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1)世界是平的(2006-11-22 02:36:46)转载 分类: 在路上
见到这本书时,是偶遇。丙戌年冬至之日的北京,酒后,在海滨区岭南饭店的对面书店,碰到了这本书,因为事先一点也不了解,孤陋寡闻,说来惭愧,记得自己当时就奇怪:世界怎么会是平的呢?于是就留意的翻了翻,决定同那一摞选好的书一样,买下。第二天的归途中感觉到,这包书太沉了。冲动是魔鬼,喝酒之后,是不是魔鬼呢?
然而,回家之后第一本看了开头就想看下去的书,竟然是它--《世界是平的》。只是在家时间很短,书没有读完就南下了,由于南下目的明确,这本书没能带。本来想放箱子中,夫人说:“你是去看儿子还是去看书。”于是放下了,途中无聊时,我就侧耳聆听别人闲聊,夫人不悦,我就反击说:“谁叫你不让我带那书的”。
19日北上,于是带了两本书,首选的就是它,在火车上读的也是它:世界是平的。于是客居北京之夜的开始,就是以这本书来陪的。记得《夜无虚席》的作者,一位不太出名的人物张永义说过:有两种美好的东西,是可以带上床的,一个是女人,一个是书。呵呵,现在,于我就是这书了。
寂寞好读书,孤独好读书。喜欢这本书,虽然印制的有点太按经管类图书的招数,且选纸不好,太沉。但越读越感觉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这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虽然这书有时候会让我因为思考而走神,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认为它是一本难得的佳作——是一本这么近距离书写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佳作。
《世界是平的》一书2005年11月荣获《金融时报》与高盛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曾3度获普利策奖。评委们认为,这本一年来全球最畅销的商业书籍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提出了“现代商业课题中最令人瞩目和引人入胜的真知灼见”。
的确,历史似乎正进行着一次有趣的轮回抑或变革。五百多年前,1492年10月某日凌晨,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地球是圆的;2005年,托马斯·弗里德曼则在全球化的生活体验中,用海底光缆、路由器、卫星、通信基站、计算机和手机缠绕而成的互联网世界,告诉我们:世界是平的。
有人说,2006年,生活中有三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video(视频)、blog(博客)和***munity(社区)。科技的进步与成本的下降把互联网带入真正的宽带多媒体和影像时代,而更多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智慧和生活体验通过互联网贡献出来,这一场内容的革命将通过交互与联接形成巨大的网络社会。这是一个同样被赋予了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和争名夺利的世界。我们不仅生活在霓虹闪烁的现实世界中,同时我们还生活在另一个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中。这两个客观存在着世界,让人困惑迷茫而且你还必须承认并适应它。这不仅仅是商业是企业,这是我们这些不愿被时代抛弃的人们每天面对的生活,这就是弗里德曼的高明,这就是他的发现。
想来我所有过的读书生活,近年读的都是作者的心灵,作者的胸襟,作者的眼界,作者的体验,或爱不释手,或半途弃之,或读后闲置,那全是因为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具有的影响力。短信,网络,电话,还有我这博客,高科技构筑的平台填充着我生活的空间,同所有爱与关注的人来来往往,亦提供平台让关注的人们了解自己生活的片断。上海,鲁南,北京,仿佛都在隔壁,此刻,在这样的黑夜,在喧闹的市声中,我也分明感受了到:世界是平的。
《对 “服务外包” 的一点点思考》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或许是自己看得最久的一本书(看了有三个月了,只看了6章),因为书中的文字和描述总是能引起自己的思考——对自己原有思想的颠覆或是与自己想法的一点点契合或是引起自己的反思。重新咀嚼这些思想的结晶,其中无疑是关于“服务外包”的思考最能充实和提高自己,不管是对作者在书中的阐释——对全球贸易和分工的拥护,还是当当网上那些略为激进的评论——对全球贸易的猛烈抨击,都能让自己在双向的思考中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在这种双向思维的对撞中,由于开始并没有持坚定的立场,或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论证自己那隐隐约约的拥趸,总是会在两种声音的笼罩之下不由自主地双向倾斜,很难找到任何触点去坚定地拥护一方或是严谨地发表对一方的反对意见。甚至以往的知识储备都很难系统地凝结成自己的论据,《超越中国制造》中所描述的美好大连让自己对服务外包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印象,因为是它推动了大连的城市产业结构更新,让大连找到一种城市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至少,如今的大连在服务外包产业的促进之下焕发出一种令世界景仰的蓬勃朝气,一种城市活力。然而,当那些反对的呼声开始喧嚣四起,的确,中美两国在某些领域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个差距让人可望而不可及,汽车,游戏,电影,音乐,运动,军事……这种反差现象比比皆是,我们也难免感到心酸和近乎绝望,因此,当看到美国或日本将他们生产的触角伸及中国时,并且抱着一种追求更大剩余价值的目的来到这片土地,我们更是义愤填膺,因为我们明白,我们所分担的工作永远是处于生产链条的最底端,我们为之生产的产品供给方也永远是那个工厂或是那个公司,而处于生产链条最高端的美国或日本公司,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设计的构想和蓝图将那些不是他们生产的产品卖给世界的每一个人,并领取那最大份额的利润。他们也在利用资金优势吸纳来自中国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消彼长,似乎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无限制的扩大,而且我们也只能扼腕叹息。在我们叹息中国作为他们最大限度地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厂之余,看到托马斯 –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仍探讨着服务外包给中国,印度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是否会对美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番讨论似乎已经完全掩盖了那些反对者心中的那份忧虑,甚至痛斥他们思想的愚钝和自私。两种思想的截然不同也必将让我们不加限制地抨击那些盲从的读者,总是喟叹于他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只是应和着作者的声誉无经思考地接受书中的观点,并且,看到我们能成为群众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喜庆之余便也失去理性地发表我们的反对观点。
其实,在这本书中,对全球贸易的利弊问题阐述得最多便是第二板块——美国与平坦世界,只是作者论证的立足点是全球贸易对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是无可争议的内在良性的推动力,而对美国是否有利则尚需经过他的仔细论证。抛开作者的论题不讲,如果单独感受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以及他所借助一些的论据和所秉持的思想,我们会隐约地感受到其实那也不乏理性,因为他所披露的实质确实能与我们中国当前的许多现状形成吻合,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换位思考,批判性地接受作者一些观点,并且依旧坚定我们自己的立足点——全球贸易对美国,日本发达国家是无可争议的内在良性的推动力,而对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是否有利则尚需经过仔细论证,或许我们最终会被作者所说服,找到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也许,看完了这本书,我自己在知识上收获甚少,因为类似的知识我总是能其他地方看到,但是作者对一个看似模糊的问题进行符合逻辑的剖析却让我受益良多,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至少存在微小的差异,因此在其他人的作品中便很难有类似的收获,所以我自己也想沿着作者的思路或者说是我对之的理解对服务外包和全球贸易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或许浅薄的分析。
很多反对书中观点的读者都提到,中美之间的生产分工只能让中国这个处于产品生活低端的主体获取那微小的报酬,纯粹地充当一个任务接收者,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难免会越来越大。如果单从单一合作产品的最终收益来看的确如此,但我们很多人却忽略了那个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并且一些良性效应的滞后衍生让我们漠视了那些已是开始完善的美好,一些暂时失去的利益也开始蛊惑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坚信中国便是这种双向互动中的失败者,只是一种工具。
首先,从参与产品分工的中国主体说起,一些源自于中国的高级技术骨干或是管理人才在外资企业那丰厚报酬的吸引下总会不由自主地接受他们的招揽,似乎我们已经失去那些发展本国经济的内在中坚力量。然而,如果我们承认在某些产品分工的领域我们确实存在着差距,对待那些单个的人才,我们没有一套更为系统的管理体系和培养机制,也就是相比之下,外资企业的工作土壤更为肥沃,更有能力让那些技术力量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许,这是像是在灭自己威风,可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我更 愿意相信这是理性的折服,因为事实就在那里,看着如今的班加罗尔,看着30年前那些赶赴美国的“印度力量”,我更相信他们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在寻找自己那最佳的选择,更是钦佩于时任财政部长的辛格会说“那些有决心远赴美国的印度学生是印度最有价值的资产,因为他们总能在无形中给印度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希望。”并且他们永远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那片肥沃的土壤里,他们学到了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接受到更为合理的企业文化,也学会了更为尖端的技术,虽然他们仍是在为外资企业创造价值,当看到他们羽翼渐丰时,或许一次潜在的投资开始要得到回报,不管最终形式是如何呈现。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或浓或淡的爱国情怀,他们也许渴望回到祖国拥有自己的事业,或许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在那些发达的经济实体里他们很难找到一片属于自己大的空间,看到中国那庞大的市场,日益提升的购买力以及暂时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本着创造价值的想法他们也许最终也会选择回国,于中国而言,那是一股新鲜的血液,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自己的影响力,也许是成功地自主创业,并成为典范,也许是经过思考的模式复制,开启一些在中国仍是陌生的新型行业,连带产生更多附带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点,与书中说到美国在自我创新中诞生新型行业,产生不计其数的工作岗位解决就业问题不谋而合,只是两者实现最终达致的途径略微不同而已。也最终表明,高级骨干的暂时流失对中国而言或许不是损失,而是一种偶然形成的战略投资。
下面还有!
中国现在走的路很多我们都可以在发达国家的历史里找到影子,或许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的前二十年,我们正在经历他们曾经走过的一些坎坷与欢欣。生活不一样,但规律是一样的。
现在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又是一次选择,世界金融危机掀起了全球的经济衰退,我们过去通过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发展出口的模式遇到了瓶颈,中国下一个发展模式是什么?《世界是平的》向我们展示的是美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图景,我们从中应该看到这一点:这也应该会是我们要走的一条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服务外包业是转型的中国应该抓住的又一个机遇,只是在这个机遇里,我们也要想办法游到外包的上游去。
本书中提到的很多基于“世界是平的”情形下的服务外包等许多新兴行业值得我们许多主管经济的封疆大吏们好好研读的,我们能从中发掘很多机会,为我们设计新的道路提供借鉴。
如果有人问了我读这本书后什么心情,也许我只能说是“五味杂陈”,作为一个学经济学的本科生,我能够清楚的感觉到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多么的不可阻挡,但是我自己却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反对者。
看作者的观点知道作者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世界正在逐渐变平,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分工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首先我们来看,美国的一家公司把他的电话营销、软件设计等业务外包给印度,那样在美国只能支付一个工程师薪水的工资在印度可以支付八个工程师。同时这八个工程师还拿到了比本土工程师平均工资要高的多的薪水。同时在中国的大连,日本的企业可以用雇佣1个日本软件程序设计师的薪水雇佣3个程序设计师和一大屋子的其他工作人员。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一个中国程序设计员和一个日本程序设计员其实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创造了相同的价值,那么他们所的的薪水也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为什么相差甚远,利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讲资本家剥削了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更多的利润才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动力。
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学者讲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得到了比本国工资水平更高的薪水,而投资者却节约了成本这是两全其美的事,真的么?
我们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在发展中的国家,最优秀的人才被外国投资者略高的工资给吸引而去,而同时外国投资者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竞争时由于资本雄厚、人才结构优于本国竞争者,最终导致的是强大的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强,而弱小的本国投资者在夹缝中生存或者消亡。最后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按照发达国家的分工来做低端消费品,为发达国家提供服务。
所以作者以实证的观点不断的证明世界变平的趋势无法阻挡,而且为这种趋势骄傲自豪和高兴,但是我却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因为发展中国家正在承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经济剪刀差的痛苦还不自知。觉得得到了点投资,同时人民收入有一点提高就很幸福了,其实我们正在全球化的趋势中给发达国家做奴隶。我们的未来正在牢牢的抓在别人手中。
作者为他的美国高兴,我们为我们的祖国伤心!
弗里德曼先生于2005年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外包”崭露头角、正开始大行其道的时候。这种生产模式,既解决了发达国家厂商成本高企、利润增长缓慢的问题,又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了就业机会,拉动了当地的生产发展,受到了双方国家、双方企业的欢迎和拥戴。弗里德曼对于自己能敏锐地察觉、发现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感到非常自豪,也对这种新的生产模式的发展潜力感到震惊和兴奋不已。因而他向世界宣布“世界是平的”。这个宣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新时代的生产方式不再是局限于地域性的单一厂商的全包模式,而是全球不同地域的厂商分工合作、协同生产的全球化模式,大家的起点、终点都是一样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二是财富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分配的格局已经形成。对于这一点,他举了一个例子。印度的一位教师通过远程方式,对美国的一个孩子进行家教辅导,她因而获得了一个工作机会和可观的报酬,使她成为了印度先富起来的人中的一分子。他对此感到欣喜不已,认为“外包”是一种最好的新兴生产方式。
但是,经过实践证明,“世界从此变平了”只是弗里德曼先生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世界不仅没有从此变平,反而变得越来越倾斜了,财富以更快、更大的速度集聚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发展中国家只是吃了别人剩下的残羹剩汤而已。越来越多揭露出来的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只是发达国家的血汗工厂、生产工具而已,它们之间进行的是一场不对等的交易,更勿论公平贸易了。就以一个小小的“耐克”足球为例。一个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00多美元的“耐克”足球,其出厂价只有10元人民币,而分布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手工缝制者们,他们加工一个足球的加工费也许只有区区的1-2元人民币。这中间巨大的暴利被谁掠夺走了?“耐克”品牌的所有者。
所以,不论是外包还是任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如果是以掠夺暴利为前提,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以榨取剩余价值”为前提,而不是以公平贸易为前提的话,再好的生产方式都无法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财富与公平。
本书视角全面、真实、超前,有理有据,阅后极大延伸了自己的视野,当然也产生了一种危机感,迫使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并考虑应对未来的方法。用“巨著”两词来形容本书一点不为过!
书中,阐述使碾平世界的十大动力,比较到位,作者把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倒塌位于首位,意味深长。书中很多数据和历史事件值得学习,很多观点值得品味。列举一二:“美国人从来不会仇恨富人,只要他们会感到自己也有公平的机会变得富裕或发达”;“对印度和中国来说,未来是非常清晰的。他们准确是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他们在未来将要做美国今天正在做的事,而美国的工作是去创造未来”;“中国说,最初我们害怕狼来了,后来我们与狼共舞,现在我们也要做狼”;”过度的规则原本是要保护弱势群体,实际却对之十分不利”;“批发型改革可以自上而下地通过行政命令推动,但如果要克服既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零售型改革需要更广泛的公众基础和议会的大力支持。…经济成功=批发型改革+零售型改革+良好的管理+良好的教育+完善的基础设施+把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能力。…经济增长是会付出代价的,比如环境恶化、社会关系紧张、经济上不平等的加剧等”;在谈到阿拉伯文化时,提到“文化很重要,但是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是人类的基因”。 看来本书位列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两年并一度位居第一名,绝非浪得虚名。读完后期待《世界是弯的》和《已经发生的未来》。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确信我落伍了。就好比现在如果有人和你推荐《哈利·波特》系列,一方面你会对它已经过去的时代嗤之以鼻,另一方面你又绝对找不出理由否认:
它曾经的确是一个时代。
这是一本建立在丰富见闻上的书,并不依赖于文采或笔力。它只是借用了半游记式的结构,来普及一些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一知半解的东西。当然,一知半解并没有什么不好。
作为一本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读本,它首先一定是有趣的,而作为一本世界性的畅销图书,它又必须是有用的。虽然我们毕业之后未必会去卖猪肉,但是欣赏一下养猪的过程也是不错的。
你读过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是什么?不用回答我,我就是随便问问。
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东西方的表达习惯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泾渭分明。在二十六个简单的英文字母和更加简单(这里的简单是对比汉语而言的)的语法结构的共同作用下,他们总是热衷于用一些平常的司空见惯的语言描述来包裹一个意义非凡的思想内核。而相反,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则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反反复复,最后将一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屁事包装成一个任谁都再也看不明白的大道理。
好几百年了过去了,读书人还是儒林里的读书人。
就我本人而言,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相当令人失望。是的,我们不能要求一位非专业人士写出一本有深度的社会科学或者经济学专著,但是,我们希望作者能够以一个具有非凡观察力的非专业人士写出一些令我们认同的观点。令人失望的是,本书的写作不是很清晰,而且,一直到最后,也没能准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当今快节奏生活下的快餐书籍
读书主要应该读精品,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世界是平的》就属精品之中的精品,经典的东西没有时效性,可以反复品味,耐人寻味。2年多前我很偶然接触了这本书,读后不仅仅兴奋与被震撼,而且与我多年的某些想法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些年反复读了多次这本书,受益颇深。
托马斯.弗里德曼把全球化进程划分为3个伟大的时代:第一个时代(全球1.0版本),从哥伦布起航开启世界贸易开始,这一时期全球化是由“国家”的力量在拓展;第二个时代(全球2.0版本),这一时期“跨国公司”扮演着全球化的重要角色;第三个时代(全球3.0版本),这一时期的全球化将以个人为主,在全球范围内合作与竞争以至将世界变为平地。
2年多以来,我一直观察中国大陆的全球化进程,看看托马斯.弗里德曼的预言会如何在我们周围演变。结果发现:在中国1.0版、2.0版和3.0版是以一种极为混合的方式出现着,但距世界是平的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家的力量”在中国全球化进程中仍然扮演着主角,公司的跨国经营也刚刚处于萌芽阶段,个人对全球化的影响正在集聚,但仍不足以构成主要势力。但《世界是平的》著述中描述的大趋势确实存在着:世界的竞技场已经被夷为平地,世界变平了。
中国大陆已经具备了使世界夷为平地的工具:电脑、网络、软件,掌握这些技能的人,了解这些观念的人。全部驱动力和引擎已经都准备好了。也许,我们正在等待着什么,也许是启动的钥匙,也许是掌握钥匙的人,更有可能的是一种渐行渐近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世界是平的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讲述全球化的状况,以及它对人们说带来的影响。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和以前的一些思考能连在一起。下面先讲讲人们该如何去理解一个人的价值,我觉得应该从整个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角度来理解一个人。我认为很多人身上的一些不够理智和一些虚荣都是因为他们知识的欠缺,他们没有对人,社会和整个世界有一个清新的认识。在他们有足够的认识后,就会根据情形作出理智的行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是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的过程,再加上人们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天性决定了生产力会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们有不同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来 来为直接创造财富,同时又会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来说,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有可能存在很多的随机性,但是宏观上,整个大的角度来说,这个规律不可违抗。例如即是计算机的技术发展成就了Microsoft,也是微软它自己推进了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宽带技术成就了各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这也就说明了,你如果没有顺应历史潮流,你必然被淘汰。你顺应了潮流,还要看你的如何操作。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可以看成各种各样的人分工合作的一个大系统,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幸福呢?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对长处,它在从事自己长处的领域时它的财富生产率更高,所以和谐的社会要让每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整个社会的大机制时如何来做到这点的呢?经济的调控,这样使得每个人的个人最优化的选择会达到社会的最大的最优化。当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他就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回报。
同样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社会为了鼓励你去做这件事情,它就会给你更高的回报。但是人本身是一种贪婪的动物,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顾忌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就需要法律的手段来保证。
这些分析也就决定了以下的几个特点:
1. 合理的企业和组织机构一定要顺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社会的环境,这同样也就说明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可以的状况,是完全有能力去预测在将来社会会有哪些变化。
2. 每个人和组织机构都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同事又是对社会有意的事情,只有这样自己才可能从社会得到回报,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最大的贡献。
3. 人和企业都是社会的一部分,自己的财富来源都是将自己的努力和社会来交换。因为为了自己的长久发展,你就必须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4. 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它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事业必然会失败。作为管理和领导,我们就应该挖掘人们身上的创造性潜力,因为这是进步的源泉。现在的信息技术能够让更多的人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我们也应该从一些制度和政策上来鼓励人们去发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最大化社会的发展速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