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一部官场现形记,是一部职场成长记,也是一部人生哲学记,更是典型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间的大戏。 在这个玄幻、穿越、霸道总.裁等题材充斥小说界的时期,能读到这样的一部绵延、跌宕、题材内容丰富的小说 ,把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从侧面引入到小说中来,既让读者感到亲切,又从正常的职场生涯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这就是当代作家王跃文写的关于一本让人认清人生世相的成长之书《大清相国》。 王跃文说:我的所有小说都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洞察,我只是恰巧在生命中某一个年龄段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我熟悉在这个场域中生活的人。通过他们的描写,我试图反映与他们相关的这个广阔复杂的世界,呈现某一个时段历史的特征。 在《大清相国》里,王跃文在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至少我是这样的感受和认为。 我们纵观主人翁陈廷敬职场一生,命运多舛,虽然起起落落,总是有惊无险,最后官至相国。首先他家庭对他的影响,祖辈、父辈对他的教导与熏陶;其次他自己的才华与品性,这两点让他不但受到卫向书的力保和举荐,还受到前明遗老李老先生的护佑,并与其孙女喜结良缘,还让他的为官生涯,行得正,走得直,不结党营私,不贪污受贿,秉公执法。受得康熙器重。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因为陈廷敬的品性,让康熙爱恨交加,心生忌惮与猜疑,几番打压与起伏。 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字“等”,他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官经历悟出来的“稳”字,后来被逼出来的“狠”字,以及暮年政治生涯的不断碰壁,夫人月媛点醒他的一空“隐”字,这几个字就像护.身.符一样,成功地让他全身而退。看罢,不得不拍案叫绝,哈哈大笑。 小时候,我在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时,很奇怪,明明晓得和绅就是一个大贪官,为什么乾隆不治他的罪,后来才明白,任何一个社会,都有需要藏污纳垢的,水至清则无鱼。 在陈廷敬身上,很多地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职场的经历与个中滋味,也还真可以写成一部书。 我完全没想到这本书,对我有如此大的震撼,让我再次审视了自己的前半生,以及现在自己粗茶淡饭的生活,人生所得,需得反观自己内心所求,与世人所认为的荣华富贵无甚关系。 突然想起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起康熙皇帝,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千古一帝”、“功高盖世”之类的溢美之词。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康熙其实是一位性格极其复杂的皇帝;可以说,其在位61年,身边的大臣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唱戏;因为,臣子们忽儿被皇帝治罪,忽儿又被皇帝起用,像极了后世的某场“文化大震荡”。 在治国方面,康熙讲究“以宽治天下”,这种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放纵了官场的腐败:康熙提倡“治理地方以安静为要务,不必吹毛求疵”、 “求全责备,则无人可用”……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人世间有“真正的清官”,他认为“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方面者”,这也导致了后期的种种吏治失察。 比如,当大学士们告诉康熙“曾任湖南巡抚的赵申乔为官清正”;他则表示,自己相信赵申乔是个清官,但身为封疆大吏,要说其干干净净,“朕未必相信”。 二是仁慈背后必有“霹雳雷霆”:帝王表面的宽仁,终究离不开狠厉决绝的治理手段。 譬如,康熙到了晚年,对于立储之事“谁说谁就该死”;有位刑部尚书提起了立储的事,结果康熙下令将其钉在石墙上哀号三日而死。 常言“伴君如伴虎”,能在康熙身边任臣子,且能得善终者,可谓是“非一般人”。 但是,在《大清相国》一书里,就有一位叫 “陈廷敬”的人,却在康熙身边为官50余年,历经28次升迁,做过专管吏治整肃的左都御史,任过户部、工部、刑部、吏部四部尚书,成为康熙的启蒙“帝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其位极人臣的履历,却做到了一生尚俭持身,从善如流,被康熙盛赞“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作者王跃文,当代著名作家,著有《国画》《梅次故事》《苍黄》等作品。 其创作本书时,考堪了大量史料,比如对于陈廷敬督理钱法的篇章,作者由于自身缺乏金融及古钱币知识,故而阅读了相关的金融史料和大量杂书。 正因作者尊重史实,严格考证素材的历史出处,才会令这本书上洋洋洒洒600余页的文字有温度、肌理和质感;好比书中描写的“宝泉局铸钱”的场景,甚至连“宝泉局工匠工钱”的细节,都处理的十分独到。 历史上,陈廷敬原名陈敬,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因与同馆顺天通州的陈敬同名,得顺治帝赐名“陈廷敬”;后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 所以作者如此评价陈廷敬:学养深厚、品行端方、才能卓越、清廉自守、颇有建树;他是一位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在生活中切实践行儒家思想的真君子,他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家,正道直行,不党不阿,老实本分做人做官,力求实现自己的功业抱负。 可以说,阅读 “陈廷敬的人生故事”,就是经历一场 “人性的洗礼”;因为,无论哪个时代,人性问题亘古不变。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千古一帝”康熙竟然被高士奇蒙骗了几十年,这既是其个性使然,也是官场必然之象。 可是,于读者而言,《大清相国》描写陈廷敬的一生,虽无波澜壮阔之宏大场面,但五字箴言贯穿始终,足见作者对人性之理解和洞察,有着力透纸背的功力。 而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感叹,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熙直呼在其身边肆职的臣工不下百余人,大多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命运,不争气的“永不叙用”;唯陈廷敬只受过小委屈,从未有大过错;并对陈廷敬在任几十年的恪慎清勤,始终一节,由衷地表示:“朕相信你!” 不得不说,作者的收官之“妙”,令人赞叹——一方面撕掉了两代帝王笼罩在一代贤臣身上的“防护滤镜”;另一方面又给了读者一个完美的交代。 总之,阅读此书,才能“亲临其境”,感受其中奥妙。
阅读《大清相国》有感: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这段话出自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短短几十字,便道尽了读书人的无奈与辛酸。 考取功名,是古时候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蟾宫折桂。 一旦金榜题名,自是人生得意之时,不仅光宗耀祖,还相当于谋得了一份“高薪”的职务,从此便可衣食无忧。 不过,这也意味着进入了另一个竞技赛场,这是比寒窗苦读更难攀爬的一座大山——官场。 如果说,读书考验的是智商,那么,官场考验的就是各种商的综合能力,智商、情商、逆商、财商都得备齐咯,随时都能用得上。 总之,要想爬上金字塔顶,还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 在《大清相国》这本书里,王跃文老师将历史上“近乎完美”一段从读书人到宰相之路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 曾以为,进入官场都必须深谙厚黑之道,而这位大清相国陈廷敬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两袖清风、为政清廉,却也能够在官场之中一路绿灯。 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困境反而成为了陈廷敬步步高升的垫脚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认为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看了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更能够从中学到不少“为人成事”的精髓。 为何是“成事”而非“处世”?处世者,平衡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即可,而成事者,却常常得打破这种平衡,不仅要忍他人之所不能忍,还要有扛事的能力,更要有担事的胆气。 陈廷敬在被人陷害时,从容不迫奔赴考场,让皇上看到了他的胆识。 陈廷敬屡次被打扰,依然淡定答题,给皇上看到了他的才华。 陈廷敬被高士奇朝堂上针锋相对,也从不动怒,让皇上看到了他的为人。 陈廷敬被众人敬重为完人时,皇上怒了,他却能主动找机会化解皇上的怒气。 为人坦坦荡荡,陈廷敬为读书人塑造了一个修身立德、忠君爱民的为官典范。 宦海沉浮,陈廷敬总结了五字真言:等、忍、稳、狠、隐。 年轻时需要多磨炼自己,慢慢等待机会;与人相处时多忍耐,切不可义气用事;处事要沉稳,急躁只会坏事;遇事要狠,当机立断不可犹豫;最后还能激流勇退,全身而退。 时代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人性始终不变。只有洞察了生活的真相之后,我们才能更热爱生活,若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这五字真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一生。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书也是一部理想主义的书。说它现实是因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这并不是说,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多么准确,毕竟这是历史小说而非史书。但是小说虚构的内容是符合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也是有来由和依据的。说它是理想主义的,当然就是指书中对于主人公陈廷敬完美人格的塑造。王跃文先生自己也承认,与其说是他认为陈廷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如他希望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这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一样的。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大清相国》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距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在脱掉那身官服之后,陈廷敬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更何况除了官员以外,陈廷敬还有许多身份。他是孝子是慈父,是佳偶是挚友,是长兄是良师…..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陈廷敬也不是一步登天就位极人臣。在初期和每一个刚刚入职的年轻人一样,吃过很多亏摔过很多跟头。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幸而有人指点,才不至于身败名裂。即便身居高位之后,也免不了吃亏吃苦委屈受气。就像王跃文先生说的一样,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只不过选择了某个特定的时代和场景来展现这一点。这种共通之处,正是王跃文作品的价值所在。看清现实,心存理想。
签名本必须支持!王跃文的小说越看越好看,写人写事特别真实,而且真实之外还有股子幽默的味道。
伴君49年全身而退,他怎么做到的 书名:《大清相国》 作者:王跃文 类别:长篇历史小说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都说:“伴君如伴虎”这位仁兄能在皇上身边服侍49年,并全身而退,被康熙帝赞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真是相当难得啊!在影视剧中也常听康熙帝说:“找陈廷敬来!”今日看完了《大清相国》才知道,陈廷敬究竟是怎样的人。 陈廷敬,汉人,单单是这身份,就要比满人多花费更多的精力。古代,读书人报效国家,大多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才能为官。陈廷敬自小被誉为神童,文章自然是有独到的见解,21岁就中了进士,从此一生官路。 陈廷敬虽然老成,毕竟年纪太轻,初入官场多有过失,他的导师送他一个“等”字,岳丈又让他“忍”,自己又悟出个“稳”,让他平安地渡过了为官的最初几年。顺治帝驾崩时,指名要他做帝师,教导幼帝。 孩童毕竟贪玩,陈廷敬不惜担责,为10岁的康熙帝讲了“王莽篡汉”的历史,说“王莽之所以敢篡汉皆因汉平帝懦弱无能。”希望皇帝能以史为鉴,刻苦学习不可有一点懈怠。康熙帝听后深受触动,从此日夜用功,终于在14岁时,击杀罪臣鳌拜。 陈廷敬为官正直,不同任何人结党,明珠、索额图两党多有拉拢,却始终没有结果,在陈廷敬心里只有皇上、朝廷、社稷,绝无个人私利,不仅心胸坦荡而且很会算账,能干实事。 市面上铜钱短缺,陈廷敬领旨查办,通过清查铜料库存、审查造币厂工资单,终于挖出了欺上瞒下的“大老鼠”,并建议取消了采铜的赋税,鼓励民间开发铜矿,杜绝了“毁铜鬻铜”,捋顺了钱法。 差事办的利索,自然得到皇上赞许,却因挡了别人的财路而遭人记恨,处处圈套、步步惊心,陈廷敬低调行事,化解了重重危机。面对各地上的奏折,凡是牵扯到百姓,不论皇上是否爱听,他都仗义执言,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疾苦。 然而,在官场上行走就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还要揣摩圣意,有些人杀不得,有些人扳不,倒,有些人不说话才能得救,有些人仗义也不能直言,官场黑暗让陈廷敬心寒,他也学会了只说事实不参人,让康熙帝甚喜以为这老臣终于开窍,岂不知,陈廷敬退居幕后运筹帷幄,将贪官、奸臣统统告发,接受皇上裁决…… 陈廷敬,一生磊落心中装有百姓,康熙帝能有此良臣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是康熙帝成全了陈廷敬的一生。首先,陈廷敬是汉人,清朝时虽然提倡汉人为官,但是重要岗位还是以满官为主,康熙帝求贤若渴打破界限,终形成满汉一家的局面。 其次,陈廷敬清心寡欲,只为官做学问,并未过多专权,再者祖上有些钱财,使他并不贪财,只要没有贪欲,自然两袖清风行得端正。而且,学问自然是好的,琴棋书画无一不通,闲暇时里还担任《康熙字典》的主编,虽然历经多次升迁、调整,却始终不忘读书自省。 再次,在书中也看到了清朝法度以“人治”为主,一切事情都是以皇上的旨意为准,皇上累够呛,也耽误了江山社稷。同样的过失,却因为皇上的心情,得到了不同的处罚,办案官员只得揣测圣意,皇上的威严是有了,可是国家法度形同虚设,陈廷敬也是不解。 最后,陈廷敬还是个能听得劝的人,年事已高的肱骨老臣,难免会有倚老卖老之嫌,伴君左右恐有失言之过,好再听了夫人的话告老还乡,才得以全身而退。再三叮嘱儿子:只管做学问,远离官场是非。这也是掏心窝的肺腑之言了。 看过《大清相国》才明白,天下本就是:明君、忠臣相互提携,幸福了天下百姓,才能成就一段佳话啊 !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特别欣赏一位专业课老师,她说不上多好看,但是人特别有魅力,她能记得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在大学里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在她教授的专业课上推荐了这本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后来才知道这本书也曾被某位国家领导人多次推荐过,公务员值得一读。官场为人处事可以学习陈廷敬“等、忍、稳、狠、隐”五字诀,前提是自身能力要过硬,还要清正廉洁、宅心仁厚。
“阳中”,退烧第二天,连看两天书,进度三分之二,该书情节紧凑,爱不释卷。但是觉得对高士其“卑鄙、妒忌”的描写是否太直白了?包括南书房议政,处处与陈廷敬对着干;并且背后对索尔图下台落井下石的言论等,而皇上看在眼里,却总是称赞其老实厚道、处事公平!反衬的皇上有些白痴。
确认收货后6天追加
索额图,额字有笔误
有原则有妥协,等时机,会忍耐,能稳住,狠得来,隐得去。陈廷敬一生不简单。
通过《沧浪之水》认识王跃文,作品很有深度,值得一读。谢谢当当。
康熙王朝最杰出的宰相陈廷敬!康熙评价他为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强][强][强]当為吾师,引為榜样!
要不是领导人推荐,也没有这么大影响,跟他以前的几本比差多了。
曾被原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崇的一本书,情节很感人,书中主人公陈廷敬伟大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国士的担当使人深深受到启发和感染!
买来迅速地看完了,非常不错,老公听书,我无意听到非常喜欢,就买来读,文笔生动,陈廷敬的为官之道老成持重,正气凛然!值得今天的为官的人好好读读,多为百姓谋福利!
官场如沧海,无风三尺浪。陈廷敬不贪是因为他家里非常有钱,别人孝敬给他的也得接着,不能驳人家的面子,不主动要就算是好官了。凡事都要揣摩圣意,因为一切初衷与结局之间的路径都会被这“现实扭曲力场”改变。皇上没错,下官也没错,反正总能找到替罪羊。而被泼猴杀死的妖怪都是没后台的。凭着“等、忍、稳、狠、隐”,老相国终于全身而退了。王跃文的《苍黄》苍白无力,这本可圈点的地方很多。歧王荐书大有自比陈敬吐苦水的意思。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