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屠场》世界禁书百部 TOP1 经典中的经典,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生活。 上帝赐予我接受我无法改变之事物的平静,改变可改变之事物的勇气,以及区分这两者之不同的永恒的智慧。——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20世纪美国极具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家,《五号屠场》是他的代表作品。 冯内古特也是二战时期德累斯顿轰炸事件的七位幸存者之一。 德累斯顿轰炸事件是二战期间由英国空军和美国空军联合发动的针对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大规模空袭行动,是二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死亡人员不计其数。 德累斯顿轰炸事件给冯内古特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和深远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冯内古特都没能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一度产生过幻觉。后来,他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冯内古特除了出版过长篇小说《五号屠场》之外,还出版过很多作品,使他成为了二战之后美国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充斥着大量的黑色幽默,这也使他的作品成为了后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五号屠场》无疑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这部作品正是讲述了作者经历的德累斯顿轰炸事件前后的事情。不过这部作品的问世是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事件的25年后。 冯内古特一直想写一部反映德累斯顿轰炸事件的作品,但是他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去书写这样一件惨烈的事件。 德累斯顿轰炸事件在冯内古特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他说过:“我目睹过德累斯顿的毁灭……我的反应之一当然是笑。上帝知道,这是灵魂在寻找宽慰。” 《五号屠场》的伟大之处在于,作者通过描写小人物的经历来表现战争的残忍。书中没有描写英雄主义的场面,也没有对表述对受害受的同情,更没有描写战争的宏大场景,有的只是描写小人物在战争的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细节。 书中有一段德军将战俘送往集中营的描述。主人公比利被安排在最前面上了车,然后一个接一个的战俘进入了车厢,车厢被挤得满满的,几乎没有让人喘息的空间。 比利不知道所有战俘用了多长时间才全部登上了列车,但是他所在的列车,是等了整整两天时间才缓慢发车的。 列车又行驶了三天才到达目的地。在这期间,列车上的所有人只能通过车厢上仅有的几个小洞勉强维持呼吸。就连吃饭和排便也都是通过这几个小洞完成的。 德国人通过洞口给他们递进食物,洞口的人再一个接一个地递给里面的人。排便则是先用器皿收集,然后再一个接一个地递给洞口处的人,由他通过洞口掉在外面。 几天时间下来,等列车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早已有人死在了拥挤的车厢里,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也只能与死人呆在一起,直到列车到达目的地。 比利在列车上活了下来,也在最后的德累斯顿轰炸中活了下来,对他本人而言,不知道是幸运的还不幸的。 作者冯内古特认为人们已经对战争麻木了,所以当时他在写这本《五号屠场》的时候,没有按照传统小说的方式书写,而是另辟蹊径。 书中在描写德累斯顿轰炸事件的同时,还穿插地叙述了主人公比利的战后生活场景,以及比利幻想出来的外星人将他绑架到外星的生活情况。 冯内古特撰写的这本《五号屠场》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描绘了时代的荒谬与人性的扭曲,让不同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有不同的解读。 但无论怎样解读,对于战争给人们造成危害这件事,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对生活给予我们最大的敬畏。
写得真是有意思,明明是跳跃的场景颠来倒去,行文却有如行云流水;明明是表达战争与苦难的沉重,语言却无比调侃和幽默。必须大赞一下翻译,很好地表达了原作的风格,阅读起来十分通畅。必须大赞一下出版商,排版印刷非常舒服,让人渐入佳境。
冯内古特的小说是幽默中透着悲伤和绝望,滑稽中又掺合着深刻和智慧。总之这本小说很耐读。
冯内古特关于战争的审视,以一种后现代的形式表达,成就一部经典 当一场真正的人类灾难降落在自己头上的时候,而自己成为这场灾难中仅剩的几名幸存者。要怎样去化解心中的那种无力感、罪恶感?要怎样把这些感觉告诉世人呢? 德裔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就是这样一位人类惨烈战争的幸存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冯内古特曾是一名美国陆军侦察兵,但成了德国俘虏,被关在德雷斯顿,德国劳工营号称“五号屠场”的地下库房。在1945年2月,美、英空军对这座城市进行轰炸时,数万名平民葬身火海,而冯内古特成为仅有的几名幸存者之一。但这种内心的创伤一定是在他的精神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关于这段经历,冯内古特也想把它形之于文字,把他的警示告诉给世人。但在他的小说之中,他也告诉我们“头脑中挤不出多少关于德雷斯顿的文字”。其实对于我们读者也能理解这种状况,当受到剧烈精神创伤时,大脑中更多是零碎的记忆碎片,往往无法把它穿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就无法把这样一个故事顺利的讲出来,写出来。 但作家有着自己的独创性,冯内古特用了25年的时间,寻找到了另外一种表达的方式。他用了一种科幻的外壳,用了外星人绑架后时间混乱的技巧,让小说的主人公有了穿越时空的能力,把记中的一段段碎片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这样作者记忆中的那些碎片穿插也就不再显得那么突兀。 所以这本小说在给读者的最大感觉,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碎片构成,有着关于战争的碎片、有着关于战后的生活碎片,但这些碎片都与战争脱不了关系,都是战争创伤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这样一部小说,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也许因为没有那种前因后果,没有故事一样的憨畅淋漓之感,但却能够让我们陷入了更多的深思。而作者用黑色幽默的语言把这种深思以一种能够引人发笑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可是我们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真的能够笑得出来吗?即使是笑也会带着泪。所有的灾难,都是对于人类的莫大伤害,所有的战争都只有创伤,没有胜利者。 而关于战争的反思,冯内古特并没有在这本书中故意营造这样的氛围,只是把各种各样的悲剧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且还是以一种内心极为冲突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而具体是非曲直,也就任由读者评说。 这是一本奠定了后现代文学基础的著作,无论它的表现形式、叙事方法,还是作者所构建的思想内核,这部小说都值得一读。而它更是成为非常多知名作家的必读书籍,同样体现着它的价值。
这本书里出现的100多次“事情就是这样”,是这部后现代小说一簇一簇随意残片的拼贴黏合剂。这是小说吗?“五号屠场”是二战期间关过作者的屠场。说什么都改变不了阅读这本书的失去呼吸体验,事情就是这样。
读冯内古特,让我想到了王小波,都能在荒诞的生活里找到离奇的幽默感,每当他描述了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死亡或者一个瓶子的破碎,他都会在后面附上“事情就是这样”。
战争在作者心底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我目睹过德雷斯顿的毁灭,我的反应之一当然是笑。上帝之道,这是灵魂在寻找安慰。
或许这才是阐述这场战争的最佳方式,事情就是这样 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场毁灭式的无差别屠sha呢?是一夜之间造成十三万五千人死亡,全城仅剩7名幸存者?是人类文明悉数被摧毁,城市变得像月球表面,除了矿石一无所有?还是这场屠sha比广岛yuan子dan爆炸更惨不忍睹却鲜少人知,因为它被列为绝密档案封存了二十三年? 作为幸存者的库尔特•冯内古特用了25年的时间写废了五千多页依然没有头绪,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语言在这场大屠sha面前都显得十分苍白无力。最后,他选择采用一种无逻辑的、碎片拼贴的方式在反反复复的时空穿越中阐述这场灾难。因为关于一场大屠sha真的没有什么顺乎理智的话可说。 世纪奇书《五号屠场》便由此诞生。这本小说没有开头,没有中间,没有结尾,没有悬念,没有道德说教,没有起因,没有后果,但却说尽了一切,将战争最真实、最荒诞的一面淋漓极致地展现了出来。 它因此被禁18次,是世界百部禁书Top 1,但却创纪录地逼停了当时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 五号屠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牲畜屠宰场,是二战期间位于德累斯顿的美军战俘集中营。德累斯顿是一个所有人笃定不会发生轰炸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受尽磨难的战俘们可以放心栖息的净土,可却遭遇了惨绝人寰的地毯式轰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屠场。 小说中的主人公比利是这场大屠sha的幸存者却也是最大的不幸者,他虽然活了下来,但却被困在战争的创伤中难以挣脱。他丧失了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到过去那个痛苦的战争年代,他的生活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出现在哪里。最后,痛苦的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名叫特拉法玛多的神奇星球作为暂时喘息的避难所。 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出现了100多次、貌似云淡风轻实则雷霆万钧的那句“事情就是这样”。对于所有的悲惨瞬间,作者没有做多余的诉说,一句“事情就是这样”就让一切戛然而止。可是,这却是在一遍遍告诉我们“事情不是这样”“事情不该这样”“事情不止这样”。 《五号屠场》曾有另一个名字叫《童子军圣占戈》,因为很多士兵都是处于童年尾声的涉世未深的娃娃。所以,战争从来没有书和电影中所鼓吹的英雄,只有永远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冯内古特调侃说,整个星球只有自己一人从战争中获益,他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从每个死人身上赚了两三美元。 真正的痛苦从来都是无法言说的,事情就是这样。
也许,所有经历过战争的士兵,都或多或少的把自己留在了战场上。即使回到自己的祖国,身心的影响将持续终生。小说有意思的是加入了时间旅行这个科幻梗,似乎又把受众夸大了一扎那么多。难道这不是在我们世俗眼中的疯癫吗?
绝妙地融合了滑稽感、厌恶感、恐怖感,这是用最黑色的幽默去对抗最荒诞的现实才会有的独一无二的感受。
宝贝收到了,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吸引人,让你一看就不想停下来,想一口气看完
抛开那些“你真的读懂了吗?”的噱头,这本《五号屠场》即使不一定能让每个读者都百分之百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那些观点,因为有些暗喻实在太过隐晦,但它要素丰富多样,你总能在书中找到打动你的点。 我很喜欢作者在这个故事设立的大框架,即主角作为一个被动的时间旅行者,得以从过去、将来和现在这三个时间维度来观察自己的一生。 这种方式带来了极强的宿命感,即使你知晓一切,但不论是你,还是整个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无法被改变,因此每当那位最终被处死的德比老师出现时我都会感到难过。他强壮、聪明且善良,但却逃不过屈辱的结局。 又或是主角与妻子新婚那夜时,主角虽然并不爱妻子,但也确实享受到了快乐,时间旅行者知道,未来他们会过得挺不错的,但在数年后妻子会因一氧化碳中毒而去世。 每个人都会最终迎来死亡的结局,这毋庸置疑,区别是现实中的我们无法得知自己或是身边亲密的家人朋友究竟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离开我们,但比利却心知肚明,如此便有了悲凉之感,站在上帝视角看人生,在终会逝去的事物前我们会更加珍惜吗? 当然,作者更多的或许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隐藏在比利个人经历背后的历史大背景。作者借比利之口说出:“施暴者还以为自己是在与纯粹的邪恶作斗争,因此而感到自豪。”这或许就是当年那场德累斯顿轰炸的本质。与恶龙缠斗的少年,最终也变成了恶龙,这场看似师出有名的正义之战却暴露了他们对生命的蔑视和战争本身的不堪。书中并非直接地进行谴责,而是套用了比利的亲身经历,让读者去看到战俘营里不同国籍人们的相处,以及那些有名有姓、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战士是如何因这场战争而悲愤死去。 战争就是一个特大屠场,进了屠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会是屠杀者,可以确定的仅仅是暴行和死亡。书中比利所在的军队甚至并不正规,被作者戏称为“童子十字军”,但在战场中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弱小而怜悯你, 这里的人已不再是人,是冷冰冰的屠刀。因此书中那些自相残杀的行为便可以被理解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但胜利本身是无法永远持续的状态,因此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无法永远和平共处。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反战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那是因为反战虽不能带来和平,但它能持续提供一种声音,告诉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们战争的残酷性,如果没有这个声音的拼死抵抗,善良和正义会逐渐沉睡。
写得真是有意思,明明是跳跃的场景颠来倒去,行文却有如行云流水;明明是表达战争与苦难的沉重,语言却无比调侃和幽默。
幽默 看似断断续续的文字表述 其实一点也没有影响阅读体验 作者让你一直都没有离开整体 很舒服
书封面设计的不如早年版本经典,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现代恐怖文学小说。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