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是意大利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奖的作家;被很多人誉为意大利的鲁迅,也是意大利语文课本上的常客,他的文笔像鲁迅一样犀利,笔触像鲁迅一样冷静!之前有看过他写的《鄙视》,在书中,他剖析入微地写出了部分懦弱无能敏感的男人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揭开了婚姻里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把女人对于配偶彻底死心和鄙视的心理描绘的非常真实。 而在《冷漠的人》这本书中,写的不是婚姻,而是一个母亲与子女两代人的悲哀。莱奥,作为母亲多年的情人,却在最后睡了她的女儿。对于这个男人来说,没有所谓的爱,女人,则永远是越年轻越好,越让他精神旺盛。对于母亲来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的缩影,是属于“缺了男人就不行”的类型。说是母亲爱莱奥吗?其实也未必真的爱。更多的是源于一个人面对生活、面对周围的人的恐惧。尤其是对于书中,缺少生活资本的母亲来说。恐惧让她选择了依附于莱奥。 莫拉维亚的书中,总是不会有太多的角色存在,但是他往往能够在极少的角色中,塑造出极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性格。在《冷漠的人》中,莫拉维亚同样用大量的心理细节描写和创伤性的自我剖析,特别是通过描写米凯莱翻来覆去地思索和困惑,展现出了现代人内心的失意,以及到底有多么的爱无能和精神危机。虽然非国内书籍,但是文字本身没有什么晦涩的地方,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代入。《冷漠的人》中的所有角色,基本上都对于新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则对当下的生活不屑一顾,恨不得现在的生活立刻发生热烈而又美好的改变,但是连今天都没过好,怎么又会过好明天,太热烈的想改变当下生活,大多数的情况是慌不择路、误入歧途。 可能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亲和女儿是同一个情人,是因为情人的不断主动撩拨,我还能稍微的理解。但是儿子居然也有一个想与他发生关系的老女人,而这个女人还是母亲情人的前任情人,我就不是很理解了,这种关系可能在西方更容易理解吧。 作为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和《鄙视》一样,读起来肯定是感觉压抑的,总是感觉像是在揪着你的心肝肺在讲着阴暗的事儿,滋味够酸爽。
我宁愿冷漠,也不想装模作样 --读《冷漠的人》 你有过明明很讨厌一个人,却要笑脸相迎,假装很喜欢对方的时候吗? 你有过明明很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却要装出很赞同,甚至伸出大拇指称赞的时候吗? 你有过明明看穿了商家或对手的嘴脸,但还要假装很认真的迎合对方进行谈判的时候吗? 或许,你还没有发现,正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症候下。当你读到莫拉维亚的《冷漠的人》,便能体会到这本欧洲首部存在主义的小说会给你带来的压抑而迷茫的感受,或者更多的无助与无力,也便能触碰到关于内心冷漠的真实感受。 01 无力感,大概是欧洲早期存在主义的普遍现象 接触莫拉维亚的作品,是先看了《鄙视》这部作品。在将这部作品介绍给很多人看以后,在读到《冷漠的人》这部作品时,翻看了莫拉维亚这个作者的介绍。或者能更多深入的了解到一个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剖析。 这位意大利的小说家、评论家等各种头衔,实际上他是一个从小到大与病魔做斗争的勇士。在他的这部《冷漠的人》的作品中,有着核心的几个人物角色,卡尔拉和米凯莱姐弟俩,弟弟没有激情,缺乏信念,整天浑浑噩噩过日子,对家庭现状表示出无能为力的状态,姐姐对感情麻木,盼着新生活离开家庭,就是想离开令她感到窒息的家庭,于是献身于丽莎的旧未婚夫,母亲现在的情人莱奥,以期待过上新生活。母亲的情人莱奥是一个贪婪,觊觎他家毫宅,刁钻狡猾的人。他们的母亲玛丽阿格拉齐娅,是个糊涂愚蠢的人,友人丽莎庸俗荒淫。 读完这本书时,我很奇怪,正沉浸于作品中,姐弟二人的丰富内心活动时,作品就这样开放式结局的结束了。这让感受到米凯莱准备枪杀莱奥的所有想像,复杂的过程,甚至想到了审判的结局,但是都是他的想像。他把所有想寻回的尊严在自我的想像中完成。 包括全文中关于姐姐卡尔拉对于感情的纠结,虚假,她们自身关于迷茫的观念,让人费解,也容易理解。每个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复杂而令他们自身感到窒息,能令狡猾的莱奥得手的欲望本身,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往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02 越是挣扎的内心,活动越是琐碎并杂乱无章 《冷漠的人》有着更多的关于存在主义的真实景象,敢于直面每个不同角色的真实内心。关于对爱的追求,每个人只存在于想像,只是构想着那样一个有可能出现的人,但本身针自我困在了一个旧的人物环境的循环当中,没有勇敢追求,以及突破什么的行为。 关于责任感,全文中的两个重要的男性角色,中年男人有着贪婪的情欲,对情人的女儿年轻的身体有着欲望,却在无法满足时去寻找旧情人,遭到拒绝后,又去寻欢作乐。在现实社会中,当于男性的一些劣根性也描写的真实而普遍。关于一个年青的人对情感的欲望,弟弟米凯莱面对中年已婚女性的诱惑,事实上是厌恶的,却期待在这位妇人身上寻找存在感。当丽莎怀疑他无法做出勇敢刺杀事件时,反而激起了他要做点什么的欲望。 对男性的寻求存在感,寻求征服欲的特征描写的非常透彻,关于许多女性对感情的愚笨,以及无限的嫉妒都描绘的十分真实。特别是全书里用自己家的财富捆住情人的母亲,会显得十分的不清醒。而在满足一个中年男人的欲望中,一个年青女性,放弃了对感情的追求,期待过上美好生活的源点放在一个不爱的男性身上,而另一个已婚的丽莎用爱的名义贪恋着年轻男子的身体。似乎在意大利的欧洲时代中,情人和责任是那个社会环境的常态一样,将生活的本色剥开在每个人的眼前。 在全书的结局,也没有交待当得知她心 心念的情人和女儿睡在一张床上,会是怎样的分崩离析,书中并没有描写,但铺垫十足。 03写 在最后 《冷漠的人》看似没有结局,实则结局非常无力。每个人都很无力,狡猾的人依然狡猾,充满算计,又想年轻美人入怀,又想霸占对方财产,总是算计着最优选。愚笨的以爱奉献的中年女性,有着失落和没有分析的嫉妒,依然愚笨。年轻的男女,对爱与活着的迷茫依然迷茫。 表面年似什么也改变不了,实则是对一种固有的生活的一种死循环,没有办法脱离,实则只是内心在挣扎,却从未从行动上作出真正的努力。
最近看了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写的《冷漠的人》,作为意大利的作家,我也隐隐觉得他的这本作品在反应意大利某个时期的历史现象,当然,我对意大利的历史不是很熟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找资料去研究。 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观点: 1、轻剧情,重心理! 没错,这本《冷漠的人》中的人物不多、剧情简单,作者依然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很多人在读了以后,也许会觉得唠叨,但他这么写有一个很好的作用,用心理描写和书中人物行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衬托他们的软弱和懒惰。 2、全员冷漠?是冷漠的大多数! 当然,我个人觉得作者用这五个人作为主角,不仅仅是体现当时家庭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大部分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3、有教育意义吗? 谈不上吧,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用简单的故事和浓厚的心理描写,反应了一个家庭的状态,借此反应大多数人的状态,所以,我个人觉得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只是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了某个时代的主流情绪而已。 当然,这里要温馨提示一下,对于不经常读国外文学,以及经常会把自己的道德观念放进小说人物里,去衡量的人,我不推荐他看这本书,因为它的剧情,用现在的话说,有些“三观不正”。
只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无力而又没有激情的生活真的就属于“存在即合理”的存在主义问题“本质(或初衷)”吗?
买了四本磕了四本,看着书角我是真的难受,下次能不能塞泡沫纸啊,一买一磕,不论自营还是淘宝上,永远用一个袋。
。???。。??!!
包装很好,没有破损缺角。字体印刷清晰,内容精美。
暴力快递。
看看看看看
别人推荐给我的看起来不错。
装帧精美经典必读温情感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在当当上买书还是很放心的,实体书、电子书都是,每年都会购入大量自己喜欢的书籍。
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新的一年好好生活好好看书
我不是特别喜欢,没有《鄙视》好看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