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脱口秀历史,了解我们熟悉的那些俱乐部、那些演员们的故事 当我们提到演义的时候,第一想到的一定是小说。因为既然是演义,一定会有一定的虚构的成分。但对于刚刚出现在我国不久就迅速火爆的脱口秀又有什么可以演义之处呢? 所以我们正在阅读的这本《中国脱口秀演义》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演义,他是一位资深的从业者洛宾对于中国脱口秀过去道路的详细梳理和还原,让我们去详细认识中国脱口秀这一行业是怎样从过去的一片空白走到现在的风生水起的。 至于作者为什么用演义概括这本书的名字,除了作者在网上发表这些文章之时本就用着这一名字之外,可能更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所书写的脱口秀行业其实也是一个江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纷争”,作者代表的是一家之谈,无法做到完全的真实,因此用演义来概括可谓恰到好处。 那么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关于脱口秀怎样的过去呢?作者从脱口秀这个名字开始讲起。从本质上来说,脱口秀这个名字是一种错误的使用,我们熟悉的脱口秀演艺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Talk show,而它被翻译成单口喜剧也许更合适。 可是单口喜剧天然有着它的认知误区,比如四字名字不容易被记住,比如它很容易与相声之中的单口混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它没有得到认真的推广。所以现在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脱口秀这一名称,既然已经约定成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改变了。 为什么说脱口秀现在已经非常火爆了呢?其实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系列搞笑娱乐节目,比如《吐槽大会》等等都是以脱口秀的形式完成的,脱口秀已经占据了中国喜剧的半壁江山。在这个过程之中必然诞生了一大批资深行业从业者,而他们其实也隶属于一个个的俱乐部,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成就了脱口秀现在的地位。 因此对于中国十几年脱口秀行业的梳理,这些人物,这些俱乐部也必然是这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熟悉的那些脱口秀人物、脱口秀俱乐部也都成了作者详细介绍的内容。作者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必然与这些人物都有着一定的交集,而他的介绍也当然从自己的认知角度来完成,也就让我们能够对于我们熟悉的那些脱口秀演员有了另外的一种认知。 而且在作者与这些人物的交流过程之中,必然会有着一样的观感,有一些会成为朋友,会成为行业道路上的助力者,但也有一些呈现出来的关系并不那么友好,这也同样让我们看到脱口秀江湖最真实的状态。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脱口秀,那些熟悉的脱口秀演员都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所以不管我们是想对于这一行业,抑或想对于那些演员有所了解,想探索他们背后的真实故事,我们都可以阅读这本《中国脱口秀演义》,走进脱口秀资深从业者眼中的脱口秀历史,开启对于这一领域详细的了解。
《漫步哲人路》:在漫步中,与自我面对面相遇 加拿大哲学教授布鲁斯·鲍的著作《漫步哲人路》是一部视角非常独特的哲思读物。布鲁斯从行走这一动作切入,探讨行走与思考是如何与某些哲学家或作家的作品相关联的。 在本书中,行走并不单单意味着一种肢体行为。布鲁斯在开篇引用了我国古代大哲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恰如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行走这一行为在本书所探讨的作家哲人的思想活动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布鲁斯从一开始就抛出了他的观点。在他看来,行走是一种具身的思考、感知、认识、记忆和想象之形式。 行走与思考紧密相连,它并不仅会对思想产生刺激,它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很多人都听说过笛卡尔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而《漫步哲人路》中则多次提及了另一位哲人伽桑狄对这句话的反驳:我行故我在。 事实上,按照本书作者布鲁斯·鲍的思路,这两句话所传递的道理,其实是一致的,因为行走与思考本就密不可分。 这一理论并非是布鲁斯首先提出来的。早在几百年前,另一位哲人卢梭就已经阐明了行走与思考的关系。 卢梭曾说,我只在走路时才能沉思。当我停下脚步,便停止了思考;我的心灵只能与双腿一同运作……只有当我的身体处在运动之中,我的心灵才能够运转。 《漫步哲人路》专门有一章来讨论卢梭和尼采的行走。布鲁斯通过重走卢梭走过的路,来探究卢梭的行走哲学。 卢梭对于行走,准确地说是独行这一行为有过大量的思考与论述。除了上面提及的那一名言,卢梭还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我任何时候也没有像我独自徒步旅行时想得那样多,生活得那样有意义,那样感到过自己的存在。 《漫步哲人路》引用了卢梭的这一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卢梭将行走与自我联系了起来。上面我们说,行走是思考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卢梭则提醒读者,行走同时也是思考和感知自我的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在漫步中,与自我面对面相遇。 布鲁斯在书中解释道,要想自由地思考,需要有一种行走才能带来的独立性,只有通过自由地思考,人们才有希望触及真理。 卢梭揭示了这一理论,因此在《漫步哲人路》中被布鲁斯称为“将行走颂为哲思方法的第一人。” 如上所述,行走可以成为一种认识和沟通自我的路径,这种特性在当下嘈杂的世界中显得更为珍贵。 人们常常会迷失于吵嚷的世界当中,失去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失去,也意味着自我的失去,意味着真正的迷失。 现代世界的不断发展,让这一困境显得越发迫切,而《漫步哲人路》则通过对行走的思考,试图给出一种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承认,在独自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暂时地恢复独自思考的能力。那或许也就说明了,只要漫步是可能的,那保有自我就是可能的,我们就不会彻底迷失于世界当中。 这正应了伽桑狄对于笛卡尔的反驳,我行,故我在。
踏上哲学家曾经生活之地,感受他们行走中看到的美景,了解其思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提升我们对于世界洞察最好的方式。而其实这也并不是独属于我们东方的思想,也是来自于世界所有哲人们的共识。世界上有着大量的学者们,他们也都是在阅读和行走之中思考,成就了自己的不世伟业。 关于阅读,可能我们关注的更多,因为每一个哲人,他们思想成熟的脉络都被研究得极为清晰,都被探索得更为深入。但是关于行走呢?却是往往被忽略的。但是对于哲人行走的深入探索,我们却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哲人人生的另外一面,了解到他们思想发展成熟的更深层次秘密。 布鲁斯·鲍,加拿大汤普森河大学哲学名誉教授,他也是一位哲人,那么他同样也延续着其他哲人的成长道路,在阅读和行走之中完善着自己的思想。现在他更是以这样一本著作《漫步哲人路》把自己在行走之中的感悟以及他所追寻的先哲们脚步完成的哲学漫步进行了系统性整理和思考,带我们也走上那些哲人们走过的道路,带我们也同样在这些道路的行走之中思考,带我们探索哲学家们思想成熟的真实逻辑。 所以这本书也就包含了作者10年游历的经历。在这10年里,他走进了很多我们熟悉哲学家们的生活之地,在这些地区漫游,沿着哲学家生前所走的道路继续行走着,继续思索着。 作者首先带我们了解的就是一位哲学家对于行走本身的思考。伽桑狄,他对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我行故我在”,认为因为行走涉及身体非自愿的感官知觉,所以较之笛卡尔的那样坐在房间内的认真思考而言,行走不失为一种更加可靠的寻求自然真相的方法。 那么这位哲学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呢?那就让我们在本书作者带领下走进他所生活的那片土地,感受着伽桑狄在那片土地所看到的一切吧。“从山顶望去,四周风景如画,整场步行充满趣味,令人兴奋,并揭示了许多东西”。相信当我们真正走进自然之中的时候,我们的感官也定然被无穷的刺激着,那么我们的思想也必然被自由放飞,必然能够想得更多,能够感悟得更多。 所以,当我们阅读这本《漫步哲人路》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作者带我们欣赏着沿途的美景,让我们感受着哲学家们曾经看到过的自然风光,而这其实也是一次我们的心灵放飞之旅,让我们从眼前的苟且之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把视角聚焦于自然,也让我们同样陷入思索之中。 但好在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单独在行动,我们已不是从空白之处去思索,我们站在了哲人的肩膀之上。先哲们的思索内容也必然会对我们有所启发,也必然会让我们产生一些别样的触动。所以在这本书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为我们呈现的这些内容,呈现作者在行走之中的感悟,为我们介绍着先哲们的哲学思想。而这样的书写也让我们对于他们的思想更容易接受,也完成了一次我们的哲学认知提升之旅。 那么在这本书中,作者带我们走进的哲学家们的生活场景又有哪些呢?其实我们如果对于这些哲学家有所了解,也就能够对于他们的生活之地有着更多的了解。书中的哲学家就包括卢梭与尼采、萨特与波伏瓦、伍尔夫、克尔凯郭尔、柯尔律治……当然作者带我们所探索的行走之地,也就包括从巴黎塞纳河到北西兰岛的沿海渔村,从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到阿尔卑斯的山脉谷壑,从普罗旺斯的山川丘陵到瑞士与意大利的交界西奥多尔山口…… 既然行走和哲思是一段相辅相伴的旅程,那么我们也不妨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走出我们的牢笼,走向田野,走进更为广阔的自然风光里,然后在阅读和行走之中完成我们自己的人生探索之旅,认知提升之旅吧,这定然是一段不平凡的神秘旅程。
真诚推荐[爱心]世界有世界始终在变化的状态和样子,但我始终有我的姿态和样子!够稳,够性感,够风格翻阅时的感受是轻松的,你能感受到春风和阳光都刚刚好,也能感受到今天的工作顺利,生活顺利,心情轻松惬意,然后不被打扰的躺在午后的阳光下,旁边的茶几还有喜爱的香氛和红茶……嗯,就是这样[爱心]
能引起人们思考的一本书。
很好很满意
哀伤是哀悼我们与逝者失去的那部分关系,是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 哲学本就是我们人类所有智慧的结晶,因为它的希腊文原意就是“爱智慧”。那么我们人类的所有成长经历、爱恨情仇、悲欢喜乐都可以从哲学之中寻找到帮助。 但哲学也是一个思辨的学科,并不同于现在的科学,在哲学领域往往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它却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借助于它进行深入思考,并去寻找独属于自己的答案。只要我们明白了自己心中困惑,只要我们接受了自己的理念,我们就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我们就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 哀伤,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极为独特情感。在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好像很少听到对于哀伤的详细论述。可哀伤又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哀伤是对于逝去之人产生的复杂情感,而世界上每天有无数人的逝去,我们身边也必然有着一些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会逝去,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哀伤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 但哀伤的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的人会陷入极度的哀伤之中,甚至会成为一种病态,需要接受相应的疗愈。但同样也有一些人完全体会不到哀伤的情绪,就比如我们熟悉的《庄子》之中,就有的庄子妻子死去之后,他载歌载舞的记述。 那我们怎样跟更好的认识哀伤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会陷入哀伤之中呢?我们在哀伤什么呢?哀伤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益处呢?哀伤又是否会真正成为一种病态呢?所有的这一些答案,其实我们都可以去哲学之中探索。虽然没有哲学家专门探索着哀伤,但在他们的理论之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相应的依据,依然值得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反思。 迈克尔·乔比,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死亡与临终哲学协会创始人,而他的这一本《坏的哀伤,好的哀伤:一部哲学指引》就带我们深入到前人对哀伤的哲思之中,并根据自身的反思,让我们完成对于哀伤的理解,让我们增长这方面的智慧。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呈现的哀伤哲思都有哪些呢?我们为谁而伤伤?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与我们有着亲密关系的人,我们爱着的人,我们依恋的人,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抑或能够给我们带来期盼的人,都会成为我们哀伤的对象,可见人类的哀伤是多么的多样化。 那么我们哀伤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我们具体失去的这些幸福、爱、依恋或者损失吗?在人类的哀伤之中总能够很容易的找到反例,也就是说这些其实都并不全面。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回答的答案就是我们哀伤着与逝者生前的关系?我们哀伤着逝者逝去之后自己失掉的那一部分自我。 所以作者也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哀伤是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回自我。因此这个过程虽然痛苦,极为煎熬,但其实依然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的。这就是为什么哀伤还被普遍接受并值得推广的原因所在。 在对于哀伤的深度探索中,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因为哀伤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生活中什么样的状态也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我们内心能够得到籍慰,能够重新获得那部分失去的自我,我们的人生就可以在哀悼之中重生,就可以向着未来的生活继续下去。这就是哀伤的正意,这就是我们应该对哀伤所寄托的态度,这就是我们在这本书的阅读中之中所能够收获的满满能量。
这本书也太可爱了,唤醒了我粉粉的少女心。看完之后,给女儿读了。她刚上初中,可以在书里积累不少写作素材,优美的表达,观察世界的角度,了解一些和动植物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她能在书里找到朋友,获得慰藉。希望她心理健健康康的!
如果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告诉我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普通人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和“用好”心理医生,那么这本《六角恐龙的微笑》切实地帮助我找到走出心理困境的途径。大自然里好些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入世”之道,只要用心,会发现花花草草猫猫狗狗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啊。
很好的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
其余用户默认给了好评
已经到底啦~