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的书!很喜欢。
非常好的一本经典
领略大家的美学风范,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最美生活》:跟大家谈趣味的生活 求学时期,知道梁启超的历史意义都是从政治层面去讲述的,最出名的当数他作为“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事迹了。他参与“公车上书”,呼吁救亡图存,一直是我们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当然除了他的政治运动阶段,梁启超给予国民的历史意义还在于他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他涉猎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史学研究成绩显著,是近现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如“中华民族”这词儿就是他推出的,再如他的一篇《少年中国说》一直是千古流芳的国之大文。当然,他还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对国学的贡献是很大,他还培养出了九个子女成为各行各业的出色人才,自然成为中国成功正面教育的典范。 而这里,笔者要谈的不是梁启超他的以上关于政治人物和学者的角度去说事儿,而是从生活的趣味性和美学的角度去浅谈一下他的美学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梁启超还是一个妥妥的生活家。这里就体现在于最近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美学大师系列的梁启超《最美生活》了。这就是他不谈太高深的学术,而是像在广州三支香水道岸边的大榕树下,一个睿智的长者给大家聊聊关于趣味美好生活的见地。 此书就以趣味为命题,分人生趣味和国学趣味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的人生趣味部分,文章《美术与生活》一文就谈到了趣味的源泉在于三个方面:对良辰美景的复现,使得烦恼可以因为美景而稀释甚至消失,这就是趣味的源泉之一,另外还有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以及他界之冥构与蓦进,如文学家之桃花源、哲学家的乌托邦、宗教家的天堂净土,这样的追求就是有趣味的。之后,作者就谈到了美术的意义在于,使人不麻木,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健康。 之后作者就谈到了关于学术的趣味。在这里作者也宏观得分析了趣味的主体是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其中这里作者就谈到了学问的趣味,那么如何寻找到学问的趣味呢?在作者看来,第一是无所为,就是说不求闻达于诸侯,只追求为学问而学问。这是一种趣味,也体现作为学问家的崇高的境界。第二是不息,就是要坚持,持之以恒。第三就是深入研究,颇为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滋味。第四做学问的趣味是可以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以上就是一种寻得做学问的趣味所在,值得大家好好参详。 而在第一部分里,作者就溯源中国美学的根在哪里,在《为学与做人》这部分讲到了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其中孔子提出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就是阐明智勇仁是我们人类的普通道德标准。而这里还提到一种孔子《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的一种意志坚强的品格,这里就插画了一副《苏武牧羊图》就很好举例诠释了这种高风亮节。 之后,作者也谈到了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的事情。而尤为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知命和努力》这里就说明了知命和努力的关系,那就是“所以知命者,明知成功之不可必,了解分限之不可逃,在分限圈制前提之下去努力,才是真能努力的人”这就说明了努力固然之重要,知命下的选择更重要。接着作者就趣味的教育也做了一份见解。那就是传承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说明了在教育和做学问中寻找趣味和快乐才是好事。 作为人生的趣味部分,作者在《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就很是说明教人精神饥荒的方法,有二:第一是裁抑物质生活,保持精神上的安慰,这就说不要过分贪图物质的享乐而要追求心灵的舒适。第二是树立高尚的美满的人生观,去压抑物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要自己的精神丰满,就不能过分贪图玩乐,而应该追求高尚的人生。 在谈到国学的趣味部分,就讲述了作者关于国学的趣味性探讨问题。在作者看来他研究的方向是文献的学问和德性的学问。在这里,作者就更为分析了孔子的人格,这是从孔子的知、情、意的生活进行分析的。其中在意志方面,孔子就赞《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说明了这样的格言是一直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内心的自强气质最准确的表达的。 之后作者讲到了屈原的趣味。这里的趣味不是嬉笑,而是一种庄丽的献身精神,一种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气节问题,自然就是君子的最大的趣味和品质了。这里头作者也分析了屈原为何自杀的原因,就说明了一种屈原是有着极高寒的理想,也有极热烈的感情。作者就列举了《九歌》和《山鬼》来用屈原象征笔法描写自己人格,这里不仅可以研究到屈原的人格,也回到自杀的原因,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作者的分析屈原的作品,以及结合书中的中国插画,就显得非常有国学之趣味盎然之感的。当然,作为中国古诗的爱好者,作者自然除了屈原也讲到情圣杜甫,就写到了杜甫写景的趣味,那就是把景做表情的工具,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等等如是也。
跪着读完!怪不得他一篇文章值5000万! ❤️大家好,我是小满,爱读书,爱分享 -- 本期分享的是梁启超《最美生活》 -- 1915年,袁世凯为了顺利称帝,带了20万给梁启超,希望他能写一篇文章作为舆论支持。 . 当年的20万值多少呢? . 有人粗略一算,1915年,一块钱能卖8斤猪肉,而现在一斤猪肉大约20元,也就是说当时的1块钱相当于现在的160元,而20万就相当于现在的3200万! . 3000万一篇文章!梁启超写了吗? . 写了,但写的是反对帝制,文章一出,激起社会强烈反响,袁世凯不得不组织大批“写手”对抗梁启超,可一点效果都没有。 . 梁启超到底有什么魅力能有如此声望?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 阅读《最美生活》一书或许能够得到答案,书中收录了梁启超先生10篇演讲及8篇文章。 . 简单分享几条: . 梁启超先生认为生活一定是有趣味的,他说:人若活得无趣,恐怕不活着还好些,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 . 那么如何发展兴趣呢? . 梁启超先生给了4点建议: . 1.无所为 2.不息 3.深入研究 4.找朋友 . 这里“无所为”的概念很有意思,他认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个“无所为而为”。 . 因为凡是有所为而为之的事,都是以另一件事伪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的。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 . 比如,孩子学钢琴,有的妈妈会告诉孩子,学钢琴是为了考级或是为了成为音乐家,于是孩子就把弹钢琴当成了一个“手段”,当高考结束或者考级完毕就好像完成了目的,从而对“弹钢琴”本身失去了兴趣. . 就算是日后“弹钢琴”成了孩子的职业,这个孩子也无法感受到它的乐趣,因为他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已。 . 而那些真正的音乐家恰恰是并没有把弹钢琴当成谋生手段的一类人,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钢琴,就算不让他们当音乐家也愿意坐在琴键旁演奏乐曲。 . 书里还有很多梁启超先生智慧的观点,比如梁启超先生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前半句“知其不可为”是知命,“而为之”是努力,人要既“知命”又“努力”。 . 再比如,梁启超先生说有学问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孔子特别伟大,因为无论是外国的释迦摩尼、基督还是中国的墨子仔细读他们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地方我们是做不到的,比如释迦摩尼本身就是王子出生。 . 唯有孔子,他生所言所行,都是人类生活范围内极亲切有味的庸言庸行,只要努力学他,人人都学得到。 . 还有关于“智仁勇”的解释…… . 读完会学到很多,在此分享给爱读书的你~
对于这本《最美生活》,作者梁启超主要通过阐述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研究学问的乐趣、如何做人、关于敬业和乐业的关系、以及对命运的解读来告诉你人生的本质的同时,帮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趣味,并且教你如何将兴趣融入生活。 当然这本书虽然不算很厚,但内容也是相当的丰富,除了为人与做事,以及人生乐趣以外,还涉及到了教育问题,我有注意到,在第一大章中最后一节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词,我觉得第一章的主要内容都是梁启超的讲课录,就好像一边拿着书一边听课一样。 如果你问我,作者是如何这本书培养读者的趣味美的: 我觉得关于趣味美的培养,作者先从人生方向通过人生的重点来阐述一些人们每天面对的问题,比如趣味、学问、工作、以及努力的意义。 如果第一篇是人生篇,第二篇则是学问篇,通过对各路国学大佬的研究,带你走进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国学世界,指导一些对国学感兴趣的小伙伴,找到适合自己的国学研究方向。
最近读了梁启超的《最美生活》,这个封面暖黄色打底,除了周围的配字以外,就是一把简单的椅子,整体看起来比较温馨和自然,当然这还只是外侧的封面,内里的封面以浅蓝色为主,只有最美生活这几个大字,颜色搭配看起来很舒服。 说实话,如果不看作者,不看书封面的介绍,只看《最美生活》这个题目,我的第一印象是生活杂志,或者是关于居家装修类的书籍。 在我完全没有看内容的前提下,我先是注意到了封面上的:将兴趣融入生活和趣味美。所以我猜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是梁启超想让读者认识美,以及教读者们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接着我又看了大部分内容,在讲趣味美之前,我们先来捋清梁启超所说的趣味,即:兴趣,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都会恍然大悟,兴趣吗? 无外乎于吃、喝、玩、乐,比如。看书、者看电影,搓麻、打牌,甚至是喝酒。但在这本书中,梁启超明确指出所谓的兴趣有一个固定的特质即: ——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并且梁老还给出了几个恰当的例子,比如读书、艺术、学问。并且分析了这些趣味为什么符合上面那个特质? —首先这些兴趣明显具有无用性,这些没有世俗的功名利禄加持的爱好,让你的生活更加纯粹,反过来追求实际的快乐。 —没有固定的要求和目标,这样对于每天的坚持来说,就变得更加的自主。 —日复一日的积累,这样你才能发现自己兴趣本质上的奥妙,作者举了很简单的例子,吃甘蔗从头吃到尾,越吃越甜。 —结交好友,并且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慢慢的遇到和自己有同一兴趣的朋友,进而丰富自己的生活。 对于这本《最美生活》,作者梁启超主要通过阐述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研究学问的乐趣、如何做人、关于敬业和乐业的关系、以及对命运的解读来告诉你人生的本质的同时,帮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趣味,并且教你如何将兴趣融入生活。 当然这本书虽然不算很厚,但内容也是相当的丰富,除了为人与做事,以及人生乐趣以外,还涉及到了教育问题,我有注意到,在第一大章中最后一节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词,我觉得第一章的主要内容都是梁启超的讲课录,就好像一边拿着书一边听课一样。 如果你问我,作者是如何这本书培养读者的趣味美的: 我觉得关于趣味美的培养,作者先从人生方向通过人生的重点来阐述一些人们每天面对的问题,比如趣味、学问、工作、以及努力的意义。 如果第一篇是人生篇,第二篇则是学问篇,通过对各路国学大佬的研究,带你走进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国学世界,指导一些对国学感兴趣的小伙伴,找到适合自己的国学研究方向。 整本书的内容超出我的预期,虽然每一章节都探讨关于人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话题,但作者完全没有拿腔拿调,而是以最简单的语句去阐述最复杂的问题,去给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以及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过上最美生活,即趣味的生活。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