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两次写成的巨著是热情磅礴的史诗之作 托马斯•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在国内首次出版,我在阅读之余,也发掘了其背后的一个励志的故事:卡莱尔在穷困潦倒的背景下完成了部分《法国大革命》文稿,交给朋友密尔评阅时,却被其女佣当作废纸烧毁,卡莱尔在这巨大的挫折下却出人意料地力克忧郁和沮丧,以惊人的毅力再一次投入到疯狂的写作中去,最终再次写成《法国大革命》一书。他最终完成作品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一部,该书付梓即获成功,征服了大量读者。 而关于这部著作的还有一个故事,来自于一个被征服的著名读者——狄更斯。狄更斯对卡莱尔推崇备至,在作品中多次向其致敬,他称自己阅读过数百遍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不少学者认为《双城记》深受《法国大革命》一书的影响,并且,《双城记》还将卡莱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观点进一步在读者中扩大了影响。 这两件事情都赋予了《法国大革命》非凡的意义,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无法也无意站在太高的层次对这部巨著作详细地分析,阅读此书的本意只在于丰富对这场震古烁今的大革命的了解,谈一点最基本的认识。 首先,想谈谈我个人理解的作者对这场革命的看法。作者对于法国大革命是带着人性的同情的,他未因为那是一场发生在英吉利海峡彼岸的革命就如同隔岸观火一般,而是关切着革命中起伏的人物的命运,但同时也对革命潮流的摧枯拉朽抱以快意恩仇般的感情,似乎“国家剃刀”正是人民对于昏庸暴君的复仇,所以他更像是“既爱着又恨着”。 而他对于革命中出现的威权专制又表现出理解,这可能与他对英雄人物的推崇有关(相关书籍可见《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事迹》),窃以为,他似乎在罗伯斯庇尔的身上找到了一些克伦威尔的影子,他可能并不是对专制衷心的支持者,但可能却是英雄人物的忠实拥护者。此外,对于大革命的意义,作者应该也是正面和积极的,他并不因为革命之火的肆意蔓延而去批驳整个的革命,而似乎身为法国人的托克维尔却要看得更重一些。不过,我阅读二人的著作都是出于丰富知识的态度,在此无意去评判,只是“顽皮”地感想。 其次,抛开复杂的对史学研究和历史意义问题,我更乐于享受其中其激扬的热情和出彩的文笔。作者素以精彩的演讲和辛辣的评论闻名,前文提到的狄更斯正是被其才华所折服,在本书中作者旁征博引,运用巧妙的比喻,用语富有激情,使人读来心潮澎湃。 他更以大革命中的普通人视角对这场运动进行叙述,既像是在观察历史,又仿佛述说故事,这种特殊的描写手法让读者可以紧随法国大革命的波澜起伏去了解历史,读来不得不叹服其独特的构思和盖世的才气。单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部史学著作,它无疑“亲读者”的,没有故作高深的卖弄,只有出人意料的流畅,当然,对于这段历史陌生的读者最好先熟悉下法国革命的基本情况,这样阅读才更无障碍。 法国大革命已过去两百多年,它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有“三色”的象征,促进了自由民主的扩散;用其风起云涌的浪潮卷入了许多人物,有争议众多的罗伯斯庇尔,有不是国父的“美国国父” 托马斯•潘恩(参加法国大革命,后被雅各宾派抓捕,最后获释),还有骄傲的“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还催生了数量众多的文学与研究著作,有狄更斯的《双城记》,当然还有托马斯•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可能时代的进步已将那遗产变为崇高的抽象,而岁月也模糊了风云人物的形象,只有那些饱含思想的文字还在我们的精神世界熠熠生辉,阅读这史诗一般的巨著,我们得以一窥那壮阔的革命荣光!
法国大革命,这是一个任何现代人都一定有所耳闻的事件。正是这貌似突然发生的事件,却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当中,怎样才能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对真相一探究竟?我想对于法国大革命这个体量巨大,波及深远,个中关系千丝万缕,前因后果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仅仅依靠一两本书或单一的视角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我们要想弄清楚这段历史就必须选择视野开阔,严谨。英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 一部历史》便成为我继《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后选择的又一本大革命题材的历史著作。 卡莱尔写作这本书花了将近三年多的时间,年份是从1834年至1837年,这个时候的法国,大革命虽然经历了失败和混乱,但是大革命的火种已经遍布每一个法国人的心中,在海峡彼岸的卡莱尔对于老邻居的变化洞若观火,而如果要说这世上最了解法国人的是谁,我想只有老对头—英国人。因此,这也是我为何要选择这部出自同一时代里英国人写的法国历史,而事实证明,这部大革命史深刻并且精彩。 关于大革命这段历史,无论是历史考证,还是戏说演绎,是书籍电影,还是音乐歌剧,我们作为后来人,始终都很自觉的站在了代表自由和民主的革命群众一边,同时也很自然的鄙视和唾弃腐朽昏庸的法国国王和王室。但是通过卡莱尔这部历史书,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太过武断,革命的群体里有相当一部分投机分子和受煽动的无知群众,而昏庸贵族里也同样有勇敢善良和人格高贵的英雄。历史同样不是非黑即白的黑白照片,而是多角度和多维度的彩色。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毫无思考的去看待历史,更不能先入为主的去判定好坏。 和卡莱尔一样,我喜欢气质高贵,勇敢果断的玛格丽特皇后,我敬佩逐步成长起来的奥尔良公爵,我同情已经在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结果却招来革命的路易十五,同样,我讨厌见风使舵的小人和弄臣,我无语那些听信传言而毫无立场的无知民众,更鄙视凑热闹不嫌事儿大的闹事者。但是大革命带给我的最深的深思却是,当雅各宾派们在断头台上杀红了眼的时候,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反动者还是革命者,最终无差别的都成了乱局的刀下鬼。因此,我们都应该做理智的主人,而不要成为疯狂的奴仆。 卡莱尔这本书一共分三卷,同其他作者急于评论大革命影响和探讨个中历史人物的是非对错所不同,卡莱尔相当耐心的从路易十四这个太阳王日暮西山开始向我们展开,非常细致而且严谨的给我们还原出来了路易十五接棒之后的一系列宫廷变革尝试,包括曾经让革命群众满怀希望的三级会议。卡莱尔关于路易十五为了改变窘境所作出的种种政治尝试的记述,大多都是来自于米波拉和康庞夫人等路易十五宫廷人物的回忆录。而在19世纪初期,随着威灵顿在滑铁卢击败“皇帝”之后,法国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都被英国“保管”,因此我们可以相信卡莱尔写作本书的资料相当可靠。卡莱尔比较公正的为我们刻画出了太阳王日暮西山之后,法国波旁王朝在余晖中的一缕剪影。
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的史诗 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都绕不开法国大革命,它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最为典型,最波澜壮阔,对欧洲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一次革命,而且在革命中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力量,前后五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出现了三次巴黎人民起义,对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都形成了冲击。 英国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巨著《法国大革命》是该书出版后首次推出中文版,被赞誉为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并称“英国史学双璧”的史学巨著,同时与另一本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有交相辉映的价值。 法国大革命不是神来之笔,亦不是偶然兴起,而是矛盾充分酝酿的一次爆发,只不过三级会议点燃了爆发的引信。法国大革命前后历时五年,但是它的酝酿和它的影响肯定不止几个五年所能包括。法国大革命前是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 伴随启蒙运动的传播,法国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根基被动摇。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法国严格的等级制度,法国的封建统治者和宗教势力是一二等级,而资产阶级、广大劳动者处在第三等级,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却需要供养一二等级骄奢淫逸的生活,路易十六向第三等级征税,终于引发了革命的引信。 而再深究原因,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力量崛起,他们政治上处在无权的地位,却因为经济的富足而需要承担更多的赋税。同时已经处于鼎盛时期的启蒙运动,点燃了他们反抗的怒火,让他们在革命中处于领导阶级的地位,而广大人民群众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法国大革命虽然只持续了5年,即使算上拿破仑统治时期,也不过二十年左右,要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却极为深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正处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且英国属于岛国。而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已经是1789年,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1640年晚了100多年,此时的资产阶级已经经过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并且法国地处欧洲大陆,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又进一步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因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又重大的,撼动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
还未开封 装帧蛮好的 书的内容应该和狄更斯讲英国史是一个类型的 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来审视法国大革命 很期待!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托马斯卡莱尔《法国大革命史:一部历史》,一部史学经典,一部文学名著,隐约记得马一浮先生曾有意翻译此书?估计是看重此书之文质交融
我买过几本法国大革命的书,这本写得最生动丰满
根据国家图书馆和中图法分类,其被编入欧洲西欧近现代史,翻译的不错,书装帧的
高端大气的作品,纸质很不错,质量好,内容精,有品质的图书,值得拥有。
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大师的名著,可读可藏
硬精装,内容充实。国内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籍虽说算不上汗牛充栋,倒也少见这种如此详细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法国大革命史。
书是好书,封面装帧也非常漂亮,就是在运输过程中还是有所迫损,所以给四星。
这本书不是按照编年给予一个基本的法国大革命的介绍,可以说它是在历史的细节处卡莱尔“炫耀”自己激情和思想的浪漫史,有趣的典故,俏皮的讽刺,研究具实的资料之余,看看那些创造革命和历史的“英雄”,不用正襟危坐读历史的典范。
书很漂亮,看着赏心悦目的,文字也流畅,卡莱尔这本书的第一个译本,值得肯定。很不错。
文风我非常喜欢。玩了刺客信条大革命就想了解这段历史。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