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章 日本近代陆军教育体系的形成:陆军“中坚层”的培养轨迹 明治35年(1902年)8月31日,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在日本仙台市东部广阔的宫城野附近的道路上,一对看上去满身乡土气息的父子,一边用衣襟擦着汗,一边不歇脚地走着。终于,两人来到了一座庄严的建筑物的正门前。 这里是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明天就要人学了,这名叫作石原莞尔的少年,在父亲石原启介的陪伴下长途跋涉,刚刚从老家赶到仙台。当时的石原莞尔是山形县立鹤岗中学的初二学生。 次日的9月1日,是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第六期的开学典礼日。所有来自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的新生,加上部分来自关东以西地区的新生共50人,在典礼前换上了公家发的纯白色陆军夏季军装,然后到二层大讲堂集合。 在全体新生进行宣誓完毕后,是开学典礼最重要的环节,即由校长朗读明治天皇在1882年颁布的《明治十五年御赐陆海军军人之敕谕》(『軍人勒諭』)。这则敕谕要求所有陆海军军人必须会背诵,敕谕开头就是“我国军队世代为天皇所亲御”,“一、军人当以尽忠尽节为本分。夫既享生于我国,其谁复无报国之心,而况于为军人者……一、军人须以礼仪为重。凡为军人者,上自元帅、下至兵卒,期间自有官职阶级之分。即同列同级之中,停年亦有新旧。其新任者自当服从于旧任者,须知下级者之承上命,实无异承朕命。纵非己所隶属,亦当视同一律。上级者固不待言,即论停年较己为旧者,亦当尽礼表示敬意……一、军人当尚武勇。夫武勇为我国古之所重,凡我臣民自非武勇不可,况军人以临战杀敌为职志,又安可一时忘乎哉……一、军人当以信义为重……一、军人应以质素为旨。”规定军人必须忠君报国,崇尚武勇,下级服从上级,新人服从旧人。自此,这段敕谕将贯穿这些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的一生,成为此后他们接受军队训育指导的专享依据。“军人敕谕是建军的骨髓、军队的支柱,全体陆海军军人都要铭记在心,无论平时战时,都据此磨砺操守”。 以上这段描写出自石原莞尔的传记,记录了石原莞尔少年时代进入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时的情景。 说到明治35年,正处于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所谓“卧薪尝胆期”。中国的义和团事件的余温尚在,日俄之间的紧张气氛又日益加剧。年初,日英同盟成立,日本对俄感情也变得尖锐起来。就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石原莞尔等一批少年作为军校学生开始接受培养。经过数年的精英式军队教育和军国主义的思想洗脑,期间被日本在日俄战争取得的胜利所鼓舞,这些军国少年逐渐成长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中坚”。他们把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和训练积极付诸实践,其中有人如石原莞尔,成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后又因与同僚产生侵华方向性分歧,被迫离开陆军,摇身一变为军事理论家、“和平主义者”;也有人孤注一掷,把中国乃至全世界民众拖人残酷的战争,最终被靠前军事法庭处以极刑。 研究日本陆军“中坚层”侵华政策的演变轨迹,首先有必要厘清日本近代陆军的战争观,特别是其对华认识的形成过程。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解释日本陆军“中坚层”何以敢不断挑衅并不断扩大侵华规模,并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石原莞尔的成长轨迹,正是其中一个极具共性又有其特性的难得个案。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为了摆脱西方列强的蚕食,实现国家的近代化,日本很快走上了“脱亚人欧”的道路。而保障国家强大的根基之一,就是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1870年,明治政府开始效仿法国和德国的军队制度,创建不同以往的日本近代陆军体系,并迅速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军事教育制度。在这套军事教育体系之下,陆军择优录取日本青少年(初中生)进入陆军幼年学校,经过三年严格的军事化教育,再从中择取很好学员送人陆军士官学校。其中那些能自陆军士官学校顺利毕业者,要再经过基层联队锻炼后,方可报考陆军大学。最终,陆军大学毕业生中,也只有优等生才会进入陆军核心部门。这三个层级的每一次筛选,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日本陆军的军事教育可谓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这批毕业生在此后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中,无论是服务于陆军中央具有决策权的“精英”分子,还是在战争中实地参与作战指挥和计划制订的各级军官或参谋人员,大部分都是在这套军事教育系统下培养的“中坚层”。 P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