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页,54W字的长篇还是数卷中的一卷,说是和编辑们商量先出了最好和无歧义的一卷。此种鸿篇巨制是准备追赶网络小说?我看过一部穿越题材的网络小说《临高启明》,情节不错,但看了一阵放弃了,长得让人绝望。这小说后来据说因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被禁,被禁时已连载近800W字。须知,《红楼梦》120回是96W字。作者自行做了不少史书考据工作,书中大量古语、匈奴语音译,还有秦地方言俚语,再加上他擅长的京油子卫嘴子,没点阅读能力根本读不下去。比如书中“楘乱”二字,就是正宗关中人,大概率也只会说不会写,百度上查不到。这肯定是他在本书中引以为傲的。自视过高的人,通常有随心所欲的毛病。就像我看王家卫姜文的电影,经常明显有炫技调侃观众的意味,却又不是诺兰《盗梦空间》《致命魔术》的那种真高明,是抖小机灵。看了100多页。结论是,开创当代小时新高度的说法完全不成立,只能说开创了他的新码字儿方式,也没有超越他自己曾经的高度。当然,字里行间的那股子痞子味儿,仍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要说优点,是功夫下得足,情节虽是虚构,史实的主线是准确的,地理功课也做得还扎实,是用心写给自己看了。如果不那么刻薄地友情评价:戏说历史,和马伯庸写得差不相上下吧。这书出版社和王朔都能挣到钱,因为凭当年的名头和前期宣传能卖出去不少,看了觉得值不值当另说。我但愿他其余的那几部还能有机会出版,一位特立独行的老文艺青年,若能完成心愿,善哉。如今文化界凋敝,但凡有新书出版,必有一众名人推荐,写过誉的文字帮腔,互相捧哏跟直播带货似的。当然,王朔的文字里一直是有一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元素的,但当我看了厦门掰开鱼嘴做核酸叫做“人物同检”的新闻时,就觉得这方面不值得评价,现实比文学更魔幻嘛,莫言都望尘莫及!
这两天饭前饭后看了9篇,老王是不是这么分的章节,还是编辑的意思不是很重要。 说白了,历史能写成这样,读起来和看起来真是挺费劲的,写匈奴的过去和现在,发育和成长,看出来是用了劲的。 平心而论,如果不是一直喜欢老王的语言风格,不是一直把看过老王的书作为挺有面子的谈资,真的不愿再读下去。 但是,活该这个70后就是喜欢和愿意,鞋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
确认收货后11天追加
看完了。写了一篇读后感,内容多,截图上。
还是那个王朔,满纸活灵活现的北京话,但写的却是汉武帝的故事,又那么不王朔。还以为他的新作就像倪匡的外星人一样飞走了,他却带来了54万字的新书。当当发货神速,一如既往的满意!
再一整月,读完《起初·纪年》下一半。仗(人)打了一整本,一些话看了也一哆嗦,众璀璨人物更不用说。现今人看罢再长再重的家国大事历史格律也事事儿情情儿弹指一挥间。终卷五字“你己不是人”。来人间一游,琢磨好怎么不虚此行。总的说,看的愉快。好看。
这书,全篇北京土话,把严肃历史写成老百姓逗闷子,也就是王朔吧,绝对的编辑噩梦!!!太逗了,君臣商讨国家大事生给写成哥们抬杠逗咳嗽!哈哈哈
很期待的书,结果收到因为包装太差,书都有些损坏。当当的物流质量太差了!
哈哈,直到看见这一段我笑喷了,全是陕西话的梗,听不懂陕西话的读者应该不知所云,老王身边有高人啊哈哈
六十多的老炮儿,语言还是内味道——北京烤鸭夹着些孜然烤羊肉串儿,你没法形容,但就是很带劲儿。内赶脚就像和三五个穿开裆裤的伙计,喝着御赐的九年陈酿马尿,谝闲传,天一句地一句,胡言汉语,说史书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说人生在世不称意,隔壁王二算老几!等这书翻完,汉武也好,老王也好,千古还如一梦中,管他是非功过,俺还得哈喽做核酸去也!
本人是朔爷的铁杆粉,不说烂熟于心吧,对他的大部分作品也都可以说很熟悉。一开始(刚刚得到新书出版消息,还没好好品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过不解(更别说对他不甚了解的读者了):为何时隔十五年,王朔会选择这样的题材呢?王朔以往的作品,大多以紧扣当时的时代脉搏为特色,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书和影视作品如此受到各社会阶层读者强烈喜爱的原因。然而《起初·纪年》却将故事放在了汉武帝时期,舍弃了王朔惯熟的主题。在我模模糊糊的印象中,90年代初,王朔正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听说他想写一部真正的大作:一部压倒他此前所有作品的大作。在此期间,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看上去很美》《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等。然而,尽管这些作品也取得了成功,却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他认为,这些故事过于现实,过于“王朔本朔”,而“王朔”这个人的经历,作为故事的题材是有限的。而要想超越这种有限的自我,唯有将视野投向更为广大的题材。而这一次,王朔在历史中找到了安放自己的思想的广阔空间:一方面,历史提供了足够有戏剧性的骨骼;另一方面,又留下了丰富的空间供作家们以想象力填满血肉。因此,比起描摹当下的题材,历史故事式的小说令作者获得解放。正如朔老在书是自序所言:“我找到现在这个故事,我的全部思想感情都能安放进去,这个结构特别合适,我把它投射到古代和远古以后反倒自由了”就此,王朔实现了之前在他作品中从未实现过的高度。和许多出道即巅峰、之后便慢慢枯萎甚至光速滑坡的作家不同,王朔不会慢慢凋残,他只会爆炸,只会带给读者们、带给整个文坛一次又一次惊喜。用他自己的话说:“都说江郎才尽,我这份儿才也许尽了,可我别的才又来了。”哈哈!气人吧!而这份惊喜,正是建立在他十五年的沉淀与积累之上。
《起初·纪年》——我愿称之为“王”的归来 虽然我是九零后,但也是王朔的老读者了。猛然得知他出新书,一下子体会到类似追星的激动心情。 从我第一次读到王朔的作品,感受到直击天灵盖的痛快开始,他在我心中就成为无异于“王者”般的存在。 称他为“王”可能很奇怪,因为在中国众多作家中,他大概是离传统中高高在上的“王”的气质差得最远的一位。他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口无遮拦,不端着不架着,一口京片子贫得一塌糊涂。然而,无论喜欢他也罢,讨厌他也好,但不可否认,王朔绝对是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存在。 作为作家,他的《空中小姐》《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顽主》等一众小说,都以戏谑中不乏深刻情感力量的风格,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而精彩的一笔。而作为影人,他策划、编剧的《过把瘾》《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作品,更是成为了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回忆。曾几何时,王朔在中国文坛的确堪称王者,至少也是王者之一。不过可惜,在《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之后,他却一下子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中。 大约是2000年前后,王朔写了篇《我看王朔》:在毫不客气地把自己剖析一番后放出话来:闭关二十年,自己定能写出一部好小说,“一不留神就是一《红楼梦》”。 王朔离开大众视野太久了。只是我没想到,他并非口出“狂言”,而是认真的:着实花了足足十五年酝酿大作:带着一部关于“王”的故事——《起初·纪年》——重现江湖。对于我本人而言,也是王朔本人的“王者归来”。
《起初·纪年》是王朔四卷本长篇小说《起初》中的一卷。 本卷取材自汉武帝故事。王朔以我们熟知的历史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安放其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五十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李广、李陵、司马迁、苏武、张骞、司马相如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汇成群星璀璨的故事之网。 现代西方小说的叙事格局,承续中国古典小说的气韵而又大胆超越,将中国现代小说推向新高度。宏大叙事的窠臼,而以柴米油盐的日常细节与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历史中的人纷纷活了过来,走到我们中间。 文化功底深厚,建构独一无二的丰满时空,正史、方志、传说、文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气象、医学、数学、物理……包罗万象。 语言亦庄亦谐,亦真亦幻,时而阳刚豪迈,时而阴柔缠绵。文学的境界和层次都在书里,可为幽默乐趣读它,也可为回味良多的故事读它,可以咂摸经得起细品的细节,也可领悟何谓天地、何谓人。
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王朔的作品,非常独特又很有启发性。这次出书一出就想买了,结果下手晚了等了好久才发了货。刚读了前面一部分,结合这本书的介绍和他的自序,感觉是王朔真的写了一部他想写的书,真的是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在这一百多万字里了。语言依然是非常王朔的,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在他的笔下鲜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近,很有趣。虽然史实密度有些大,不过慢慢读慢慢啃,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王朔在我一贯的印象当中,是有些匪气和痞气的。其实,这只是用词的问题,他的思想是颇具真章的。何况,这本书又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值得一看。
看完了非常喜欢,我觉得原来喜欢王朔小说的读者一样会喜欢这本书,但那些想看编辑部故事的可能够呛。
刚收货,还没有读。第一版第三次印刷。装帧印刷还好,有硬壳书套,方便保存。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