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痛苦,世界的动荡,渺小人类在面对病毒下的无奈和悲哀,《失明症漫记》全书透露出一种绝望的压抑,但是在某些真实时刻又让我潸然泪下。人性是很复杂的,在和平世界我们可能无法深刻理解,但是这本书却让我沉浸式感受苦难,这个时代我们真的很必要读读。
灾难话题这几年一直被大家热议,很多社会新闻让我觉得现实世界比小说更荒诞。突然想起来那句话,“眼盲不是真盲,心盲才是真盲”,愿我们都能看得清,用心感受。
终于等到这本再版啦!!几年前读过一次,当时震惊于人在特殊境况下竟能如此,不断感叹虚拟世界的疯狂。这次再版之后立刻下单买来重温,封面设计好好看!!!“失明症”的蔓延让苦难侵袭人类,萨拉马戈用想象力搭建的绝望之地不断被推翻或被验证。希望我们都能不再经历那次恐慌,这次一定可以。
如果说《鼠疫》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失明症》则诠释了人性的丑恶。在末世景象之中,文明、道德、尊严统统被剥离,说不定只有在盲人的世界一切东西才显出其真正的样子。能醒着就不要沉睡,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公号推荐,打开推文看完立刻下单了。这是今年读到最震撼的小说了,魔幻现实来形容真的不夸张。感觉现在这个环境,让我不自觉会阅读这类的书籍,会思考人在特殊环境如何生存。唉,活在当下,用心看世界!!
没有一个人物名字、完全不在乎段落的用法,别人以为他在创作一个寓言,却能够和自己的现实处境不断发生碰撞,进而经受持续不断的触动。很多人说读外国书,名字就嚼不动。这本书没有出现一个名字,唯有思想的激情奔涌。失明的人看不到这本书里的字,但看到字的人也会跌落失明的世界。
以前看网文就不喜欢末世文,那种突然之间一切都变了,大自然的恶意、社会的恶意、人的恶意一切都集结露出了原型,作为个体的人能否活下去只能取决于命运的随机性以及其它强大能力之人的道德性,这种社会达尔文甚或就是达尔文主义实在是赤裸裸的可怕,叫人绝望。 《失明症漫记》虽是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作品,但处于殿堂之上和处于网络海洋之中,充斥其中的这人间弥漫的绝望和可怕,并无二致。 某一天,一个人正如常开着车,等下来等候红灯,突然他就失明了;一个医生接诊了一个突然失明的病患,晚上回家翻阅专业书查症状时;突然他就失明了;甚或一个风俗业的姑娘,正与客人厮缠,光着身子,突然她就失明了。接下来,还有许许多多人,在自己的平常生活中的某一天,做着某件平常的事情,人突然就失明了。这每个人是社会中的你我他,突然断掉的也不是某个人,是社会的秩序齿轮的一个环节。齿轮缺失的多了,社会秩序就停摆了,弱肉强食重临人间。 书中那些具体的情节不想复述了,看的很绝望,人怎么能坏成那个样子。又看的很怕,胆战心惊,如果是我面临那种境地怎么办? 书中有个角色,是失明的医生的妻子,她是唯一一个在整个世界沦陷时,唯一一个保有视力的人,这种替换到网文里我们可以把她视为某种能力觉醒的人,或者直白地说“强者”。但她依旧逃不脱秩序崩塌、道德缺失时,人所面临的伤害。如她自己所说“我虽然看得见,但并不是这个失明世界中的女王。”个体在社会范畴内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所幸她是个保留了道德感和良善的人,在她手之所及的范围内救护了有限的几个人。但是,人类这个大概念呢? 这两年看的严肃文学类的书,有个体感越来越强烈,就是:很多作家看到了问题、向社会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看到答案。 很多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知道为什么,但几乎无人知道怎么办?只能一代又一代的在提问。 回到本书,有个细节充满了荒诞之意。按正常世界而言,失明的世界是黑色的,但本书中人们失明时脑海中闪现的是白色世界。一片白色,如海如云端。如果进一步大胆的联想下,失明的世界本该是地狱,但若泽.萨拉马戈却把绝望的人们放置进天堂的颜色中,这是否也是他无神论者的另一处未尽之语? 在书中结尾处,逃出禁闭的几个人去了教堂。他们看到了教堂中圣像们都被布条裹住了眼睛,“这位神父大概是所有时代所有宗教中最大的亵渎圣物者,最公正最激进的人类,他来到这里是为了最后宣布,上帝不值得一看。” 这是个可怕又绝望的故事。虽然结局全部的人类在依次恢复视力,光明好似要重回人间,但是,已经破碎掉的东西要怎么办? 天睁开眼了,人也睁开眼了,闭眼时的脏污、丑恶无处可遁,人们心里那些珍贵的东西要怎么重建? 还是那句话,书中没有答案,这才是最深的绝望。
《失明症漫记》:这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说透了人性 说起人性,大概是最复杂的了,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发出了对人性的理解,孔孟对人性善恶的理解,作家文豪们对人性的总结,无一不体现人性的复杂性。 不管有多少流传于口的人性警句,都不如这本《失明症漫记》来得触动人心,这本被诺贝尔文学院誉为:所有时代百部世界文学佳作的作品,是由这位来自葡萄牙的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用荒唐离奇的逻辑写出了严肃冷酷的现实,用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全体失明的世界,将深埋在表象下的真实人性通过失明后的行为一一展现。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传世之作,发现人性的各种可能性; 一、视而不见比看不见更可怕 《失明症漫记》里有一个场景,读来让人印象深刻,当眼科医生发现失明症开始有蔓延趋势时,打电话上报,上头冰冷又轻慢的态度让人很是恼火;眼科医生的行为等同于当时的“吹哨人”,为了提醒公众注意,医生想了很多办法,却没有被重视,这也是后来失明症失控的主要原因。 作者用这样的方式点出作品的主旨——视而不见;很多事情都因为这样的视而不见而发生严重的后果。大到无视规定,小到看不见提醒;就像每年的夏天,都会有溺亡的事件,分明那些下水的地方都有提示“此处危险”、“禁止游泳”的字样,很多人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去尝试,生命的代价太沉重,我们不能做一个假装看不见的人。 二、心底的恶意才更可怕 《失明症漫记》之所以让人觉得触动,是因为作者写出了身在困境中的各种反应,在失明症爆发的时候,所有的病人都被隔离起来,在最初的平静过后,恶念就争先恐后的冒出来,打破了原有的规则,让同样隔离的人们拿出自己所有财物换取本该平等分配的食物,之后更是要求送上隔离中的女人来解决他们的欲念。 作家东野圭吾说过: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是非常可怕的负面能量。的确,人性中的恶意是无处不在的,恶意的产生与对方的行为无关,就是一种本性。就像《素媛》里的那个女孩,她只是看到大叔在大雨里,她用最大的善意把伞递到了他的手里,却给自己带来终生无法愈合的伤害。 三、人性的根源是自私 《失明症漫记》真的是一本看起来很冷酷的书,它揭示了人性的很多面,但归根结底,人性的根源都是源于自私,也就是“利己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境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失明症刚开始的时候,第二个人就借着送第一个病人回家的时候偷走了他的车,在隔离的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贡献了财物和女人,在回家的时候,他们想的是家里有没有被搬空。 曾经称霸俄国文坛的作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有一句名言:人有一种卑劣的本能,就是保存自己。诚然,人都是自私的,因为自私,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才引发了各种争端。而书里的种种,其实都足够我们去反思。 在看不见的时候,人性会有多少可能性?跟我一起,开始阅读这本书吧!
这几乎是一个再致命和讽刺不过的现实了:男人们最终不仅无法保护自己,也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子,并靠她们来养活自己。萨拉马戈通过医生的妻子之眼,让我们看到那些失明男人的兽欲爆发,然后在欲望中沉沦,展现人性破土而出的邪恶与恐怖。
这是一部神作1,书里没有名字,没有人有名字2,书里没有酒。水贵的像珍宝3,书里只有,。和分隔对话的;4,地狱里最可怕的不是酷刑和煎熬,是腐臭的味道5,疫情期间最适合看的书不是《血疫》,不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是这本《失明症漫记》
“一旦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苦难就会在我们中间蔓延”,我们如何对待世界,那么世界就会给我们怎样的反馈。希望苦难不会持久,如果不可避免,还是希望我们都能保留一丝人性来善待世界。
看完《鼠疫》后又一口气看完《失明症》。如果说《鼠疫》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失明症》则诠释了人性的丑恶。在末世景象之中,文明、道德、尊严统统被剥离,说不定只有在盲人的世界一切东西才显出其真正的样子。能醒着就不要沉睡,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这本算是非常好读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了,当然翻译也有很大功劳。五天读完,每天都很期待剧情的新发展。真的是身如其中,他们遭受欺辱我也感欺辱,他们清洗污垢我亦洁净的感觉。可以说写的既通俗又深刻。萨拉马戈yyds!!
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展现人性中的恶与善。
读客出了《失明症漫记》纪念版,真的是今年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了呜呜呜。真的无法表达自己对这本小说的喜爱,大家真的可以读读看!!!!!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