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年《宋词三百首》,来看《宋词三百年》,感受很深,话说我们传统教科书的教学,感觉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但以往语文课本侧重的是文学,却忽略了文学背后的历史,昨天还跟小孩在讲唐诗宋词,总觉得那里不对,忽然明白了,文学里没有了历史背景,只有深刻理解宋词背后的历史,或许才能真正读懂宋词,感谢艾公子,从《最爱历史》追星过来,果然不负期待!
一直追《最爱历史》和艾公子每年推出的新书,这本《宋词三百年》是去年艾公子的《唐诗里的风云史》的姊妹书,果断入手,从历史而不是文学角度解读宋词,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个角度,弥补自己以往看宋词的缺憾。
看推荐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一开始还担心被忽悠了,到手后花了两天看完大半本,确实不错。以前读宋词没想过历史问题,经艾公子这么一写,很多词立马就活了,再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知道变法时期那些士人为什么写那样的词,知道北伐为什么是很多宋词的主题,知道宋史和宋词的交集!要是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这么讲文学作品,那该多好。谢谢艾公子!强烈推荐给宋词和宋史爱好者,以及中学生、大学生们。
确认收货后2天追加
看完!过瘾!再打卡留念!
当年上学背诗词的时候先读过这本书就好了,艾公子文笔不错,讲一手好故事,孩子也能看懂。实物质感非常好,精装双封…而且买到了签名版。
读完之后,既对两宋三百年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又对宋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再去看曾经读过、背过的那些诗词,脑子里立刻清晰地浮现出完整的历史脉络。非常值得入手。
物流很快,包装完好,书不错的,不论是质量还是内容,很喜欢艾公子,最爱君他们的书,现在全买全了,这种写法很棒,既能学习诗词,又能了解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你会更了解诗词作品,也会更了解作者,无形中跟那些历史名人更近了,而不再只是课本上的一个人物
文史不分家,第一次这么详细从历史角度看宋词,才明白以往纯粹从文学视角解读宋词,存在的偏颇和问题,作者有心了,赞一个艾公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很喜欢苏轼的词,特别是这首《定风波》。因为这首词里有一种豁达之感--是风是雨,我都坦然接受。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是经历诸多的磨砺和挫折。再经历过痛苦的精神内耗后,苏轼变的超脱豁达,正如这首词一样。 在这本《宋词三百年》里苏轼一生的际遇及心态上的变化随时间的推进一一讲述。更有像贺铸、辛弃疾、范成大等才华横溢的士人,也有女词人辛弃疾、朱淑真等人的经历与过往。这本书是独特的。它站在宋史的角度上解读宋词,词人大起大落的人生和宋朝兴衰起落的命运有着深深的连系。 宋词是历史长河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短不一的短句,抑扬顿挫的调调,温婉曲折的韵味,这是宋词之美。但不知为何,当翻开宋词,总有一种淡淡的愁绪、有豁达之感、也有朦胧婉约之感。这大概和当时的宋朝环境有关,也是词人直抒胸臆的委婉表达。 读到书中一些词人的生平故事,让我想起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的诗词,那时候对诗词的了解仅是作者以及翻译成白话文的注释。每天早读时背诵古诗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中学时对诗词的了解太浅薄了,而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重新补充了我对宋词、宋史的理解。 如果你也喜欢宋词,不妨从这本《宋词三百年》入手。看宋朝的风云历史,看词人百转千回的人生际遇。也许就会明白宋词的婉约之美--“美”在哪里!
不看这本书,还不知道后人在收录、整理、考证、校勘到编辑,花费了两三百年时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全宋词才收录完成。
非常喜欢。通俗易懂,结合历史背景讲述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内容丰富,对深入了解宋词很有帮助。拍了几张内图,大家可以看看。
把历史和宋词结合起来,清晰的看到作者当初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也就更能明白词本身的含义。强烈推荐此书!
从宋词走进宋朝历史,宋朝三百年历史就是这些大词人所反映的历史 当我们解读诗词的时候,诗人写作的背景也一定是需要着重了解的内容。在不同情况下所写的诗词必然反应诗人当时当地的处境,通过这种处境的了解,对于诗词的了解也更为深刻。 比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不了解他的处境,可能认为这是一首“相思”之作。可是如果我们知道李煜是在被俘之后,是在开封写下的这首词的话,也就更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悲苦,也就更能理解作者情绪的那种饱满。 所有的诗词解读都必然要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诗词之中也一定有着对于曾经现实的真实反馈,诗词其实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那如果我们反过来呢?不解读诗词?你是串联起诗词的历史背景,借诗词去反映整个时代的真实场景,去梳理诗词背后的历史,那么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不同阅读体验呢? 艾公子,在互联网上普及着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关于文学,等等不同的知识体系,满足着广大读者们阅读和求知的需求。而我们更关注的内容,往往也就是他们深入要解读的内容,他们所写的内容往往就是读者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他们创作的这一本《宋词三百年》,就是深入到宋词背后的历史之中,通过对于词人人生历史的梳理,展现出诗词背后独特的魅力,增加我们阅读的兴趣。 提到宋词,我们一定好奇宋词的起源。这就不得不提到唐末的温庭筠和韦庄,正是他们创作的《花间集》开启了词这一艺术形式登上大雅之堂之路。关于温庭筠、关于韦庄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这本书中有详细介绍。 真正让词成为我们所熟知,成为宋朝被认可的形式,南唐后主李煜功不可没,正是他让词从民间走上了庙堂,让词从小道登上文学之巅。 那么在这样一条宋词的创作道路上,还有着更多响当当的人物,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各个大名鼎鼎,他们的创作反应着整个宋朝的历史,对于他们以及他们创作诗词的梳理,就可以走进宋朝历史的认知之中。 那么就捧起这本书,根据作者们所展示的人物故事,走进宋词更多的了解之中,走进关于宋朝的历史之中,开启一段更为有趣的阅读之旅。
我们日常中总是把《唐诗三百首》挂在嘴边,今天不妨就来看一看《宋词三百年》。 少年时喜爱宋词喜爱的是婉约派,不论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者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令我心有戚戚。 少女情怀总是春,没春也要硬思春。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喜欢给了豪放派的词人。苏轼、辛弃疾、范成大……我喜欢“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喜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情。 宋词就像是一杯温水,默默流淌着,许多时候我们对其并没有什么特殊关注,但它却一直存在着,成为了我们文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这本书则另辟蹊径,作者并非是从文学角度上去解析宋词,而是尝试着从历史的角度上去解析宋词。 在一首首的宋词背后,是一位位词人鲜活的生命,而一位位词人的背后,是一个朝代的兴衰起落。 在角度来说,存于诗词之中的历史或许比史书上的更为可信,而存在于诗词之中的历史的细节则更是为我们的历史做了补充。 而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却有额外之喜。对于宋代的词人,我们或多或少都能说上几个名字。名气大的词人们相关的书籍太多太多,但一些如今对于我们来说“冷门”的词人,或许正是曾经的“热门顶流”。 在晚清朱祖谋编纂的《宋词三百首》中,入选作品最多的词人不是苏东坡、辛弃疾等人,而是南宋的吴文英(号梦窗)。 晚清词坛掀起过一股“梦窗热”,甚至还有“学梦窗者半天下”的说法,这鼓劲儿像极了今天的人们追星。 吴文英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都没有在课本里接触过他的词呢? 吴文英,宁波人,一生不求功名,浪迹江湖,属于典型的底层文人。而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对自身境遇的不满,也很少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痛恨,对于古代的文人来说,简直是个另类中的另类。 但综合当时的朝廷背景来看,吴文英更像是看清政治形式之后的“躺平”,反正也没戏,不如就远离吧~不论是主观的,是被动的,反正就是不愿意卷入朝堂的尔虞我诈,哪怕一生贫苦又如何呢?总比机关算尽来的轻省。 看多了像苏东坡辛弃疾那样的大才子,再看看像吴文英这样的“普通词人”,看多了君王天下事与生前身后名,再看看文英笔下寻常人的生离死别,方知参差百态的才是人生,平凡人也值得被记录。 一个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不论是宋夏交战时的边塞词,还是笼罩在党争阴影下的一众千古词人,不论是故国远去时的字字泣血,还是南宋北伐时期渴望“九州同”的迫切与焦急…… 本书作者想在这本书中讲述词里的宋代,那些活生生的词人、那段活生生的过往。 所以在这本书的最后还有了一个别集——唐宋词中体会宋人生活的侧面,其中讲到了宋词的繁华过往,宋人的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 另外从书最后的附录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之处,值得一读。
买了几本,送给朋友,送给亲戚。艾公子的书,从不让人失望。女朋友也很爱看。
读了十几页,还是很不错的。我本身就是那种如果这本书的语言太过于官方严整那么读它对我将会是煎熬。对于宋词千年前的文字语言本身就带有语言隔阂,宋词三百年语言生动,会让你感觉是一种对话的形式,那么把它作为入门级的书是再合适不过了的。产生兴趣之后再选择进阶权威书籍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