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经营汽车修理库的法国人迪弗热在整个二战八年中的经历与感受。作品虽明确以二战为背景,却又完全避开了对战争的正面描写,集中描写的是主人公在此期间的种种直觉、感觉和感受,而且将这一切称之为“征兆”,“征兆”又被刻意处理为一则则寓言,
倒带的人生,《桤木王》的灵启之旅! 这是一本读到书名就让人感觉很奇怪的书; 这是一本全票通过拿下龚古尔奖的书; 这是一本在法国销量超400万册,被读者誉为“神书”的经典之书; 这是一本所有读法国文学的人都绕不开的书目; 这本书的作者是他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米歇尔·图尼埃; 这本书就是《桤木王》。 综合来讲,《桤木王》是一部以二次shijie大zhan为背景的书,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本以zhanzheng为题材的书,竟然找不到一处关于zhanzheng画面的描写,不由得联想到在泥炭沼里的古尸被命名为桤木王的描述。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隐含性呢?图尼埃又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不同的东西呢?在看似为一则则寓言故事背后又传递出了怎么样的延伸意义呢? 这本书灵感来自著名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讲述了一个普通人被迫变成“恶魔”的故事。主人公迪弗热原本是一个孱弱的法国小男孩,但在动荡的时局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一步步蜕变成为德国nacui服务的“卡尔滕堡的吃人魔鬼”。作者把“魔鬼如何生成”的哲学思考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出来,延伸到整个人类的高度,引发了读者高度共鸣。 开篇作者对于主人公迪弗热用左手写下童年往事作为伏笔,为后续成年后的迪弗热的思想和行为转变预留了线索。成年后的迪弗热在长期固态化思维的熏陶教育下执拗让人难以理解,但他却不得不走上那时的成年男子摆脱不了的宿命——入wu参战。 不幸的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迪弗热被德军抓捕成为fulv。他怀着激荡的热情和隐蔽的野心奔往纳粹集中营,他相信这片因战争而动荡不安的土地才最能顺应他的疯狂本性。由于工作表现出色,迪弗热从穆尔霍集中营的挖掘工升为司机。又因机缘巧合,成为罗明滕森林保护区总管助理,直接伺候帝国元首格林及其他军政要人的狩猎活动。 后来,迪弗热又争取到了调往卡尔滕堡纳粹政训学校的机会。在卡尔滕堡期间,迪弗热骑着高大的黑马穿越周边地区,卖力地为纳粹政训学校寻找儿童学员,当地人称他为“卡尔滕堡的吃人魔鬼”。这些无辜的儿童被nacui训练成疯狂的战争机器,在最后的卡尔滕堡保卫战中悲惨死去。 不久,zhanzheng已近尾声,苏军攻入德国本土,卡尔滕堡的陷落指日可待。迪弗热带着一名弃儿一起逃亡,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战俘,忘记了他曾是一名和德国人作战的法国士兵。他们走向荒野,陷入沼泽地。迪弗热并没能像圣徒克利斯托夫那样获救,而是成为了泥炭沼人“桤木王”。 表面上《桤木王》展示的是一则则寓言故事,但实际上作者所凸显出来的思辨性和哲学思维随处可见,在作品中更是暗藏了多处线索。其实,反复阅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没有一味局限在迪弗热的命运之中,迪弗热最后一次仰起头“只看见一颗六角的金星在黑暗的夜空中悠悠地转动”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历程将把他引向更遥远、更深奥的所在,引到更易受到攻击的黑暗世界,也许最终将走入桤木王那样遥远的令人无法追忆的黑夜之中。” 作者以桤木王的形象象征迪弗热的命运,进而象征了人类的命运。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生在“错位时代”的普通人的感受与经历(最为细节的一点打开这本书会发现书是倒放的),更可以从中领悟到超出人性与魔性的永恒冲突。魔性与生命相伴而生,又将生命引向死路,必须救赎魔性生命才有出路。 靠什么救赎魔性呢?到底魔性承载什么才能获救呢?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个重要的密钥“巨人承载孩子”中去。巨人克里斯托夫因承载基督化身的孩子而获救,而魔鬼们承载孩子的清纯为什么不能获救呢?我们应该从孩子身上承载的是什么品质呢? 就像作者给予的暗示:“纯洁是天真的恶性倒错。天真是对生命的爱,意味着微笑地接受天上和人间的食粮,不知纯洁与不纯洁这一非此即彼的可恶交替。然而,撒旦模仿了这一自发的,仿佛出自本能的神圣品质,本想使两者相似,不料完全颠倒了,那就是所谓的纯洁。纯洁是生命的恐惧,对人类的仇恨,对虚无的病态性的热爱”。原来人与恶魔的距离,仅仅就在一线之间……
《桤木王》:如此优秀的作品,怎样才能像我一样把它坚持读完 一部反映战争的小说将如何去写,如何在这样一部小说中写出最根本的人性,这是一个作家的极致追求,也是一部真正严肃的文学作品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这类作品中,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无疑是最成功的,他的小说《桤木王》一经出版,就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并荣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而这本书的阅读者,那些文坛大家们,无不对他推崇备至。 但阅读《桤木王》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并不容易。图尼埃把他的哲学思辨融入了文学创作之中,用寓言的形式,用小说主人公迪弗热非常零散的日常状态,用他的心得感悟,串联起了整本书的框架。他并不像我们绝大多阅读的小说一样,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有着精彩的故事情节,作者把哲思根植于各种生活日常之中,而正是这种不连贯的生活日常成了这本书的主体,即不惊心动魄,甚至有一些部分还略显乏味。但这才是日常生活的本质。 人生本就应在最平淡中度过,但如果因为战争把这种平淡打破,那种因严重外力引起的生命涟漪,必然让一个个人的人生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才是作者极力记录和还原的那部分内容。图尼埃的这本的《桤木王》讲述的时间点开始于1938年1月3日,这是纳粹开始进攻、吞并奥地利的时间,这是战争开始的时间,而小说结束于1945年3月,这是苏联军队进攻德国本土的时间,这种时间的设计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虽然作者没有真实的写到战场的各个方面,但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现实背景下的故事。而主人公迪弗热所有表现必然受到战争的影响,表现出特殊的氛围。这就是一部真实反映战争状态下个人生活状态的作品。当然在这种氛围下,人的生存必然无法从善与恶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生存才是人最本质的需求。善与恶都是正常社会情况下所要求的标准。在战争状态,在“吃人魔鬼”的威胁下,只有生存才是人类的本质需求。而作者那“吃人魔鬼”的邪恶意向,也贯穿始终,成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这本书特有一种元素,一种关于战争最形象的比喻。 如此一部优秀的作品《桤木王》,我在阅读时还被迫放弃数次,甚至用听书的形式来强迫自己而完成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确实琐碎而单调,但通过不断深入的阅读,也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绚丽的想象,那奇炫的故事,那充满意味的语言,让这本书的阅读渐入佳境,欲罢不能。 根据本人开始弃读的经验,我还是建议,在阅读这本书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最好先从最后许均的解读开始,对于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和文本结构以及具体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耐着性子从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开始认真阅读下去。我也知道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让阅读变得困难,变得浮躁。但读书不正是让我们可以平心静气,体会先哲思想的最好时机吗?《桤木王》无疑打开我们阅读严肃文学作品最佳的大门,期待读者可以阅读愉快。
最近读了《桤木王》,话说一直我觉得桤这个字念kai(三声),直到我查了一下,才发现这个桤念qi(一声),所以说,新的知识点又增加了。 这本《桤木王》的作者是来自法国的米歇尔·图尼埃,作为新寓言派文学的代表人物的他,不仅仅这一个代表作,哲理小说《皮埃罗或夜的秘密》和《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以及《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也都表现不俗。 作者用迪弗热这样的普通人为主角,来描述他的“成长”过程,也许在侧面展示在某一时期,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无奈和迫不得已,书的内容中,虽然很少提及战争,但也通过别的描述无时无刻的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 当然,这本《桤木王》中,不仅仅有神话故事,以及人性的各种展示,还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想法,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看一下。
“我呀,是个悲伤而又欢乐的人。这悲伤与欢乐的两极是与不幸和幸的两极相对应的。……我平时的精神气氛是悲伤,它像乌木一样漆黑漆黑的,不见光明,永远黑暗。但是,这茫茫黑夜往往出乎意料地掠过不该有的欢乐的闪光,转瞬即逝,却给我的双目留下了闪耀的金色光芒。”在这段阿贝尔·迪弗热用左手写下的文字里,且欢喜,且悲伤,且将那生命中的光亮与苦楚,尽数一饮而尽。 《桤木王》中的寓言故事就像是一个从灾难与黑暗中走出的精怪,仿佛能听到恶魔的桀桀怪笑。它是这样的充满诗意而又无比现实,《桤木王》的作者是被视为20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坛的代表人物的新寓言派杰出作家米歇尔•图尼埃,对于如何完成一个既能折射出尖锐的现实和深邃的象征意义,又能将高密度的思考容量“塞”进故事里,同时又不乏诗意的浪漫约奔放,图尼埃可谓是手到擒来,或许正因如此,图尼埃被冠以“哲人作家”之赞誉。 这本全票通过摘得1970年的龚古尔奖《桤木王》,作为图尼埃的第二本小说,它寓言式的叙述风格、饱含象征意义的故事走向、人性善恶的激烈冲突,都足以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存在,或许在诸多的寓言式小说当中,有在它之上的也必然存在远不及它的作品,但《桤木王》的这些特质就决定了它的独一无二。 或许正如图尼埃在书中所写:“要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象征与喻义,我们只须拥有无限的专注力。” 我们需要足够的专注力,来破解图尼埃留在故事里的那些值得让人反复思考的难题,读完、并读懂这本书,着实有些不太容易,几十年过去,它的魅力只会有增无减。 《桤木王》的视角已经奠定了它的基调,从一位二战囚犯的眼中望去,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是无边的绝望、丑陋的罪恶,还是依然值得期许的生命之光?图尼埃一字一字冷静地将这些情绪聚集在一起,以非常客观的现实主义手法来嘲笑那些并不那么可笑的事情。这或许就是他的高明之处,明明在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却可以让人置身于亦真亦幻的寓言神话之中;明明是颇具象征性的现实对抗,却极尽戏谑与嘲讽。 正如翻译家许均先生所言:“桤木王”,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性的悲剧,它已经远远超出了非善即恶的二元对立,超出了人性与魔性之间的永恒冲突。 在图尼埃的笔下,一切似乎都“倒了个个儿”,人性与魔性相互吞噬、彼此抗衡,不会言语的右手与左手反倒是成了善与恶的直接“发言人”,记忆与现实场景的不停转换……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那样让人匪夷所思,却又如此理所当然。 在“桤木王”的寓言世界里,世界错乱了,人性错乱了,甚至连场所、性别都在错乱中暗示着什么,明暗双线共同牵引着故事的走向,一具两千多年前沉入泥潭沼泽之后保存下来的男尸“桤木王”竟然就这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发生了“梦幻联动”! 多么宏大的场景构建与设想!多么疯狂的给黑暗现实的哂笑和奚落! 其实,孱弱幼童成长为吃人恶魔的桥段并不算少见,但带给我强烈震撼的可能就只有《桤木王》。当最后所有的错乱与分裂合而为一时,迪弗热就是“桤木王”,我想,很难有人能够轻易逃离这种强烈的触动。 就像小说中迪弗热的那段自我:“小时候有一天,我身上挨了一魔杖,这种魔杖的作用就是将有**的生命的一部分变成大理石塑像。因此,从这一天起,我就拖着一半**、一半石头的躯体在世上闯荡,也就是说,我的心脏、右手和微笑是讨人喜欢的,可在我身上也有着某种坚硬、冷酷无情的东西,任何人一碰上它,就必然要被击碎。” 没错,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寓言,但图尼埃以如此冷静的笔触书写了那样魔幻的寓言,从而映射出黑暗、荒谬的现实社会,不加掩饰地将魔性、物质、金钱尽数摆在了明面之上,让人一时语塞,同时也不禁去思考和反省,纵使那种“魔性”并没有在自己身上留下踪迹。 可是,对于那些徘徊在善与恶之间的“魔性”,人们又该去指责谁呢?又能去指责谁呢?或许正应了那早已习惯黑暗与泥沙的“桤木王”的默默诉说:人类灾难的根源就是在他们每个人身上。
我充满柔情,可世界却邪恶,背信弃义。你看到那充满意义的征兆背后,无处不在的恶了吗?在这个魔鬼主宰的时代里,一切都“倒错”了。而人们还不知道,人类灾难的根源,就在他们每个人身上……
虽说没有直面去写战争,却从各个侧面角度去撕扯各个恶魔的角度去说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真实面貌,真的很有意思的。
龚古尔文学奖全票通过作品。一本思考密度、象征意义和信息量极大的寓言式小说。
图尼埃的上一本书《礼拜五》买了二十多年还没看,又买了一本,哈哈
内容不错物流太差
龚古尔文学奖全票通过作品。一本思考密度、象征意义和信息量极大的寓言式小说
包装严实,物流飞快。
很好,很喜欢。
小开本,看看
龚古尔文学奖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