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章 武则天的出生地与故乡 历史学是实证科学,在证据不充分的前提下,言人人殊是很正常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如此争论突显了史学研究的相对性,这种印象过于深刻,很容易导致任人打扮的特别说法,从而否定了史学的科学性。证据多元是证据不充分的一种状况,证据信息不确定,是不充分的另一种状况,如此条件下,研究者的主观选择空间扩大,至少表面看上去比较随意。历史证据学,属于史学研究法的范畴,在相对的证据面前,如何保持客观冷静的观察,认真面对不同的证据显然是重要方面。武则天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人物,关于她的出生地和故乡问题,就是一个很生动的历史证据学案例,认真讨论,不无益处。 第一节背景回顾 郭沫若先生有关武则天出生地的意见,首先是在《人民文学》1960年第2期上发表的话剧剧本《武则天》中做了表达,利用剧中人之口宣布武则天是出生在“巴蜀的剑阁附近”,“巴蜀才是我的故乡”。剧本的附注,郭老注释道:“武后的父亲曾为利州都督,武后即生于广元县。”引发争论之后,郭老在1961年5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①,更系统地阐述了武则天出生广元说。 关于武则天的研究,重点其实是整体评价问题,具体到武则天的出生地,最多属于武则天研究中的一个小分支而已。在郭老文章之前,与这个题目相关的研究文献大约只有一则:王家祐《广元皇泽寺及其石刻》②。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武则天的研究上,陈寅恪、胡如雷、吴泽、翦伯赞、吴晗、缪钺都有文章发表,这一研究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上海《文汇报》专门发表《武则天评价问题综述》③,可见武则天问题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话题热度。郭老发表五幕历史剧《武则天》,有利于武则天研究的社会普及,但武则天出生地问题还不是一个热点。郭老文章之后,有张明美等《四川广元皇泽寺调查记》④,可以看作是延续郭老观点的一个学术思考。根据梁永元先生的文字,这个调查记是受郭老的委托前往广元实地考察的结果③。吴晗发表《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涉及武则天是否出生广元问题,他认为武则天出生在四川是不大可能的。陈振《也谈武则天的出生与出身》②,不同意郭老看法。5月,郭老发表《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反对陈振看法,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于是,武则天出生地问题很快成为一个热点。支持和反对的意见纷纷出现,立刻形成讨论热潮。 敬堂《武则天不生于广元的证据》③,对郭老的文章,可以说是接近针锋相对。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两个问题》④,也是反对郭老的观点。郭老的战友似乎更多,钟华荣《黄泽寺与武则天》⑤,杨山等《在武则天的故乡》⑥,《在武则天祠庙周围》③等皆可以看作是郭老的战友。董家遵《武则天父亲两任利州都督》,帮助郭老论证,力图补上郭老论证的漏洞。敬堂发表《有关武则天的两件资料(攀龙台碑与则天母墓碑文并序)》④,对郭老继续表示不同意见。 1962年9月26日,郭老再次上阵,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关于武则天的两个问题》,把武则天研究尤其是出生地问题进一步推向高潮。两个问题分别是“谁杀死了李贤”,“武则天的生年有问题”。罗元贞发表《武则天的籍贯和出生地》①,继续否定广元说。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