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文学偶像。他既能写炽热的感情,也能写阴暗的人性,还能构造出强烈的悬疑感。这本《恋情的终结》是他众多优秀作品中较为知名的一部,也是一本独特的、用第一人称写成的作品。格林是一位宝藏作家,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爱情,对于相恋的人来说是美好甜蜜的,是充满正能量的;但是对于那些恋情受挫的人们来说,可能其回忆就是苦涩难咽的。在关于爱情的各种书籍中,一般来说都是描写爱情的美好一面,一般来说其结局都还算圆满,极少部分的爱情故事的结局以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但是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情感还是没有磨灭。感情方面,圆满的结局固然是美好的,是喜剧;但是遗憾的场面,也就是悲剧,虽然当事双方非常痛苦,但是对于旁观者来说则是最大的冲击,能够让人铭记于心。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终成正果,在这本《恋情的终结》一书中,作者格雷厄姆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令人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虽然这只是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婚外恋情,但是作者却用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对爱情的理解。“爱情可以消失,但爱不会”,主人公莫里斯在嫉妒、怨恨、纠结中痛失所爱,暮然回首,才懂得爱其实一直都在。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战争,关于信仰,关于婚姻的思考,这些都与爱情一样,是历久弥新的话题。
偶然认识的的名家,我想书中的内容是对爱情、命运最好的解释。准备集齐格雷厄姆.格林的书。
用一个晚上看完这本书,胃部感到阵阵痉挛,像被拳头打了。 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唤起痛苦,但又隐隐地夹着欣悦。可以用书中这样一段来回答:“在痛苦之中,我们似乎会觉察到自己的存在,虽然这种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畸形的自我中心主义……但是快乐却会将我们消灭,令我们丧失自己 。” 主耶稣受苦受难的形象,永远悬挂在十字架上,那些画家笔下逼真的血污,象征着圣体圣血的面包与葡萄酒。藉借痛苦,也似乎只有痛苦,他才能深入地来到信仰者的中间。苦修者曾在荒野中用荆棘抽打自己,圣徒如不经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就不会获得令名。 总是这样,在有信仰普遍存在的时代里,这些都不成为问题。答案总会有的。可是有一天,人们宣布,上帝死了。没有信仰,拒绝信仰的人,和有信仰的甚至迷信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前一种人义无反顾,勇气惊人,乐于制定新的秩序,或者做永久的怀疑论者。据我的经验,怀疑论,总有一天变成最悲伤的某种论调。 没有经历过内心深刻痛苦的,不会去寻找信仰。这是莎拉的路程,痛苦来源于她的爱情,准确地说,是她以为的,在终结中的爱情。 爱情本身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痛苦,我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痛苦,就不是爱情。就如书中之“我”:如果不存在嫉妒,就不存在爱情。爱情如同热病,在高烧的谵妄中,是消灭病菌,还是被病菌消灭?不,这不是一道选择题。答案只有一种,不管爱情是否会消失,你都不在了。被耗尽了。 你没有耗尽,你还生龙活虎,意气风发,是因为真正的爱情从来没有降临过。你收获膺品。如同坐在祷告室里一身轻松的信徒。你是幸福的,光没有降临,阴影也就不会笼罩。 在书中,“我”说:“爱情耗尽自己用不了那么长时间。”相类似的话,在东方,有个叫赵令峙的人说过:“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这是两个曾有过很多女人的男人。 除了跟她在一起,你再也不会调动起性欲。你无法再爱上别的任何人,连本能都不再有。这种话,一辈子忠于一个肉体的人没资格说,而“我”是,曾经乱爱乱交过的男人,这就像,不在污泥里呆过的,没有资格谈论清洁。“那些德行从无亏损的人,她们的美毫无生气。” 所以,作为读者的我,相信“我”所有关于爱情的话语与结论,我理解“我”狂热的嫉妒,那无法忍受的分离后的猜疑,空虚,痛苦。在那之后,在一切结束之后的平静——比死亡更深沉的平静。 补:何谓人性的 在冬天黯淡的维多利亚公园里,丈夫和情人进行着艰难的对话。尽量彬彬有礼,把恶毒和嫉妒藏起来,痛苦似乎不存在。“我”,情人说:“我想要爱情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而绝不会变淡……” “这不符合人性,人得知足……”丈夫回答。 白昼慢慢消逝了,他们还坐在那里。这是充满预言性的时刻,在将来,这两个男人,还有要互相憎恨互相依靠的时候。 人在世界上走,不能承担太激烈太深重的感情,那会神智混乱,会毁了他的生活。爱情是命运一时兴起的恩赐,就像孩子在节日里获得美味的糕点,过了,就不应再贪恋,要懂得回味的好。人必须要告诉自己这个。多么惊心动魄的爱情,都将转化为亲情,为友谊,为习惯。或者为一种遥远的追思,在月下,酒后,于无人处,偶然忆起,平淡生活中一抹胭脂红。是的,人得知足,否则,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 丈夫早早做好了屈从的准备,他知道,萨拉,他的妻,他们俩早已经不再相爱。他也知道,她对他依然有感情,那不是爱,爱怎么可能永远存在呢?他平心静气,无欲无求,呼唤她的时候,声音甜腻,态度温存,近于虚伪。 这一切,是从“我”嫉妒的眼里展示出来的。阅读这个故事,不如说,在听取一位情人滔滔不绝的偏见。又或者,在听一个怀疑论者,对永恒之爱的狐疑与肆意攻击。真相不在叙述中,真相在叙述者百般掩饰,无路可逃的情感里。 阅读者将被这如大火熊熊又如大雪之夜的情感抓住。水深火热,总与人性的正常趋向相违背。 有一首诗说:“生命中总有些来势不可挡。比如要亮起来的黎明;比如要暗下去的黄昏;比如宿命的邂逅;比如预知的离别;比如摧枯拉朽的爱情;比如生;比如死。” 在这一切势不可挡之中,樽俎折冲,趋利避害的,就是人性的。
可能还太年轻,经历太少,感觉看起来有点深奥,就像之前高中的时候看不了张爱玲,但大二了,感觉她的小说有点意思,所以可能以后再来看这本书就有不一样的感觉。封面特别好看,精致,里面也不错!
收齐了读客的系列9本,加上上海译文的《权利与荣耀》,总算能全面的研究一下格林先生。 爱情是亘古不灭的话题,千姿百态,言说不尽,个中滋味,五味杂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爱情模样,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爱情故事。《恋情的终结》也讲述了关于爱情的故事。《恋情的终结》是格雷厄姆•格林的代表作,也是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这位传奇大师曾经获得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生阅历丰富,所创作的作品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在《恋情的终结》中这种关注尤其明显。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并不复杂,作家莫里斯与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发展了一段炙热的婚外情,在一次意外的轰炸事故后,二人中断了关系。经历了两年的嫉妒和愤恨的折磨之后,二人再次相遇,莫里斯内心的狂热依旧,但这段婚外恋情终于在几经周折之后走向终点。 这部小说最突出、最吸引人的地方,主要在于以作家莫里斯第一人称叙述的内心的复杂感情。莫里斯抑制不住对萨拉狂热的爱,但作为第三者,他的感情世界非常复杂和微妙,可谓爱恨交加,其间穿插着挥之不去的犹疑、试探、嫉妒、悲哀、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通过莫里斯第一人称的叙述和萨拉的日记,把这份感情描绘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对这份感情感同身受,充分体味了双方之间这份感情的凶猛与无奈、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相比《恋情的终结》,《命运的内核》的情感描写更加细腻。格林在本书中穷尽了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的一切: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和信仰。斯考比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然而他具备主要求的美好品德,正直、博爱,然分不清责任、怜悯与爱。他其实谁都不爱,妻子、情人甚至于他自己。“说起来也许有点儿奇怪——像他这样一个犯有过失的人——我却觉得,根据我的了解,他实际上是爱上帝的。”兰克神父这句话不无道理。
正如约翰·厄普代克所说:“伟大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令人不安,如同在审判者的注视之下。”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唯一的不足是:书的前6页页脚有小孔。
在当当上看到这本书,封面的推荐语特别惊人,说这位作者提名过21次诺贝尔文学奖,而且还有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一批著名作家的推荐语,这么多名气集于一身,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有多好看,所以就买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所有人都知道男主人公会死,但没人阻止的那种孤独绝望,最后一张让我想到了读《悲惨世界》时冉阿让病危时珂赛特脑子里还是她的爱情的感到的愤怒与悲哀
格林我已戒不了,以他独特的人生观向读者呈现人性的深沉与复杂
车速渐渐慢了下来。铁路旁列日市的巨大高炉就像在边境袭击中着了火的古代城堡。列车晃了一下,通过了一处岔道。路两边架着一道道钢梁,下边远处,一条空荡荡的街道斜插着伸向黑暗,一家咖啡馆门口亮着灯。眼前出现许许多多的铁轨,一些没挂车厢的火车头呼啸着喷着气……
很可爱的卡通画,睡眠话题现在很热,而我是一个长期的睡眠困难户,同时买了好几本睡眠的书,这本是最通俗易懂的,希望这本书也能够带给你一样的美好睡眠。
作者首先以男主为第一人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有夫之妇的莎拉,随着慢慢接触,两人陷入了疯狂的热恋,但是作为情人的男主,心里总是充满了嫉妒、猜疑和得不到满足的那种恨。在一次空袭的死里逃生后,莎拉消失不见了,男主生活在爱与恨的挣扎矛盾中。两年后的再见,为了弄清楚莎拉的真实想法,男主雇佣了侦探调查莎拉,在得到莎拉的日记本后,本书的高潮来了,作者通过一篇篇莎拉日记,又以莎拉作为第一人称,描写了这些年对男主的爱,解开了男主心里的疑惑和猜疑,让他知道原来莎拉一直深爱着自己。最令我想不到的事,在男主知道一切决定要带莎拉远走高飞时,作者竟然把莎拉写死了,读到这真的接受不了,以至于后来的部分浑浑噩噩的看完,记不清什么情节,心里只有惋惜。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依次从男女两个人的角度描写这份恋情,依然那么细腻真实,原谅我读书少,以前没看到过。有关伟大的爱情故事大多以悲剧结尾,本书也不例外,恋情的终结。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