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日子,还蛮有意思的 神秘的东方国度,是古时候的欧洲人渴望了解的。为了满足别的国家的人对我们的生活的好奇心,广州十三行的画师们画了很多关于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的外销画。很多时候这些外销画被当做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带到国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外国人认识我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过去那些外销画现在真的很少看到了,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个了解古人的重要途径。《过日子》是侯印国所著反映我国古代日常文化的系列书籍之一,通过衣食住行乐这五个方面的外销画,展示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对古人的衣食住行,我向来是很感兴趣的,不同身份的古人,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轨迹,过着不同的日子,跟今天比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 本书中的衣这一块节选自乔治·梅森的《中国服饰》,前身是外销画手蒲呱的《中国习俗》,展现了不同身份的人所穿着的服饰。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觉得很多服饰应该是画手那个时代南方人的穿着,而且说是介绍服饰,我感觉更像是介绍人或者职业。人物服饰加上场景,再配上解说,也让我了解了一些职业的日常,比如说酿酒工的工作情景,还有拉洋片艺人的用的工具,或者这就是古人的小型电影吧。 我原本以为,食这一块可能会是美食介绍,或者是食材介绍,没想到介绍的是炉灶,有些还不是做饭菜食物的炉灶,着实让我有点意外。 炉灶这东西蛮重要的,上次带娃出门去河边野炊,全靠同行的一位大厨指挥,搭建起一个简易炉灶,这才让我们玩得开心,吃得愉快。如果纯靠我们升起一堆火架起锅,那就完蛋了,可能肉都没熟天就黑了。 书中的炉灶有三十多种,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民营企业家大郎同款炉灶,蒸炊饼用的那款。隐约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大大的炉灶,我还帮忙在炒菜时加过柴火。那炉灶上砌的锅可真大,锅盖直径都有一米多。现在家里已经不用这些款式的炉灶了,取而代之的是液化石油气或者天然气的灶具。 以前在老家的家具大多是木制或者竹制的,有些跟古时候的样子差别不大。椅子桌子还有床我都见过跟书里差不多的款,算是家里的老古董了。家里准备买沙发的时候,我爸想买非洲紫檀沙发,结果被我问他娃太小跑跑跳跳撞到那个木的沙发是你心疼还是我心疼给问倒了。中式沙发确实好看大气,不过考虑到娃那猴子一样的个性,喜欢也不敢下手买了。 书中有意思的东西还很多,比如说很有特色的出行工具轿子,有敞露的竹轿和封闭的暖轿等。看到竹轿就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网上看到的很令人气愤的事情。靠自己的力气吃饭不偷不抢的轿夫招谁惹谁了啊!依照键盘侠的逻辑推理,坐网约车出租车地铁的人们就是用钱侮辱了司机,点外卖的人就是用钱侮辱了外卖小哥和店老板还有菜农米农……键盘侠们能自己种菜种大米然后自己煮了喂饱自己,出门只靠自己的11路车么? 身在山区的我,真没想到船的种类在以前居然分得那么细,也是大开眼界了。我对船的了解,在这之前还是仅限于游戏大航海时代里了解的那些款。不同用途的船有不同的构造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最令人称奇的是荡子车了,堪称古人的声控自动化公交车啊,太好玩了。 书中虽然有些错误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很涨见识的书。时光如水匆匆过,历史不断开新篇,也只有用历史去证明历史,我们才能更多窥见历史的一角。
看图听故事,从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走进古人日常生活场景之中 当像短视频、互联网图文等等视觉形象不断轰击我们感官刺激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来自图片上的信息。如果这些图片再配上少许文字,让我们可以更容易的读懂图片,那将成为能增长见识最佳的途径。 那么对于中国古代人的生活现状呢?虽然它们已经是过去的事,但无疑依然是刺激我们好奇心的来源,我们都希望知道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 在中国古代,正好有着大量的绘画作品,甚至有着专门描绘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这就可以让我们通过图片的形式,再次走进古人的日常生活,欣赏来自于他们的有趣故事。 文化学者、高级教师侯印国正试图完成着这样的事情。他寻找到了大量来自于中国古代外销的画册,从这些画册之中可以最清晰、最直观的感受中国古人生活的日常。而他把这些画作进行了分门别类,也就有了《过日子:中国古人日常生活彩绘图志》和《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分别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以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手工艺品制造过程两个方面给我们展现古人生活的日常。 在《过日子》中,侯印国通过一百多张记录古人的生活日常的图片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衣、食、住、行、乐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的服饰是极具特点的,那么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这些图片中就有了官服、缠足女子、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的不同服饰特点。而这既是他们服装的展示,同时也是他们所从事行业的展示,更是中国古人生活场景的展示。在这里有着鞋匠、理发师、铁匠、制灯匠人、制茶女等等的具体形象;更有着我们很少见的像乞丐、弄蛇丐、戴孝者的形象。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整个社会的生活场景图。在这些具体的形象下,侯印国用简单的几笔就把他们的特征和在古代生活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了论述,让我们在阅读这些图片的同时增加更多的了解,更有感悟。 食,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展示的是炉灶的32张图片。把中国古代关于吃的具体形象用炉具的形式展现出来,虽然没有吃的具体场景,但从这些各式各样的炉具之中,我们依然可以了解古代生活的惬意和仪式感。这里不仅仅有简单做饭的炉子,更是有着像热奶茶炉、烧羊肉炉、烧心肝烧猪头肉、热酒炉、驴肉汤甫炉,等等,分的如此之细致,绝对不亚于我们现在的吃货所用的各种各样的工具。 那么住呢?住是用家具来代表的,我们现在家中所有的家具,在古代都是存在的;而我们现在没有的,古代也曾经存在过,可能比现代还更加精致。床、桌、椅、架,都是稀松平常。看着这样一件又一件带着质朴古感的家具,也一定能够想象到古人的生活场景。 行,在古人分为水路和陆路两种。水路当然是船,所以这里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船,绝对成为百舸争渡的现场。而陆路呢?图片就五花八门了,各种各样的出行工具、货卖工具、代步工具都在这里出现了。古人出行虽然麻烦,那也不是不能实现的。 乐呢?展现的就是我们古代的那些乐器,这是我们传统乐器的一部分,走进这本书,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而《好手艺》部分,可能是我们略显陌生的。因为它展现的是中国的很多手工艺,现在基本都看不到了。包括我们最常听说,代表着中国的瓷器制作过程。而这些画作也就更加逼真,更加形象,具体到了制作工艺的每一个场景,甚至可以根据这些场景复原着古代手工艺制作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中介绍的手工艺,包括农耕这一最基本的生活场景,也包括造纸、制茶、纺织、制漆、陶瓷和玻璃的制作七种最常见的手工艺制作过程,这里的图片也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外消画。这些画来自于清朝时期,所以我们也就能够尽可能全面的从中看到清朝人们生活的场,而各个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也在这里尽显无疑。 比如制茶及贸易的三十图,就从茶园的选址开始,茶农们在自己选择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茶园。这样的生活场景,在这些画作中极为优美的展现了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其乐融融的场景。 而当茶树种植之后,就是关于采茶、制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包括了一些有趣的传说,也穿插在了这些画作之中,给画作增添了无穷魅力。比如这里就有着“猴子采茶”的故事,是不是很形象呢?但中国的手工艺制作过程绝对是精细而艰苦的,等茶叶采出来之后,晒茶、炒茶、装茶、运输、贸易整个环节都是有着具体流程的,也都在这些画作之中。 制茶是这样,其他的手工艺品也都一样,需要有着大量的工序,大量的智慧,大量的劳力,而这一本图册就把它们直观的展现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有了一种重回古代,重新进入那种热火朝天劳动场景的感悟,也为中国古人的劳动智慧而钦佩着。 想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吗?想了解古人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过程吗?那就拿起这样两本书,从精美的图画中感悟这个过程吧。
在迪奥抄袭事件背后 这两天一个新闻冲上了热搜,迪奥新款裙子抄袭明制汉服马面裙,却声称这款半裙采用的是标志性的dior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单品,后又有人称灵感来源于韩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们的文化被掠夺,且并不只是一次两次的被掠夺,我们在觉得无比恶心与愤怒的同时,还能做些什么? 在世界这个大家庭中,有关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身是一件积极正面且大家都愿意见到的事情,正如中国人也会穿西装,服装设计师也会设计法式复古长裙等等,但前提是我们的设计会标明西装的“西”,与法式长裙的“法式”,这是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尊重,以及将其与自己本土文化的区分。 而无论对于什么文化来说,在交流与创新的过程中,其前提应该是继承与尊重传统。如果我们随意将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就说是我们自己的创作,那无论在什么圈子里,这种行为都是可耻的。更何况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文化掠夺。 而这个理,如果我们不争不辩,任其发展,其后果会是什么?属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被冠以他国的名姓。我们这一代人还好,因为我们知道那是汉服,可我们的下一代呢?下一代的下一代呢?对于有的事物,以假乱真的时间久了,也就变成了真的。 但我们除了在网络上声讨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无数个例子都证明人们对一件事的关注度是有限的,一时的愤怒也只有一时的作用。 维他牌子的饮料过了风头依旧卖得很好,一些涉及r华的品牌服装依旧大有市场,抵制一个品牌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只要这个品牌一天没有停产,它就会有它的消费群体。而总会有大部分的人,他们并不在意这个品牌侵犯到了我们民族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只会在乎自己的利益。 而我们如果想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被掠夺,属于我们民族的尊严不被挑衅,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我们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普及国人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每一代中国人都明确的知道我们的民族经历过怎样的历史,我们就不怕外国人扭曲历史与改写历史,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明确的知道我们的民族有着怎样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就不怕外国的文化入侵与文化掠夺。 那如果你觉得属于我们的历史太久了,一时半会儿看不完,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太多了,一时不知从何看起,那不妨先试试这两本——一本为你描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一本为你描述属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 在古时候,西方人就对中国文化与艺术抱有着极大的兴趣,中国古代的工艺品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领了大部分的欧洲市场,或者说直到今天,依旧有许多国外的收藏家们对于中国的工艺品趋之若鹜。 而如果身为国人的我们却不去了解、不加以珍惜,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 这两本书配图丰富,每本都有百余幅的精美手绘,生动立体地为我们再现了古人们的生活场景,并且配图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离我们并不久远,更巧的是插画中所绘女子身着多为明清服饰,刚好就有马面裙的出现。 所以不用纠结有没有基础,任何人都能看得懂,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从现在开始。
神圣的宗教仪式、世俗的娱乐场景等都在画面上了,而且主题也丰富,有家庭生活、手工业制作、商贸情景、职业样态、游艺娱乐、婚嫁丧娶、农业生产、戏曲故事等,真的特别赞了。
内容集合了多部清朝时期中国广州一带画师所绘的外销画册,结合大量传世文献,对这些涵盖衣、食、住、行、乐的百余幅手绘图像画作,行深浅出地剖析解读。
读起来很有趣,人生5大主题,每个时代的人都离不开它,不过对于古人而言,还是很好奇他们的这些生活情况的,这本书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
里面文字的通俗与趣味性,配合百余幅丰富精美的手绘插图,生动演绎了中国古人生活的丰富多姿,为我们带来一缕绵延百年的自在烟火气。
这个系列书很好,了解古人的生活事与生活文化,从普通人到上层人士都有,日常普通穿着到日常物品等,确实是很用心的书籍。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乐,包括我们,也包括以前的人们,只是在这书中要吧看到古人的生活状态,比较有趣。
很多有趣的见闻,从百姓的日常服饰到饮食起居的各种物件等等入手,呈现了很多的生活习俗与文化,特别好理解
内容比想象中有趣得多,以清代的古人生活为背景,谈到了社会各行各业,还有很多的民俗文化特色等,很有意思。
发现这本书特别有吸引力,衣、食、住、行、乐还延伸到了相关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代市民的生活。
书很精致,画面算是西方人看我们中国古人的视角,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乐,也是有不一样的艺术特性。
画面可以感受到几百年前的日常各行各业百态,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与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别有风味。
这里面的图画承载着的是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也有文化的描述,对了解过去的人们的生活情况。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