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一个停摆 我是乘坐在前往柳州的高铁上写下这篇书评,无非是将记忆抽离在李银河女士对人生哲思的几个维度,适逢三十而立的年龄,却不停追风的寻找天性的快乐,因为生活的原点和远点都不是一个也非无数个,而是看我们本身如何去看。上高中那会,同班同学提及王小波先生,说他的书怎么怎么好,时至今日我也确实领会到它属于一个时代断层的引领者。可唯独不幸于岁月作古,清留他的夫人独身研究社会学理,在摸着石头过河中理清人间“凌乱的线头”。 李银河女士算是我们在社会学方面较为权术的研究员,她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已然超越时代赋予的推崇,以至于有些想法和思路难以在时代的背景下呈现,从她《我的生命哲学》里浅探出人过半百后的释然。有些话说的过真反而很假,有些话说是很假却被认为很真。这本书是她时长在人生产出成果后对自身和环境的一次校对,就像我们都会想的很多,但是不知道如何通过哪些人哪些方式输出一样。她恰恰是通过写作剖析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以及让读者作为她的聆听者,在白纸黑字看见自身思考的对错。 对我而言,我是十分羡慕她曾与王小波的日子,那个时代赶在文学和社会发展转折的思潮,影响力像他们一样的一拨人,我想他们也相信现在的日子平淡了,沉闷了。也尚许引发我们这般经久耐磨的人生哲思的碰撞。每天我们刷着抖音、小红书以及哔哩哔哩等热门APP,被信息化背景的洪流拉扯而行,恨不能起风了,飞快到看不清对方的脸以及听不清自己的声音。一如李银河女士在书中谈及“自由”,这个时代的太多不自由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过多的附属捆绑,类似于法学的“附条件约定”。她在书中这样表述:“人的不自由至少有两种主要来源,一种来自生存的需要;另外一种来自被人内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单从这个问题考量而言,我觉得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递进,迈出生存为基础的底层需求更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则规范才能更好的达到自身希望的自由度。因为生存自由仅仅是基础,如果就人而言达不到这个基础,也就不存在后者可选择的余地。相信时下很多年轻人除了混迹于城市打拼的艰辛更加渴求于乡野那份回归原始的宁静。我曾经在一篇推文中看到杭州灵隐寺的招聘公告,提出月薪过万且公务员舒适的工作时间,我想这种既渡心又抚时的岗位不正是很多年轻人希望的吗?换句话说,用不太紧凑的时间拿到紧凑的钱还可以大把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木心写道:“不自由,就是不自然;不自然,不自由。” 万有幽灵,就像已经侵染人类两三年的新冠疫情,说到底是为了横平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守自然法则的最初规律。这也是一种更大的自由。我慢慢合上李银河的书,听到下站的提示音,惶惑间感知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转站中重塑和寻找另一个自己。
苏格拉底曾经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是对哲学最精简、最深刻的解释,也说明了哲学思考对一个人来讲是不可少的。 最近我读了李银河老师写的《我的生命哲学》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和我们探讨了很多他对于生命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对于死亡,对于活着的意义这些话题,让人受益匪浅。 如果一个人,一生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结婚生子,也可以获得世俗的荣耀和快乐。但是想要获得更加纯粹的快乐与意义感,我们也需要开始探索很多更加重要的问题: 人真的有灵魂吗? 死亡究竟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吗? 人生的意义要到哪里去寻找? 人有没有真正的自由? …… 一旦真正进入哲学的世界,我们思维的广度、深度、看待世界的视野都将发生质的飞跃。 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思考过死亡的话,他就不会真正意识到活着的价值与幸运。 这些问题乎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不过正是在思索这样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有自己的回答。 很多人的大半生都是在为名利忙碌着,他们越是渴望获得幸福,就越会选择去忙碌,因为忙碌会带给他们一种幸福的错觉,好像忙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人们发现因为忙碌,自己根本没有享受到生活的时候,可能已经停不下来了,或者可能已经太晚了。 作者说,其实我觉得对生命必须有一个游戏的心态,不然会忍受不了生命的真相。所谓游戏人生,就是这样。那些反对游戏人生的要么是过得太辛苦,根本不够格游戏人生;要么是完全没有幽默感,在压抑和枯燥中打发生命。 在我看来,游戏人生并不是指我们用一种非常随意的态度生活,而是不必把生活看得太有规则,处处受限。偶尔虚度一下时光,又有何妨呢?偶尔犯一些小错误,好像也不是什么天要塌下来的大事。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主角菲利浦的口吻说:“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什么目的。一个人生出来还是没有出生,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宏旨。生命似轻尘,死去亦徒然。”“万事万物犹如过限烟云,都会逝去,它们留下了什么踪迹呢?” 当我们思考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可能也会觉得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因为一切终将会归为虚无。一个人到底是声名显赫的,还是默默无名的,从更加遥远宏大的眼光来看,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所要关心的,所要在意的,不过是自己在人世间存在的这几十年。作者说我们要快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有时候想写一篇文章,但是脑海中也会涌现一个问题——不写就会死吗?当然不会。 总之不必刻意勉强自己去做什么事情,而那些自己真正愿意去做的就尽情去做吧。
做地球上的一只小蚂蚁,无意义但在经历 上半年看了不少比较功利的书籍,理财、行业研究等,看着今年已经进入下半场,做工作年中总结时恰逢新的一岁,不免谨慎地反省和思考起来生活的价值意义,(还不厚重,都不敢说成生命的意义)于是看了这本《我的生命哲学》。 说到生命哲学。我认为不活到花甲之年,经历五六十年的起起落落,是没法完成生命哲学探讨的。而这本书里,李银河呈现出了一个自由又丰富的形象,作为退休前后年龄的女性,书中没有描述伟大的“妈妈”角色、满含抱怨的“妻子”角色、不得已的“女儿”角色……她的生命哲学,是她对快乐、审美、性、人生、工作、家庭、文学、爱情、孤独、友情、死亡等话题的思考、追求和认知。 书的第一部分,李银河谈到了她对“生活的快乐”的理解:首先是对快乐的定义,即“身体的舒适加上精神的愉悦”;接着是快乐的态度,提到“对生命要有游戏的心态,不然会忍受不了生命的真相。”也因近期有亲密关系的烦恼和疑惑,我将《我的心路历程》来回看了两三遍,这篇算是这本书里内容比较长的,她用了享受人生、生命意义等小标题,。李银河说,“人从来到世上,一路挣扎、追求、修炼,然后就那么离开了,这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没有答案的,或者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有,但是没有人愿意接受它。”是的,在人生里面,比答案更重要的是问题。如果在生的时候有执念要去得到答案,不仅不会让人变得不快乐,还会陷入到放弃自由的状态。 书的第二部分中《家庭与工作》《空旷》等几篇特别精彩,作者在这部分探讨了她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思考,应该对于近三十岁的读者来说,都是当前阶段非常真实的真相,我读的时候频频点头,感谢李银河像个不吝分享的前辈,将她多过我二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一一托出。法拉奇在《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这本书提到的一些看法让李银河很欣赏,我同样觉得这些句子像是把我脑中的疑惑和紊乱的思绪表述出来了。“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更容易反叛;与别人生活在一起时,我们更容易委屈自己……一切存在着的人们都是一群被迫以同样名义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常常相互仇视憎恨的男人、女人和孩子。” 说到李银河,王小波也就不得不提。这本书中不少地方。王小波突然离世留下的孤寂和凄凉,让李银河已然可以回味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她描述和王小波相恋相依的20年里,几乎没吵过架,满满的都是甜蜜和温暖。最初的激情已经转变为潺潺的流水,她感叹没有过够有他的日子。不过,爱情再伟大、美好,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终极的状态应该是孤独,这也是人真正自由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来到世界上,也必须独自一人一人面对人生和宇宙。 很喜欢作者在书的最后,讨论关于“生命的意义”。她说“正因为人生无意义,才更值得经历”。是啊,即使我们都只是地球上的一只小蚂蚁,也值得在世上走一遭,去经历,去创造属于个人的生命意义。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变得不快乐? 人这一辈子其实挺不容易的,生而为人,我们要努力过得幸福快乐,但幸福和快乐总会被各种因素构成的威胁降低了这种感觉。如何获得幸福,人要怎样才能生活的快乐成为现代人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 汪曾祺曾说“人活着就为这一碗饭”,大可不必为了其他事情而烦恼。只不过生活在人情社会,总难免被各种人情世故所困扰,既然不可避免,不如学会去如何应对。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后李银河在其最新著作《我的生命哲学》中称:只要做到两件事,人就可以过得很快乐,一是身体的舒适,另一个是精神的愉悦。 人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李银河提出的这两件事,实则是满足个体生活的基本需求,不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只有达到身心愉悦,人就会生活得很快乐。 书中有句话我认为说得非常棒,她说凡是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才值得去做,无论是看书、看碟还是写作;凡是自己勉强去做的都不值得去做,不会做好,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关于快乐,李银河的人生感悟十分透彻,她所说的不过是让我们学会爱自己,在内心认知自己的需求,随心而动,而不是为了成全别人的快乐让自己陷入不快乐的境地。 说白了,就是要把自己当回事儿。不讨好他人,不贬低自己,懂得根据需求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建立有效的人脉关系,这既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剖析的过程。 关于工作,我们总在生活与工作间无法平衡,在李银河看来,工作应当被定位为人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应当是享受人生。最佳的人生境界也许不是别的,而是成为一个快乐的生活家。 季羡林曾说过“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这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大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在焦虑、孤独、暴躁的状态之下,快乐往往只是一种奢望。而孤独所带来的痛苦在李银河眼中,却是能让人身体舒适、精神愉悦的一种状态。在她看来孤独是人本真的状态,是人终极的状态;孤独是美的,不是丑的;孤独是强大的,不是孱弱的;孤独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孤独是自由的,不是束缚、囚禁和压抑。 她赞美孤独,认为只有孤独的状态才是真正自由的状态,人可以独自去哭,去笑,去痛苦,去欢乐;只有孤独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阅读李银河的著作总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像她会在书中毫不避讳地谈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些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用自己的生命哲学诠释生命的魅力,就像书封上写的那句话:生命是多少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
李银河老师就这么平静地说,平静的写,竟让我产生茅塞顿开之感,觉得生活也是可以如此美丽的。不知不觉间自己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一年365天每天都是同一天,但就像李银河老师说的,我们要把生活过成艺术品,因为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与小波的爱实在是上天送给我的瑰宝,回忆中全是惊喜、甜蜜,小波的早逝更诗化了这段生命历程,使它深深沉淀在我的生命之中。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因为王小波认识了李银河,那时候就在想,到底是什么人能让人爱你就像爱生命。
是早些年李银河老师博客上的内容和笔记,很喜欢她和王小波,就像她自己说的,一直讲真话。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但仔细想想,自己能不能一天全讲真话,一周,一年,又能不能坚持讲真话,现在觉得,讲真话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我想把每晚睡去想象为死亡,因为它有一段时间是全无知觉的,确实跟死亡很相像;把每天早上醒来想象为出生,因为这样才能使我的生命中新的一天过得有新奇感、兴奋感。我也要这样度过我的每一天。
看李银河老师在一篇日记记录,阴天小雨大风,明明只是记录天气,但觉得李老师真的是一个好可爱的人,自己真的太长时间没写过日记了。
人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呢,我们经常听到朋友说祝你天天开心,祝你有个好心情,听起来非常容易实现的事,真正实践起来却是无从下手。李银河老师在书中说的我很赞同,人找到快乐只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身体上的愉悦,二是精神上的愉悦,我想我现在应该做的是寻找精神上的愉悦。
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凡是自己真正想去 做的事才值得去做,无论是看书、玩游戏还是写作;凡是自己勉强去做的都不值得去做,不会做好,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今后要按这个原则生活,值得一读。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过一种舒适、宁静、沉思的生活,如果短短的几十年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不虚此生,将工作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是一种本末倒置,倒因为果。李银河老师给我上了一课。
真的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娓娓道来,读完之后内心尤其平静,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说实话本来没有期待能从这本书里探索到什么人生箴言,但太奇怪了,就是有种平静的力量感,欣赏作者的人生态度。
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要自由和美丽把它填满。佩服李银河老师的态度,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无意义,关于存在主义关于虚无主义的思考确实会让自己陷入怪圈中,已经向自己身边的朋友安利了。
之前在博客上读过这些散文,但是读书的感觉还是不一样,读书的时候自己会进一步思考,而不是泛泛而读。每篇文章都不长,每篇文章都是独立的,观点真实,李银河老师是个有影响力的作者。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