掩盖下来。不过现在这样的行为已经越来越难以掩盖,开始逐渐暴露在了公众的面前。
         梅原先生前面把《教育敕语》称之为“宗教代用品”,我认为您的这个说法很好贴切。一部分认为日本教育正面临着危机的人士主张“要重新回归到《教育敕语》。”可是我本人对于这个主张并不赞同,因为《教育敕语》所代表的理念根本就无法与儒教、佛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所宣扬的道德观相提并论。
         明治时期推行的废佛毁释运动导致佛教等宗教影响力遭到削弱,黎民百姓的道德规范随之消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教育敕语》才作为代用品登场。所以我们又怎么能将这样一个只有一百年历史的代用品用来规范当今这个社会呢?事实上,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这些宗教都是历经两千年的岁月而形成的很好道德伦理观,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将这些道德伦理观加以规整,使之更适用于21世纪的人类社会。
         梅原猛:
         与其推动教育改革不如先制定道德教科书
         江户时代,武士的道德规范以儒教为主。武士在学校里首先要认真学习孔孟的教诲,之后才去学习其他实用的知识。而普通老百姓,首先接受的是佛教教育,然后才去接受其他的基本教育。当时的日本民众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小泉八云对此深感钦佩,他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日本这样拥有道德素质如此高的国民。
         但是,小泉八云同时又担心日本会因为代化进程而逐渐丧失这些优良传统。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他所料,在日本的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废佛毁释运动,这对佛教的打击很好大。
         二战之后,日本社会不再向孩子传授道德理念。之所以这样,追根溯源就是明治时期的废佛毁释运动。废佛毁释就是对宗教的否定,表面上只是要废除佛教而宣扬日本神道,然而事实上通过这场运动,神道同样也被否定了,很终只剩下天皇这专享的神灵,其他神灵都被有效废除。正是通过否定宗教,抹杀神祇的办法,日本的代化进程才得以完成,但是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一直留到了今天还在偿还。
         并且,在否定宗教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教育敕语》只是作为明治天皇臣的元田永孚(1818-1891,日本江户末期、明治前期教育家。深得明治天皇信任,参与起草制定《教育敕语》。——译者注)把儒家的道德观篡改为代国家主义道德观而已,也就是那些鼓吹忠君爱国的浅薄思想,因此《教育敕语》中才会罗列着诸多无法引起共鸣的词句。
         当时的伊藤博文曾想要建立更加符合现代理念的道德观,但是制定《教育敕语》的却是与伊藤有矛盾的山县有朋(1838-1922,日本明治时代政治家,曾出任过日本内阁大臣。——译者注)内阁。日本靠前位文部大臣森有礼(1847-1889,日本明治初期的政治家、教育家。——译者注)是一位开明人士,他先后颁布了《小学令》、《中学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推动了学制改革,确立了日本的代学校制度。然而他却在《教育敕语》颁布的前一年遭到了暗杀,这也就使得那些有悖于现代道德理念的内容得以被写入《教育敕语》中。
         我认为《教育敕语》对日本民众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就连英国哲学家波特兰?罗素也曾经指出:一个保证不允许批评天皇意旨的社会保证算不上是一个现代社会。
         不管是佛教、儒教,还是日本神道都是经过了上千年历史沉淀的产物,在思想深度上绝不是《教育敕语》可以相提并论的。《教育敕语》基本上没有涵盖到佛教和儒教的思想。比如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儒学是以朱子学为中心,而朱子学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说要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理性知识。而将重视理性知识的朱子学,解读为尽忠的思想实在是大错特错,这既非儒教思想,也非神道教义。日本神道将一草一木都视为神灵,而《教育敕语》只承认天皇的神灵地位,这与基督教的道德观也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我赞成稻盛先生的意见。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重拾《教育敕语》,而是应把现有传统宗教中的精华整理到一起,构建一套符合民主主义理念的全新道德观。
         稻盛和夫:
         孩子连做人的很基本准则都一无所知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正是作为道德代用品的《教育敕语》遭到了民族主义的滥用,因此在二战之后的日本社会里,一提到道德论,普通民众就会误以为是要控制人的思想,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道德和宗教持有强烈的排斥情绪。大家都认为思想需要自由而不应该受到强迫,这也是民众对二战前思想控制的一种自然反应。
         然而,在教育机构里,必须要向孩子传授做人所应该遵守的很基本准则,以及立身处世的正确态度。如果孩子在懂得准则后,依旧破坏这种准则,就是他的自由,可是现在日本的学校里,孩子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并且根本就没有人来传授这些内容,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来传授做人的很基本准则,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畸形。年以来,甚至在幼儿园里都开始以培养个性和自主性为借口,过度强调个人自由,导致孩子不明事理,进而培养出了大批连为人处事的大力度优惠准则都不知道的人。
         ……
《的资质》
    日本的变革型与当前的挑战
    日本的变革型是于1868年“集体”登场的。他们就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效仿西方国家建立起日本现代政府的那一群人。然后到了1945年,在得到麦阿瑟领导的占领军支持的同时,日本再次出现了变革型群体。
    二战结束后,由于财阀解体以及世袭制度的崩溃,日本产业界进行了重组。在融入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整个日本产业界一边倒地转向了以出口为主的高科技产品领域。在这场转变中,在幕后发挥了关键性牵引作用的就是日本通产省。现在再回头去看,在那个时代,日本的集体领导力确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日美安保条约》既为日本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其全力发展经济的靠前和平环境,又为日本节省了大量军事开支。
    正是这种集体领导力促成了日本战后三十年的发展潮流。而日本产业界也顺应了这种潮流,引进了质量管理理念,制定出新标准,由企业和政府领导人共同制定出了全面的产业战略。
    之后由于日本得意忘形,经济热潮随之退去,泡沫经济也就此破灭。很十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资本持续外流,在食品、建设以及流通领域生产效率极低,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靠前成本居高不下,从而迫使日本的制造业不得不流失海外。日本的银行系统同样是问题重重。此外,整个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现象正在急剧加速。细观当前日本,已经接没有了十五年前被认可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靠前的风范。当然,日本仍然拥有世界屈指可数的很好企业,在某些领域里,生产效率依旧位居世界前列。
    在此,我想要表达的是,日本和美国一样,也迫切需要新的变革型领导团队。而且,日美两国自身也应该作为能够影响全世界的变革型,在安全保障和经济这两个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日美两国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一路走到了今天。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向西方学习商业知识和技巧,二战后还从爱德华兹?戴明(戴明博士是世界有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很好贡献而享誉优选。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质量管理的优选荣誉。――译者注)教授等西方人士那里学到了质量管理新模式,从而诞生了像丰田和索尼这样的新型日本企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已经被日本企业反超,于是像宝洁、摩托罗拉、通用汽车等美国企业开始反过来向日本品质企业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日美双方永远不应该为自身暂时的优势而骄傲懈怠。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现在,我们必须着眼于更加遥远的将来。
    美国当前面临的挑战
    接下来让我们再具体思考一下美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首先需要注意到的就是保罗?肯尼迪(1945一,英格兰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译者注)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指出的,大国往往会无效率地滥用自身国力。
    小政权就面临过众多课题。一是如宇宙开发、人类基因图谱以及IT领域所取得的惊人进步这样的积极面,与动荡的金融市场、恐怖主义、人口结构的巨变等消极面相互交织重叠、混为一体的现象。在后冷战时期,整个世界的混乱正是源于这些因素的交织混杂。置身于这种混沌不明的状况,作为需要迅速做出正确抉择,然而情况的复杂迷乱却更容易诱导他们做出错误判断。
    二是短视行为正在抵消长期政策的效果。比如,美国政府在冷战时期不断向基础研究投入大量资金,并为今天美国生产力的提升做出了一多半的贡献。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不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能够实现增长。冷战结束后,由于美国政府政策优先顺序的更迭,对于基础研究的投资日趋减少,这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美国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政府对于未来成为美国发展关键的基础科学和教育的长期投资。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那么美国将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暂时危机,并处理好恐怖主义和金融危机的挑战。然而,美国现在在这两个领域却处于裹足不前的状态。
    四是当前美国社会弥漫着的幸福感。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很幸运地能够保持财政盈余,这主要归因于冷战的结束使得美国不再需要过度消耗国力,以及对财政的严格监管。当然,我们同时也不能忘记信息产业大突破所带来的恩惠。但正是这样一种成就感,让所有人都变得掉以轻心,认为财政盈余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的乐观情绪蔓延开来。这也就使得美国人误以为只要是实务型、踏实型便足够了。正是这一点大错特错。而上任之初的小总统在内政和外交两方面着力推行各种各样的政策,使得美国可以选择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P11-14
《干法》
    靠前章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
     为什么要工作
    
     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对今天做过的事,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
     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而通过这种心志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随之提升。
    
     我的人生中曾遭遇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恰如奥赛罗棋盘上的黑棋一下子返归白棋一样,困难和挫折后来都变为成功的基础。现在回顾起来,我感觉到,当初认为痛苦的事情后来全都给我带来了好结果。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为什么而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就是劳动的价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义。
     诚然,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只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提升心志是一件很好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等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他说:
     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
     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我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他已70多岁,只有小学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几十年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又苦又累,不胜厌烦,有时也想辞职不干,但他还是承受住了这种种劳苦,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这样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感悟。
     像这位木工师傅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很有魅力,也很能打动我的心。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地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同时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你们承担着对未来的责任,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希望你们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时你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
     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很尊贵、很重要、很有价值的行为。
     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这一点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很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很好的人格。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作物是甘薯。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是很好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获取生活食粮的手段,同时也是磨炼心志、修炼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朴却切中肯綮的劳动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而在给人类带来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这一点在《圣经》一开头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达得十分清楚。
     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
     在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里,人们是为了抵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于是劳动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了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说,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不仅如此,过去的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总是从早到晚辛勤地劳动。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却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
     有许多很好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炼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可以说,多数日本人都曾经抱有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然而,年来,随着社会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劳动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本章开头所提到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劳动是“必要之恶”。因而许多日本人把劳动看作一项单纯的苦差事,甚至厌恶劳动,厌恶工作。
     “靠前”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话虽这么说,但我原本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而且我曾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时代,父母常用鹿儿岛方言教导我:“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
     我总是反驳说:“苦难?能卖了优选。”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出言不逊的孩子。
     通过艰苦的劳动可以磨炼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说教,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也曾不屑一顾。
     但是,大学毕业的我,在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松风工业就职以后,年轻人的这种浅薄的想法就被现实有效地粉碎了。
     松风工业是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原是在日本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很好企业之一。但在我入社时早已面目全非,迟发工资是家常便饭,公司已经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业主家族内讧不断,劳资争议不绝。我去附商店购物时,店主用同情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待在那样的破企业,老婆也找不到啊!”
     因此,我们同期入社的人,一进公司就觉得“这样的公司令人生厌,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大家聚到一块儿时就牢骚不断。
     当时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我也是靠恩师介绍才好不容易进了这家公司,本应心怀感激,情理上就更不该说公司的坏话了。然而,当时的我年少气盛,早把介绍人的恩义抛在一边,尽管自己对公司还没做出任何贡献,但牢骚怪话却比别人还多。
     入社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就相继辞职了,很后留在这家破公司的除了我之外,只剩一位九州天草出身的京都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我俩商量后,决定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结果我俩都考上了。
     但入学需要簿的复印件,我写信给在鹿儿岛老家的哥哥,请他寄来,等了好久毫无音讯。结果是那位同事一个人进了干部候补生学校。
     后来我才知道,老家不肯寄簿复印件给我,是因为我哥哥当时很恼火:“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京都的公司,结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他气愤之余拒不寄送复印件。
     很后,只剩我一个人留在了这家破败的公司。
     只剩我一个人了,我很好苦恼。
     我那时候想,辞职转行到新的岗位也未必一定成功。有的人辞职后或许人生变得更顺畅了,但也有的人人生却变得更加悲惨了。有的人留在公司,努力奋斗,取得了成功,人生很美好;也有的人虽然留任了,而且也努力工作,但人生还是很不如意。所以情况因人而异吧。
     究竟离开公司正确,还是留在公司正确呢?烦恼过后我下了一个决断。
     正是这个决断迎来了我“人生的转机”。
     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个衰败的企业了,被逼到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要辞职离开公司,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吧,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当时,我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决定:先埋头工作。
     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这时候我才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
     从此以后,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靠前”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很很好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
     这种“靠前认真”的工作状态,在旁人看来,真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当然,因为是很好的研究,像拉马车的马匹一样,光用死劲是不够的。我订购了刊载有关新型陶瓷近期新论文的美国专业杂志,一边翻辞典一边阅读,还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我往往都是在下班后的夜间或休息日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在这样拼命努力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化学,我只在毕业前为了求职,突击学了一点无机化学。可是当时,在我还是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这全都得益于我专心投入工作这个重要的决定。
     与此同时,进公司后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都奇迹般地消失了。不仅如此,我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这样的感觉。这时候,辛苦不再被当作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的人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以后,不知不觉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
     不久,我人生的靠前次“大成功”就降临了。
     那些智慧迸发的瞬间
     加入该公司后过了大约一年,我接受了一项新任务,研究开发一种叫作“镁橄榄石”的新材料。“镁橄榄石”是一种新型陶瓷,绝缘性能好,特别适合于高频电流,据说用作电视机显像管的绝缘材料很为理想。与当时另一种主要材料“滑石瓷”相比,“镁橄榄石”的优势很好明显,应用已呈爆发式的增长。
     但这种材料在合成成型方面没有成功的先例。无论对我个人而言,还是对公司而言,“镁橄榄石”的研究开发是迫在眉睫又极具挑战性的。企业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实验设备,我夜以继日,反复实验,结果总是不理想。我昼夜不分,苦思冥想,不停地实验,几乎把自己逼入了“痴狂”的状态,很后总算合成成功了。
     后来我才得知,成功合成“镁橄榄石”的除了我所在的公司(也就是我)之外,只有美国的通用电气(GE)一家。所以,我开发的“镁橄榄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用高频绝缘性能特别优良的“镁橄榄石”作为材料,很早开发成产品的是“U字形绝缘体”。这是来自松下电子工业的订单,它是松下电器产业集团中负责显像管生产制造的一个部门。当时正逢日本家庭显像管式电视机开始普及,“U字形绝缘体”作为电子枪中的绝缘零件,使用我开发的“镁橄榄石”再理想不过了。
     “U字形绝缘体”开发中很棘手的问题是原材料“镁橄榄石”粉末如何成型。这种粉末很好松脆,无法成型,像做面条一样,需要有黏性的材料。过去都是添加黏土,但黏土总是含有杂质。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黏性”的问题?我每天思考、实验,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我一边想着这个难解的“黏性”问题,一边走进实验室。突然,我被某个容器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下意识一看脚下,鞋上沾上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
     “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正当我叫喊道,而就在那一瞬间,“就是它!”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
     我立即架起一个简单的锅,将陶瓷原料和松香放入锅中,一边加热一边混合,然后放进模子里成型。成型成功了,将它放进高温炉里烧结时,作为黏结剂的松香都被烧尽挥发,做出的成品“U字形绝缘体”中就不留任何杂质了。
     那么令人头痛的难题居然一下子就解决了。
     今天回头来看,那一瞬间只能称为“神的启示”。
     当然,实际上想出这个解决方法的是我自己,然而,看到我那样拼命地工作,那样苦苦思索,神都看不过去了,神可怜我,赋予了我智慧。我想事情只能这样来解释。
     因为类似的经验积累了许多次,所以后来遇到难题时,我就会对员工们说:“要让神愿意伸手援助,你就必须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工作。这样的话,不管面临多么困难的局面,神一定会帮你,事情一定能成功。”
     此后,我开发的“U字形绝缘体”成为制造电视机显像管必不可少的部件,我们公司接到了松下电子工业的大量订单。就是这个产品让摇摇欲坠的公司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全公司的期望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
     可以说,这时的技术和业绩奠定了日后京瓷公司发展的基础。而且这个“很初的成功体验”让我悟到一个重要的道理:
     即使在苦难当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那家伙真可怜。”那时周围的人都这么说。我想人有一个时期处在这种不幸的境遇里也未必是坏事。
     冬天越寒冷,樱花就开得越烂漫。人也是一样,不体验痛苦和烦恼,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就不会抓住真正的幸福。
     我的人生中曾遭遇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恰如奥赛罗(又叫黑白棋)棋盘上的黑棋一下子返归白棋一样,困难和挫折后来都变为成功的基础。现在回顾起来,我感觉到,当初认为痛苦的事情后来全都给我带来了好结果。
     这么想来,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正是我人生的起点,或许也正是我优选的“幸运”。
     比如,我不幸进入了连年亏损的松风工业公司,同期来的大学生中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的时候,“稻盛君真可怜,大学里很用功,成绩这么好,却只能待在那样的破公司里,运气太差,他的人生今后不知会怎样呢。”朋友们这么评价我,不知是同情还是嘲笑。
     看到同事们一个个凭各自的本领开拓进取,自己却无处可去,只能一个人龟缩在这倒霉的公司里,一种绝望感让我几乎精神崩溃。
     但是,现在想来,正是这种不幸或考验教我懂得,只有拼命工作才能给人生带来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和挫折是神赐予我的优选礼物。在逆境中坚持认真工作,拼命努力,我现在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如果不经历苦难和挫折,考进了名校,就职于大企业,我的人生就接近不同了。
     不管是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很重要的。
     乍看的不幸,实际上是幸事
     拼命工作会给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好的未来,即使这个道理你理解了,懂得了,但因为人本性中就有好逸恶劳的倾向,所以“工作令人生厌”“能不工作优选”这种念头时不时还会冒出来。
     本来人这种动物,如果放任不管,就会流于安逸,只要可能就总想逃避苦难。这种基于人的本性、追求安乐的习性,我想不管是我们这些成长于战争年代的人,还是现代和平富裕时代的年轻人,基本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过去和现在很大的不同是,在迫不得已的我们那个时代,即使你讨厌工作,现实环境也逼得你不得不努力工作。
     我青年时期的日本,社会环境比今天不知严酷多少倍。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如果你不辛勤劳动,就连饭也吃不上。
     另外,当时也很难像现在这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职场。那时我们没有选择职业的机会,只能无条件地继承父母的工作,或者是一有就职的机会,就不管什么工作,先做了再说。这些情形在当时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一旦进入了某家公司,想要辞职也不那么容易,因为社会舆论不支持你这么做。也就是说,工作,在一家单位连续地工作,与你本人的意愿无关,而是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你的义务。在这中间几乎没有你个人裁量和挑选的余地。
     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看来,似乎很不幸,但实际上这或许正是幸事也未可知。因为,在迫不得已的、辛勤的工作过程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获得人生的“万病良药”。
     就是说,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会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在现在这个和平富裕的年代,强迫劳动已经消失了。在这样的时代,不好好工作、懒懒散散过日子,会给人生带来什么呢?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假设你中了,得到了一大笔钱,足够你玩乐一辈子。但你必定会感觉到,这样的幸运并不能带给你真正的幸福。
     没有目标,不做工作,每天吃喝玩乐,如果长期持续这种无聊的生活,你不但不会成长,而且会丧失自己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长此以往,你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就会恶化,你将找不到人生和工作的意义。
     获得心中快乐的前提是劳动。每天认真工作,努力获得回报,才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时间的可贵。
     拼命工作的背后隐藏着快乐和欢喜,正像漫漫长夜结束后,曙光就会到来一样。欢乐和幸福总会从辛苦的彼岸露出它优美的身姿,这就是劳动人生的美好。
     在距今40年前(1971年),京瓷公司抢先发售在股票市场上市。之前的辛苦努力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同时自己赤手空拳创建的公司进入了品质企业的行列,我沉浸在无限的感慨之中。
     于是就有人劝我从此好好玩乐,过轻松愉快的生活,他们说:“反正资产也有了,从现在开始不妨放松休假,通过兴趣和余暇寻找快乐,你看怎么样?”
     的确,很有些风险企业的经营者们依靠自己的才能发展了事业,股票很快上市。他们将自己的原始股票在市场上出售,获得了巨额财富,尽管只有三四十岁,就已开始考虑退休了。
     京瓷上市时,我所持有的原始股还一股未抛,而发行新股所获的利润全部归公司所有。当时我还不到40岁,但我思考的是趁上市的机会“从今以后得更加努力地工作”。
     上市后,我不仅要继续为员工及其家属谋福利,还要为普通投资者的幸福做更多事,不仅不能休闲放松,我负的责任还将更大、更重。
     我认为,上市并不是终点,只是新的起点,企业从此以后必须更好地发展。所以在上市时,“回归创业的初衷,哪怕汗流浃背,哪怕沾满尘土,让我们同心协力加油干!”我一边鼓励员工,一边在自己心中重新下定了决心。当初的这些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人很容易骄傲自大,因为人是一种充满烦恼的动物。人若想要提升心志,重要的是要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
     人的烦恼据说有108种之多。
     其中“欲望”“恼怒”“愚痴”这三者都是卑怯之心,是让人陷于烦恼的很厉害的东西。它们纠缠于人的内心,要驱赶也驱赶不走。释迦牟尼把这三者称为“三毒”,它们是将人的行动导向错误道路的万恶之源。
     “想获取比别人更多的金钱”“想得到比别人更高的评价”—无论谁的心里都潜伏着这样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恼怒”。“为什么这么不如意?”人们接着就会发泄“愚痴”和不满。人是不幸的动物,生活中总是被这“三毒”支配。
     然而,人生在世又少不了这“三毒”,它们如果根本不存在,人就无法生存。因为人有血肉之躯,为了生存,这“三毒”又是必要之心,是自然赋予人的本能。比如,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要满足自己的食欲,对攻击自己的敌人要表达愤怒,要在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状态时发泄不满,这些都无法戒除。
     但这“三毒”却切不可过度。
     “三毒”不能接近排除,但却必须做出努力让毒素稀释。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专享的方法,就是拼命地“工作”。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工作”就类似于修行。而实际上,释迦牟尼提倡的进入悟境的六项修行—“六波罗蜜”,其中之一所谓的“精进”就是拼命地工作。
     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而通过这种心志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随之提升。
     要每天反省
     在人生中,提升心志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实践并不简单。
     说来可悲,不管人怎样一心思善、行善,但不知不觉中仍会做出出格的举动。一般人往往做不到把思善、行善贯彻始终,除非真正的圣人君子。
     在这一点上,我虽这么说了,但我同样也做不到。
     为了自我诫勉,为了不让邪恶之心轻易地控制自己,不知何时起,我就采用了一种自诫的仪式。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这一类邪恶的念头在心中冒头时,我就立即给自己一个反省的机会。我年轻时就开始做这种努力。
     例如,稍稍表现出傲慢,或者吹了牛,或者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时,夜里回到家里以后,或者第二天清晨起床后,就会对着洗脸的镜子,严厉地斥责自己:
     “混账!”
     然后又反省说:“神啊,对不起!”
     我就这样自我诫勉,内心宣誓从明天起继续保持谦虚的态度,改正错误,重新开始。我从年轻时起就养成了这样反省的习惯。这种习惯起到了修正轨道的作用,使我至今的人生,没有脱轨,仍能勇往直前。
     重要的是,要努力去思善、行善,而一旦动了不好的念头,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要虚心反省。通过反省,我们就能一步一步向上提升。
     对今天做过的事,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这样度过反省的每,我们不但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败,而且有利于在人生中提升心志。
     体悟
     磨炼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就会很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你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稻盛和夫的哲学》
    关于人生试练
     正如前章所述,因为人生由“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交织而成,所以,人生既有顺利的时候又有挫折的时候,释迦牟尼把这称为“诸行无常”。“因为无常所以痛苦”,意思就是人生因为变化无常,所以是痛苦的连续。
     波澜万丈的人生,既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我把这些都看作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试练。换言之,适逢幸运也好、遭遇灾难也好都一样,都是试练。由于应对试练的态度不同,我们的人生也会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考虑一下,在遇到成功这一试练的时候,应该怎样应对才是正确的呢?
     比如当获得让人羡慕的幸运和成功时,有人把这种幸运和成功接近看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全部归功于自己,并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更特别一点的人,甚至觉得自己本来应该更幸运、更成功才对。
     但另一种人却态度相反,他们认为这种幸运和成功是靠周围的环境、靠别人的帮助才获得的。对于幸运和成功,他们内心抱着谦卑的态度:“太珍贵了!这样的幸运和成功竟然落到我这个人的头上,真是太感谢了!”
     前一种人以为是自己的能力带来了幸运和成功,而且该更成功才合理,所以他们一心想要得到更多的报酬、更高的名声和地位,他们的欲望更加膨胀、更加肥大化。在沉醉于成功的同时忘记了谦虚,傲慢起来。本来是谦虚和踏实的努力给他带来了成功,但是成功的结果反而让他失去了谦虚、懈怠了努力,骄傲自满,剩下的只有企图更加幸运、更加成功的膨胀的欲望。
     失去了至今为止支撑幸运和成功的努力和谦虚,就同促使一切向善的宇宙的意志对立起来,没落和衰退当然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好不容易到手的幸运和成功不能够维持,因为自己的思想变质而陷入了衰退没落的境地。
     后一种人因为谦虚和持续的努力获得了幸运和成功,他对意料之外的成功心存感激。他由衷感谢周围的人,认为是他们给自己带来了幸运和成功,他不敢自己一个人独享成功的果实,而是与更多的人分享,与社会分享。同时,不因成功而忘却谦虚之心、丢掉踏实努力的作风,而是再接再厉、继续奋斗。对成功这一人生试练采取这种态度的人,他还能获得更大的幸运和成功,并能长期保持。
     可见,当幸运和成功垂青的时候,我们抱什么心态、如何去对应,决定了我们此后的人生是上天堂还是入地狱。就是说,得到幸运和成功决不是结果,因为应对的态度不同,人生的结果将迥然不同。这一点极其重要,必须牢记于心。
     另一种情况,是当事人“命运”的原因呢?还是“因果报应”的缘故呢?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种人在遭遇灾难、苦难、困难这类试练的时候,经不起打击,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哀叹悲伤,或者发牢骚鸣不平,带着对社会的憎恨过日子。这种态度使他的人生更加暗淡无光。仅有一次的、珍贵的人生过得如此索然无味,实在是太可惜了。
     另一种人与此相反,他们在遭遇灾难、苦难、困难这类试练的时候,不仅能够承受,而且为了服这类试练全力奋战。他们相信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到时候一个光明的未来一定会到来。他们乐观开朗,不懈努力,决不怨天尤人,决不牢骚满腹。他们从正面坦然接受降临的苦难,甚至把苦难看作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因而心怀感激。他们积极开朗,踏实努力,勇往直前。结果,这样的人就能获得很好的成功,迎来光明的未来。
《心 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
     靠前章 构筑人生的基础 度过美好人生的单纯智慧 从降生人世,到生命终结,无论对谁而言,人生旅程都是一出波澜万丈的戏剧。 其中既有充满荣光、极尽欢喜的时光,也有遭遇苦难、咬牙忍受的日子。 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样的人生呢?在现世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我们应该如何划动人生的小舟向前行呢? 这其实是一个极为单纯的问题。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全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灵吸引过来、塑造出来的。正因如此,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抱什么想法、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将冈此发生巨大变化。 创建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先生,由于幼年时父亲投机米市失败并破产,不得不在上小学时就辍学当了学徒,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吃尽了苦头。 然而,在这样的命运面前,他毫不气馁,为了让雇主高兴,他一心一意,拼命工作。松下先生这种忠诚老实、乐观开朗的心灵,就是构筑日后松下繁荣事业的基础。 和松下先生一样当学徒的孩子,当时恐怕有很多吧。其中可能有很多孩子会埋怨自己的境遇,妒忌别人,憎恨社会。这种孩子不可能取得松下先生那样很好的成就。 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都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和境遇,在忍耐的同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持续不断地拼命努力。这样的人才能不断开拓自己的人生。 现状越艰苦,人就越容易发牢骚、鸣不平,怨天尤人。 但是,这些牢骚、不满兜兜转转,又会回到自己身上,导致自己的境遇进一步恶化。 前面也讲过,我自己从少年时期到步入社会,饱尝了种种不幸与挫折,那是一段在苦难和逆境中度过的人生。 在我对自己的境遇充满牢骚、抱怨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的进展是顺利的。但是,从我开始坦然接受命运,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那一瞬间,人生就从逆风变成了顺风。 后来回忆起来我才意识到,我少年时代的人生看上去似乎沾染了不幸的色彩,但实际上,这只是上天赐予我的精彩人生的前奏而已。 如果我的人生一帆风顺,接近没有经历挫折和艰辛,我就不会去努力磨炼自己的心灵,我恐怕会成为一个不懂得体谅和同情他人的人。 不管眼前的状况多么严酷,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而是要一以贯之地积极应对,这才是实现幸福人生的秘诀。 不管好还是坏,都要感谢 在这种时候,重要的是,不管面对何种境况,都要以“感谢之心”去面对。 遭遇灾难、陷入闲境、结果不如人意,这时候要说一声感谢确实很难。如果人格没有得到相当程度的磨炼,我们往往就会口出怨言:“为什么偏偏让我遭此不幸。”我们会怨天尤人,满腹怨恨。 另一方面,好运连连,什么事都称心如意,这时候应该能说感谢了吧?但这也往往做不到。撞好运,遇好事,那是我应得的,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的人还不满意,认为“还不够,还要更多”。贪得无厌,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 就是说,不管遇到好事还是坏事,要抱感谢之心同样都很困难。 不管现在多么一帆风顺,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我们不能沉溺于顺境而骄傲自满,必须始终用谦虚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不可忘记感谢之心。 在直面灾难、苦难、不幸状况的时候,其实正是表达感谢的绝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严酷的环境、严峻的局面,能够锻炼我们的心志,磨炼我们的灵魂。 所以,不要悲叹,不要怨恨,不要总是愤愤不平,要对灾难、苦难和不幸说“谢谢”。用积极的态度接受一切,并加以感谢,抱着乐观的心态不断向前。 为此,“无论何时何事,都要表达感谢”,必须用理性将这个道理铭刻于心。在心里做好准备,让“谢谢”随时都能脱口而出。 经过长期宗教或精神修行的人,或许自然而然就养成了感谢一切的习惯。但是,我们这些未经修行的人,必须强迫自己心怀感谢,做到这种程度,对我们来说才是刚刚好。 这虽然是一个很单纯的人生秘诀,但没有任何人来教我们。学校不会传授给学生,父母恐怕也教不了孩子。为什么呢?因为头脑里知道这种乍活态度的重要性、能在人生中真正加以贯彻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无论拥有多么高深的知识,无论具备多么很好的才能,仅仅因为不懂得这一简单的秘诀,从而浪费了自己人生的人,何其多也。 拥有了成功的事业,获得了显赫的名声,这样的人却干起了营私舞弊的勾当,引发了丑闻,毁掉了一步步积累的人生成就。这样的事情我们时有耳闻。 对于上述很重要的人生道理,这些人虽然知道,但没能将其变成自己的“血肉”,没能付诸实践。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