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条道路都不会是坦途,文学亦是如此,前面虽有风景摇曳,也得先穿过荆棘和丛林,沼泽与沟堑,黑暗与破碎。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抑或精神,人类所面临的很多困境(生存、精神),那些纠缠不休的问题,大多是相似相通的。每一个写作者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着不同的书写,我希望我的写作是在创造一种新变和越来越阔大的可能性。
在《大湖消息》中,作家以自觉的身体意识切入洞庭湖区这一生命场域,观察人与其他生命的交互共生,体察湖区人民的现实生活,揭示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命关联,从而实现对生命本体存在的深度认知。
沈念在对湖的书写中,把他看到的波澜、听到的涛声、闻到的呼吸交织汇流到了一起,让他的文字似也有了水的灵性,有了水的明亮、清澈和流动性。“水又是神奇的事物,涵盖着无尽的旷野和路径,隐蔽着所有的过往与魂灵。”这是沈念反复与水对视后的一个心得。他在与水的对视中,看清了人,也看清了他自己。因而,在对湖的书写中,他让他的笔墨沿着水的足迹游走、流泻和渗入。中国的文人墨客从未停止过对洞庭湖的书写,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也成就了很多名篇。华文世界,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并未到过洞庭湖,有关洞庭湖的诗句却几乎都能随口诵出一二。但鲜有人像沈念这样深入过洞庭湖,且是多次深入。
《大湖消息》把读者带进了错综复杂的大湖腹地和长江集成孤岛。将洞庭湖生态环保的几个关键问题分篇章展开,以水为逻辑起点,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大湖的历史性和当代性。柔性的语言、沉重的社会实践、深刻的灵魂拷问,真实而恳切地记录大湖的生态万象、人与大湖的生死故事。沈念为了深度研究洞庭湖的生态问题,做了长时间的实地勘察和文献准备。他从历史深处打捞相关资料和掌故,走访湖岛群众,收集民间口头流传故事,以理性严谨的科学数据和环保实践案例,多要素的复合叠加,多维度的大湖发展变迁和生态实况,展开了一幅宏阔的生态实践图谱。
有的生活只是底座与依托,有的生活会给人顿悟与创造的激情。它们永远与你并行,甚至在后面推动着你。一个作家对生活的热爱会变成一种淡定,因为我们在阅读中经历着“纷纭人生”,也在写作中创造着“变化人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认为,《大湖消息》里的人是无力的,人和自然失去平衡的关系时,原有的存在方式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生存中有很多盲区在,作者看到了这些盲区,所以他直面这些没有意义的存在,在直面的过程其实就获得了一种意义。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表示,作品中存在社会学层面的思考,但并不是直接批判、冲突、对立、撕裂,反而后退一步,用和谐的、平衡的、忧伤的的态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命运。作品表现了人类在现代化里程当中应该是怎么样的,不管是自然文学,生态文学,还是动物保护文学,最后都落脚在文学。关于怎样去写现实的问题,沈念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角度。他平心静气、锋芒不露的文学写法,也包含了他的敏感,作品的温润性、文学性也达到一定的高度。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莉谈到,作者的语言表达非常有诗意,很雅正,能感觉他有一种深情的厚谊,这是关于他家乡的书,他写了一种风景,就是新的时代到来以后中国的水乡风景,这种风景是安静的,但又是躁动不安的,可以看到水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新的关系的形成。沈念对作品的分寸感很有把握,他写一个人,进入那个人的内心世界,但又知道这是散文,这不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努力在这样的文体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路。《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认为,沈念在写到具体的人的故事时,虽然是散文面目出现,但用了很多小说笔法,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作为记者的田野调查的扎实功夫,和作为小说家的细节落实能力以及叙事性,都在这部散文作品里面呈现出来。
送货非常及时。
可以。。。
好书,慢慢品读。
应该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吧!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