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巴兹·鲁赫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心中一直有个大大的疑问:这盖茨比了不起在哪?莱昂纳多的演技确实出神入化,但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马奎尔面对灯红酒绿纸迷金醉社会场景波澜不惊的叙述,还有原作者那个隽永的墓志铭: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这部号称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的榜眼之作,导演又是曾经执导《红磨坊》并多次斩获柏林最佳导演奖的巴兹·鲁赫曼,是我没看出电影的韵味?我想只有原著才能给我答案。 带着疑问与困惑,比对着豆瓣上的影评,不到200页的小说几乎没花一个晚上的时间。120分钟的电影确实阉割了原著中大量的细节,合上书本的那一刻,突然对老谋子有点钦佩,与之相比,《活着》、《妻妾成群》的荧幕改编绝对堪称完美。当然,论回原著,盖茨比,称其伟大一点不为过。出身贫苦的盖茨比爱上了贵族千金黛西,通过努力赢得美人心。恰逢一战爆发,盖茨比被迫离开故土,也离开了他心爱的黛西。战争的残酷中断了二人的联系,但盖茨比始终相信黛西爱着自己。继续努力,于是五年之后,盖茨比成了金土豪,在黛西家的对岸安置了一处豪华府邸,夜夜笙箫,歌舞升平,只待美人顾盼,重获芳心。黛西终究还是来了,男孩还是那个男孩,只是女孩已经成了人妻。但黛西称仍爱着盖茨比,于是盖茨比策划二人私奔。黛西要盖茨比去她家做客,盖茨比决定和她的贵族丈夫摊牌,黛西最后被动摇了信念。争吵之后,盖茨比载着黛西离开,黛西要求驾车,结果撞死了黛西老公的情妇,盖茨比揽下所有,最后被死者老公暗杀在自家游泳池。(请看原著,我这真的是瞎扯!) 有篇评论这样解读"The great",盖茨比了不起不在坚守一份爱情,而在于在那样一个时代仍能坚守对未来,对一个"we"的憧憬。 所谓的美国梦,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过得更好。只有你努力,你就能让梦想更接近现实。我常想那消失了五年的盖茨比,尽管他自己轻描淡写的叙述了自己发家的过程,似乎运气占了大半成。但众所周知,机遇只给努力的人准备。矢志不渝的爱情观,拳拳赤子之心,饱含希望的编织着一个华美的梦。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上一次,莱昂纳多沉在了大西洋冰冷的海水里,但却留给了ROSE半个世纪的追忆与 念想;这一次,他倒在了自家碧蓝的池水里,最后黛西举家搬迁,葬礼也没有派人来吊唁。苏子说的好:多情总被无情恼。无意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感情的世界没有对错。 往事如风,世事如烟,时过境迁追忆皆为枉然。 前几天知乎有个问答贴"为何年龄越大,看星爷的电影越心酸?",不知道别人怎样理解,至少与我是如此。星爷的电影,越看越悲戚。有人解读说星爷的电影都有一个基本内核,"向本出发,勿忘初心"。他的电影一直告诉我们这么一件事。人忘记什么都不要忘记最初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年纪大后再看,会让人越发的感概,究其原因,说句滥情的话,我们都变成了我们当初讨厌的模样。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怀着最初的美好,掬起浪花一朵,在记忆的漩涡里徜徉。相信只要明天游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可以触碰得到彼岸那盏荧荧绿光。千金买一笑也罢,自古空余恨也罢。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真正披荆斩棘以梦为马,The Great Gatsby,The Great You Are.
——读《瓦尔登湖》有感“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 ——题记当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都是虚妄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让我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遇见了梭罗,遇见了他的瓦尔登湖。打开这本书,只见瓦尔登湖的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的飘来,微醺着你的灵魂。《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种朴素淡薄的心态去迎接它“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其实,孤独,并非就是将自己的封锁,与世隔绝,而是丢弃所有的浮躁,烦杂。因为孤独静处让人得以安顿心灵,从而去思考人生。也许这就是梭罗,选择到瓦尔登湖旁隐居的原因。在梭罗看来,宁静是靠近孤独的最好方法,因为孤独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只有宁静孤独下来,人才会去思考自己。现在,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许多人,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却依然感到空虚和痛苦。其实我们的生活,不必如此,“让我们该起床时赶紧起床,该休息是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别被如此湍急的旋窝吞没。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梭罗说过:“我宁愿独坐南瓜上,也不愿拥挤的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这是崇尚自由的人的理智选择。不愿与别人争夺。摒弃世俗。拥有一颗简单而满足的心。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但是却对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哪里都是“瓦尔登湖”,这样我们也会活的更加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人生也就更加精彩。“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臻于完美。”在喧闹得都市里,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净,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让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滤净自己思想的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
“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 ——菲茨杰拉德散文集《崩溃》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银幕改编从未成功过。原著小说实在太过家喻户晓,它美国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高居第二名,是诗人兼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口中“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是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它对美国梦的阐释超越岁月, 被选入美国高中语文教材。所以在美国,但凡是受过中学教育的观众,没有不熟悉这个故事的。 2013年夏天,澳大利亚人巴兹·鲁赫曼向《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起了第四次冲锋。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长岛,随着叙述者尼克的视角,我们旁观了一场过于喧嚣的梦之悲剧。对于巴兹·鲁赫曼能办好一场繁华缤纷的派对这一点,我在观影前就深信不疑。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视觉表现力上的确下足了功夫。制片人之一、也是导演的妻子凯瑟琳·马丁负责本片的美术设计,普拉达的华服,蒂凡尼的珠宝,确实赏心悦目。置景也极大限度的贴合原著的描述,从长岛到曼哈顿的必经之地灰烬谷,破损暗淡的广告牌上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电影中东卵汤姆和戴西的宅邸,是乔治殖民时期的建筑,豪华却平整典雅,不张扬。而无法挤入这块世袭领地,在西卵落脚的盖茨比城堡,就极尽奢靡时髦之能事,新老贵族的风格差异性一目了然。更不消说几场派对的热闹场面,天花乱坠。托了3D的福,海对岸戴西家门前的绿光闪得跟绿灯侠似的。 至于被不少影迷和爵士乐迷诟病的电影配乐,比如音乐总监Jay Z,Hip-hop的广泛使用,我反而认为不是电影成败的要害。如果反映20年代的电影只能用20年代爵士乐(干脆只能用20年代的摄影机怎么样?),那《疯狂原始人》岂不是连歌都不能有了,只能嗷嗷叫?巴兹·鲁赫曼当年载誉的《红磨坊》配乐也是流行歌曲大拼盘——涅槃乐队、艾尔顿·约翰、斯汀……甚至改编麦当娜的《宛如处女》,反对的声音好像没有现在这么激烈。用当代观众容易迅速建立联系的音乐来解码重塑一个世纪前的华彩盛况,这就是鲁赫曼最鲜明的导演风格之一,只要一切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未尝不是有趣的尝试。尤其当盖茨比欣喜的领着戴西在豪宅中嬉戏,纵情欢笑,背景里Lana Del Ray的声线苍凉而天真,一遍遍的追问“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哀而不伤,美不胜收。 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形式上的成功万众瞩目,却难掩本质上的失败。作为菲茨杰拉德的读者,我要抗议的是貌合神离的原著改编。这一次,巴兹·鲁赫曼依旧邀请了他的长期编剧搭档克雷格·皮尔斯,哥俩曾共同创作了《舞国英雄》、《红磨坊》、《罗密欧与茱丽叶》几部鲁赫曼最重要的作品。 所谓“最忠于原著”的旗号,我想只能收买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任何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书的读者,都可以在电影中随处捕捉到渐行渐远最终骨肉分离的差异之处。电影通过心理医生与尼克之间的互动,便捷的引用了大量原著语句,让人有种听有声读物的错觉,却莫名其妙的拆解生造了不少,比如那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之一“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只被引用了一半儿就改成了“尽量把人往好处想。”更有甚者,巴兹·鲁赫曼一厢情愿的抽掉了所有展现盖茨比与戴西重逢后失望梦碎的细节,让他在爱情美梦中一往情深到底。而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盖茨比早已洞悉了关于戴西的一切,他并不是泰坦尼克号上没有溺水而死的杰克,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写道,“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以及在去城里消暑之前,盖茨比的一句“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足以挑明一切。 **N的特邀影评人汤姆·查瑞提对巴兹·鲁赫曼的概括略显刻薄,倒也非常准确,他认为鲁赫曼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有一种“毫不害羞的浪漫和充满热情的肤浅”。我愿意相信巴兹·鲁赫曼是很钟情于这本小说,很热爱盖茨比这个人物。可恰恰是导演的善良和仁慈,让盖茨比的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不够完整,反而欠缺了最重要的况味。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都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没有了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沦为一个多情富翁千里追妞,痴心永不改的三流浪漫故事。 在蓝色狂想曲和漫天礼花中出场的莱昂纳多就只能是一个出身草根的痴情富翁。而女主角凯瑞·穆里根从《成长教育》、《羞耻》到这一 部,很适合扮演耽于欲望又天真迷糊的物质女孩,但和戴西还差了几个数量级。她是更善良单纯的戴西,他是更痴迷情深的盖茨比,故事里的丝丝寒意被鲁赫曼捂暖了,兑了雪碧的红酒会不会更好喝?巴兹·鲁赫曼也许是圆了自己作为读者的梦,却是对原著小说本身的辜负。电影的结局,盖茨比中枪之前,电话铃响起,他误以为是戴西打来的,就这样满怀希望的在慢镜头中仰跌进华丽的碧蓝泳池里,嘴角幸福含笑,导演给了他一个死得其所。而小说里中明确的刺破了泡泡,“我有一个想法,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真乃云泥之别。难怪有朋友看完电影摸不着头脑的问:“这盖茨比了不起在哪啊?” 电影的尾声,尼克完成了这部小说,用钢笔签上了封面,把故事与作家联系在了一起。其实菲茨杰拉德不是尼克,他就是盖茨比。很难不联想到作家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之间的故事。他们初次相遇之时,泽尔达是富家小姐,菲茨杰拉德正如盖茨比一样也是个无名小军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当然没有小说中飞黄腾达的邪门捷径,想要赢得佳人芳心,唯有埋头靠着一支笔苦写。直到《天堂这边》成了畅销小说大获成功,泽尔达才答应了菲茨杰拉德的求婚。他们成了社交圈里最登对的一双璧人,葡萄美酒夜光杯,从纽约到巴黎,笙歌达旦。再往后的事大可参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他坚信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不再有伟大的作品,根源是泽尔达的疯狂毁掉了他。菲茨杰拉德对于最绚丽纵情的爵士时代,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我爱他写最繁盛时也笔带悲凉的温柔。终于年仅44岁的菲茨杰拉德心脏病突发,于圣诞节前某个黎明猝死在了洛杉矶朋友的公寓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并没有写到粗心大意的戴西的结局,不过我知道泽尔达的。在菲茨杰拉德猝死洛杉矶的八年以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发生了火灾。据说,那天忽然起了大风,她一个人站在楼顶上,直到被火焰吞没。他们合葬了,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隽永的结尾——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一直以来,我对美国梦都只有
只有跳出自己所在的世界,我们才能真正辩证地认识它。于是有了小王子。chapter1.喜欢一个事物,就连它所有的不好都喜欢,人也一样。就像小王子和他的玫瑰,尽管她任性,固执,骄傲,甚至还有点小小的大小姐脾气,可小王子依旧是喜欢。他仍是包容着他的玫瑰,小心地把她用玻璃罩罩起来.坚持每天用心给她浇水,就连在地球上看到一束束和她一模一样的,也依旧坚定地认为她和她们不一样,她们只是普通的花儿罢了,而她是他一个人的玫瑰。chapter2.大人的世界和小孩子不一样。他们的眼睛太过真实和理性,以至于看到的一切都没了颜色。而小孩子,则是更在意每一天落叶的数量都各有不同,而不是秋天越来越近天气变冷了。大人总是说孩子太过单纯,而孩子也笑大人太过复杂,以至于他们的世界也简单,也复杂。chapte
.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坚持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这也没错。但是毕竟只有少数人会由始至终一直奉承这一观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善变,而是真的出现了比这更好的事物。于是有的人会批判,有的人会赞扬,人各有理,何必要难为别人和自己持相同看法。
很好很喜欢
大家避雷吧,在快递站都搜不到货不知道是干什么吃的,一问客服就是其他单号你也不告知你也别做了
发货快,包装得很好
还可以的书
质量很好,到货没有损坏。
还没开始看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