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前些日子,有个已经结婚几年的朋友跟我吐槽:“最近我老婆总跟我吵架,我明明很努力的工作了,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她为什么不理解我呢?”起初我还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婚姻双方互相理解,避免产生纠纷。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我才明白,有些时候,婚姻中的双方根本不了解对方的需求。 书中的主人公里卡尔多一直认为妻子鄙视他,跟所有自我感觉良好的丈夫一样,他认为自己做的足够优秀,出身、教育不如自己的妻子是绝对没有理由鄙视自己。那么,为什么在争吵中,妻子埃米丽亚会赤裸裸的的表示出鄙视呢? 原来里卡尔多和埃米丽亚都对彼此产生了误会,妻子以为丈夫想要把自己当做筹码,换来自己的工作机会,丈夫以为妻子想要高品质的生活,于是去做了编剧赚取生活费用。两个人对彼此的需求不了解,也根本感觉不到对方的心意,裂缝也就此产生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误会,但是究其根本,主要是来自于二人的软弱无能,里卡尔多有着自己的理想却不肯去实现,埃米丽亚心中有着不同于里卡尔多的完美男性形象,却迟迟不肯放弃对丈夫的改造。正是两个懦弱的人相互的走在了一起,错误的用自己的想法去满足和改变对方,最终得到的结果注定是两败俱伤。 就如同我的那个朋友一样,或许在他眼中努力工作便是妻子不争吵的前提。但是在他的妻子眼中,或许早点回家帮她看护一下孩子,做一会儿家务,比在外努力工作要强的多。有时候我们需要改变一下懦弱的自己,问自己究竟给予对方的是我们想要送出的,还是对方真正想要的。 懦弱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他能够把自己的不如意转变成别人的错误,却从来无视自己的懦弱带给对方怎样的伤害。
撕碎婚姻底层基础的从来不是不爱,而是无法重新相爱 ---读《鄙视》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这是《鄙视》这本书封面上十分显眼的一句话,也是越发吸引人读进去的一段文字。这句话像多少爱情里的模样,也是多少人一生无法企及的倒带般的梦想。人们都不向往结束,往往是向往重新开始。结局却经常不能如愿。 01 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生存底色 《鄙视》是由意大利的“鲁迅”--莫拉维亚创作,他与同时代的卡尔维诺、夏侠被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 莫拉维亚在22岁时就出版了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之后他又推出包含《鄙视》在内的多部著作,冷静地审视着现代人的情爱深层世界、失意者繁杂的内心世界。 同时,作者莫拉维亚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精神上的存在危机,在故事的叙述描写中探讨人的责任感、面对生活现状的行动力,以及人如何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求存在感。 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情感细节,以及婚姻中不断发展的情绪曲线,掺杂在为了生活而不断忘却生活初衷的人们,那些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精神黑洞,伴随着一段男性半自白式地讲述与描绘展开。呈现了一幅撕扯不断得,甚至抛开20世纪,在当下社会中,婚姻关系与爱地纠葛画面。 02 越用占有的方式渴望爱,越无法拼凑被生活磨碎了的爱的粉末与碎片 《鄙视》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事电影编剧的主人公莫尔泰尼与妻子埃米丽亚之间的婚姻危机,也突出地讲述了现代人一种普遍的“爱无能”现象。 《鄙视》全书主要讲述了婚后两年,丈夫莫尔泰尼由原来地做影评和记者的工作时,夫妻间虽然生活拮据,但夫妻感情很好,彼此相爱,在这个时期的莫尔泰尼并没有觉得这样的恩爱有什么不同,甚至觉得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当丈夫莫尔泰尼结识了电影制片人巴蒂斯塔之后,莫尔泰尼成了编剧,这样在家庭收入上有了很好地改善,莫尔泰尼自己认为购房是为了满足妻子埃米丽亚的内心安全感需求,并且在刚入住新居的时候,两人也有了感情的升华,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都有着高度的契合。 在完全入住新家以后,妻子却要求和莫尔泰尼分开睡。但是作为莫尔泰尼,却强势的要求与妻子进行夫妻生活。莫尔泰尼有着莫名的不解,并且感受到了夫妻之间的变化,并从回忆中,自己去揣测事件的起因。他完全不理解,过去崇拜、爱慕的妻子不知所踪,于是,他愤怒,发脾气,不断追问,妻子从一开始地顺从,到不耐烦,到最后表达出对丈夫的鄙视,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 妻子也偿试接受这种平淡的生活,爱意在消逝中,但莫尔泰尼反复就想知道为何被妻子鄙视的原因时,也偿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这段婚姻从破裂中修复,于是,在一次出差机会里,他带上了妻子,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妻子出轨了制片人巴蒂斯塔,那个妻子不喜欢开快车的制片人,她选择了当制片人的情妇,最终因为车祸丧命。 整部《鄙视》这本书中,丈夫莫尔泰尼在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最终走向分离。 这个奇怪的现象,从20世纪,不知道是跳跃式的承袭到了今天,还是,一直就存在于婚姻生活当中。 03 尊重,在乎,忠诚永远是大部分女性衡量感情和婚姻稳定的标准 《鄙视》这本书,大部分的内容描写,主要是从丈夫莫尔泰尼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审视这段不知何时破碎的婚姻关系的。 一次是他回忆,带妻子与制片人巴蒂斯塔相见,因为坐车的问题,妻子表示想和他一同坐出租车,但是,莫尔泰尼却让妻子独自乘坐制片人的车,而且他路上遇到了车祸而迟到。 关于坐车问题,他们出差时,需要住在制片人的别墅里。制片人再次要求只拉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想和莫尔泰尼同行,但是,莫尔泰尼依然没有维护。 在这位编剧的内心世界里,他始终是无法理解妻子的爱是怎样消失的。到底是什么,让妻子对他的身体失去兴趣,也不再热情,对他的精神世界也不再过多关注。这位编剧在外面获得不了崇拜感,常常期待出现在妻子身上。 当最后丈夫莫尔泰尼,在理解自己即将新编剧的作品《奥德赛》,在不同人的眼中的不同角度时,经过了长久的纠结与争论,他终于在某一刻释怀,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看待的方式、角度都不而会引发不同的结果。 《鄙视》这本书最终也没能从实质解决到这场破碎的婚姻关系,真实存在的事件一直在不断地上演着,就像本书的封面显赫的写着:“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太多的婚姻和感情关系,走到最后,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开始,大都以彼此无比嫌弃,互撕伤害而剧终。
《鄙视》:直击现代婚姻最沉层次真相,不再爱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爱的反义词不是不爱,不是恨,而是鄙视。不爱了,放手就好;恨可以争吵,可以伤害,明刀明枪的争执;但鄙视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轻视,来自内心心底的放弃。 鄙视你,与你的所作所为无关,与你挽救的努力无关;鄙视你,也就再也没有挽回的可能。而这对于一个男人自尊心的伤害,是致命的。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从爱走向鄙视,为什么长久的夫妻有很多都走向了这种冷暴力,走向了一种相互伤害的状态?这是哲学家所探讨的问题,也是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这本小说《鄙视》所深度思考的问题。 莫拉维亚,15次被提名诺贝尔奖而未得,这是对于他成就的肯定,也是他人生的遗憾。但我相信他是不会感到遗憾的,他把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探索人性之上,他用它犀利的笔深挖这人性的根源,他和中国的鲁迅一样把人性中那赤裸裸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让人深思,让人反省。 《鄙视》讲述了剧作家莫尔泰尼和他妻子艾米莉亚两个人感情的一场危机。而这场危机看似平淡无奇,看似也没有实质性的伤害,但带给对方的都是精神上的致命伤,都是会击垮对方的伤害。 莫尔泰尼和艾米莉亚在生活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结了婚,但两个人恩爱幸福。两年后,他们贷款买了房子,生活的重压一下子到了他们头上。而莫尔泰尼就只能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必须为了金钱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编剧工作,但他又从心底看不起自己的工作。 在他和制作人巴蒂斯塔的相处过程中,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他把艾米莉亚推到了巴蒂斯塔的车上,一次短暂的路程,一个错误的行动,误会至此产生,鄙视自此开始。为什么鄙视,艾米莉亚没有去询问原因,没有去探究根源,她是想当然的开始鄙视了。而后面的一系列故事,都是莫尔泰尼为了探求鄙视的原因,消除鄙视而做的努力,他能够找到原因,挽回妻子的心吗? 这部小说莫拉维亚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故事的内容好像就发生在现在,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如果读者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这种伤害就一直存在着,唯一的不同是,当事人的你我没有真正进行反思,没有让这种伤害进入到意识层面,没有夫妻明确告诉对方:我鄙视你。但不是说这种伤害不存在,它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内心再也掀不起爱的涟漪。 爱无能是一个现代化的通病,让很多夫妻最终沦为搭伙过日子。看似恩爱如初,看似出双入对,看似幸福美满,但内心又是怎么样呢?为什么很多从来不争吵的夫妻会因为一点小事突然就分开了呢?那是内心的积怨已经到来压制不住的地步;为什么看似战火连天的夫妻反而可以白头偕老呢?夫妻相处的真相值得深思。 曾有句话是对夫妻关系最好的注脚:“每对夫妻在内心都会想杀死对方很多次”。夫妻之间太容易把情绪压抑在心底,而不是表达出来,而不是让对方知道,而不是试图去解决。沟通无疑是解决最好的办法,但拒绝沟通的大有存在,他们只是在脑补着各种场景,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然后想当然的把自己立于道德高地,想当然的去鄙视对方,但这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也行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不要让鄙视的情绪产生呢。 我读莫拉维亚的《鄙视》,也许太过肤浅,也仅仅在试图寻找鄙视的原因所在,试图解决夫妻相处之道。而作者思想更加深邃,他已经探索到人性的程度,探索到不同思想的人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思维模式,那就是人性的另一个领域。“一万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还只是对于一个戏剧形象的看法,更何况我们现实千千万万的芸芸众生。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了解别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沟通,去探寻对方心中的那个答案。
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再普通不过,为什么变得越来越艰难?本书故事反复探讨,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鄙视》全书是对男主自己婚后生活两人关系开始起变化的心理描写,说实话还是挺细的,套用在现代人身上也是合适的,原来男性是这么想问题的,难怪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看完之后我又重新翻看了一下男主和妻子第一次被邀请去家里的情景,心想这男的脑子里是咋想的,你是真的神经大条么?我感觉是工作带给他的利益让他变得麻木了吧……说实话看的时候有时候就很着急,为啥男主迟迟不去问缘由而是在那里自己猜,这男的心里也够复杂的,都说了“女人的心思不要猜”,虽然在妻子告诉了他理由说是鄙视他,可他一直说妻子文化程度不高,只是个打字员,其实他打从心底就是鄙视妻子的呀!自己就完全没有意识到么?我看了腰封“我渴望的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我以为最后会大团圆结局,但是越看越觉得分开可能是最好的结局,谁知道最后竟是个悲剧,难道这句话不仅是男主想说的,也是对我们来说的,是不是现在去爱也不晚,不要等到物是人非。(纯属自己胡诹的感想,非官方,不知道是不是走偏了……)可以再重新读一遍,第一遍总觉得看的有点朦胧……
《鄙视》男主人公是位年轻的戏剧创作者,娶娇妻在家,为了妻子高兴,贷款买了房子,因为还贷压力放弃自己戏剧创作的爱好,听命与导演,制片人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电影剧本创作,做编剧工作。 男编剧为三斗米折腰,在制片人面前卑躬屈膝,带着妻子和制片人出行谈剧本,只因为制片人的要求,他不顾妻子的感受,非让妻子上制片人的只能做两个人的小跑车,自己打的跟在他们后面。 还有一次为了写剧本,和制片人还有导演开车去风光岛,制片人要求男编剧带着他妻子,并强烈要求编剧妻子坐自己的跑车,让编剧和导演坐一辆车,编剧妻子明确拒绝,要求和自己的丈夫同乘一辆车,编剧怕制片人不高兴,强行让妻子和制片人同乘。 他的一系列行为被妻子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内心开始鄙视他,之前的柔情蜜意全不见了,面对编剧丈夫是让人窒息的冷漠。 妻子对他说:我鄙视你,所以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她真的成为制片人的情人,她的结局也很悲惨。 《鄙视》作者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贝成为意大利的“鲁迅”。男主人公是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清晰但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为了维护体面的生活放弃自己钟爱的戏剧创作又时刻不甘心,安慰自己说为了妻子这样值得。但妻子又对他充满鄙视,作者通过男主人公大量丰富的心理活动描述,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以及受到妻子鄙视的那种无奈,不甘心,面对制片人怯弱,展现给读者。 让读者恨其无能,恶其虚伪。 作者深刻地写出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编剧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想强烈脱离现实的挣扎。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作者大段心理描写展示男主人公的思想,行为,读来令人窒息,对男主人公又怜悯又恨其不争。 《鄙视》作品发表于五十年代,但是代入感极强,像极了现代求生存的中年人,每个读者都能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在事业和家庭中寻求平衡的压力,背负着还贷压力,孩子上学的压力,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压力,他们无奈地为三斗米折腰。 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可见一斑,读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贝的作品教会我们自觉审视如何应对自我关系,他人关系,家庭关系,其中良好的沟通最重要。
我偏爱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偏爱莫拉维亚。爱屋及乌的连锁反应~休息日一口气读完了梁永安教授推荐的《鄙视》。真理是:爱并不难,相爱才难。大多数人对爱的理解,都是通过行为得出判断,通过自己的需求来定义其价值。如果伴侣彼此之间做不到真正的相互尊重、理解,无法认识到对方身上存在的精神和价值,再美好的婚姻看起来也不过是橱窗里精致的展示品。面对埃米丽亚对自己的鄙视,里卡尔多不愿直面问题本身,也从不审视自我。只是沉湎于被鄙视的痛苦中。他从不在意埃米丽亚真正的想法,从不听从她的任何声音,只是因为美貌才娶了她,甚至骨子里看不起她。里卡尔多从来没有意识到,被妻子鄙视的原因正是来自于他的懦弱、无能、庸俗,和自以为是对妻子的爱。梁永安教授说,男性的局限是在于看不见女性的价值。你真正爱一个人,就是看到这个人的价值。在现代社会里,一定要大力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男女才会有一个真正好的情感关系。从里卡尔多身上所获得的启示是:蔑视女性者,终被女性蔑视。然而,现实或许是,大多数男性的思想意识可能压根就没能进展到里卡尔多这一步。在那些仅仅只是搭伙过日子的婚姻关系里,容不下来其他的奢侈。所以,还是得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最近读了意大利作者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小说《鄙视》,全书由男主卡尔多的叙述展开,以卡尔多为第一人称讲述了一对夫妻卡尔多和埃米丽亚从相爱,到妻子厌弃丈夫,转而和情人私奔的过程。 很多读者乍一看,觉得卡尔多是一个心思细腻、重情义、努力赚钱养家、心性敏感的好男人,等到夜里梦回,睡不着的时候,在翻开这本书,仔细一看书里只有四个大字:虚情假意! 我觉得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作为一个小说作家,通过灵活的人物塑造以及写作手法,让自己隐身,让男主卡尔多登台,其他人做配角,让看热闹的读者看故事,让懂行的读者发现卡尔多的渣人本质,而且整个叙述够流畅,丝毫感觉不到卡尔多因为回忆太过伤心,而暂停缓一缓的情况,所以这也是卡尔多作为渣男的另一个实锤吧! 当然,在小说的最后,我有时候会觉得埃米丽亚并没有死,最后的事故,只是男主卡尔多想象出来的,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心,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告别这段“伤心”的婚姻。如果这本书影视化,可以在埃米丽亚的去留中花些功夫来增加悬念,喜欢这本《鄙视》的,可以自己去看一看这本小说。
我没有看完,翻来覆去不知道作者想讲什么。可以看出主人公因为妻子不再爱他而不断矛盾和变化的心理活动(一直围绕这个在描述),但看到大半本了,没get到主题,想干嘛?这本书难道只是一个人的心理动态?这是本心理书?搞不懂,可能不适合我,我更喜欢相对直接了当,有剧情的小说。
不喜欢一个人是从鄙视对方开始的。。结局让我有点懵。从书中我只看到了妻子对丈夫最终没有感情完全是丈夫自己的各种猜测和看不起自己鄙视自己开始的。纯属个人观点喜欢的话可以购买看看
看完这本小说,想到纪伯伦写的《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今天也是被莫拉维亚深深震撼到的一天,感觉自己的婚姻生活被监视了,爱情里那种痛、痒与这个时代的爱无能,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情节真的很引人入胜,本来看了推荐以为是一本偏学术一点的心理学书,打开后发现是小说,被里面的内容吸引,看得停不下来。也不禁感叹,人真是神奇,人的内心也是如此奇妙。
并不觉得这种书给我的触动。由于夫妻的猜忌导致婚姻问题,这是阅读前期就能够看出来的,结果也相差无几。一本经典,就为了阐述一个但凡结过婚都能够认清的道理吗?
大概是讲了一个男人,嘴上说为了家庭和妻子牺牲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努力养家糊口,其实是很自私的利用爱人的故事。第一遍看不太懂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